点击阅读原文《云知声今起招股:获商汤等近亿港元基石认购,将成「港股AGI第一股」》
正面评论:云知声IPO为AGI商业化提供“标杆样本”,技术积累与商业化能力双轮驱动价值释放
云知声此次登陆港交所主板,不仅是其13年技术深耕与商业化探索的阶段性成果,更标志着中国AGI(通用人工智能)领域迎来首个“港股上市标杆”。从技术积累、商业化落地到资本认可,云知声的IPO至少释放了三大积极信号,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一、技术先发优势与研发投入构建“护城河”,奠定AGI领域话语权
云知声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技术布局的前瞻性与持续性。作为亚洲最早将AI大语言模型商业化的公司之一,其技术演进路径清晰:从2012年率先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语音识别,到2016年构建Atlas AI基础设施(智算集群算力超184 PFLOPS,存储超10PB),再到2023年推出600亿参数的山海大模型——这条“算法+算力+数据”的全链条研发路线,使其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积累。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落地的“实战能力”。山海大模型在MedBench(医疗大模型评测)中以82.2分位列第一,在SuperCLUE评测中理科能力国内第一、文科第二,这些权威榜单的成绩直接验证了其技术的行业适配性。例如,医疗场景对模型的专业知识准确性、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极高,山海大模型的领先表现意味着其已具备在垂直领域替代部分人工决策的潜力。
二、“灯塔客户+长尾场景”模式验证商业化可行性,收入增长韧性凸显
技术领先若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终将沦为“实验室成果”。云知声的商业化策略——“先绑定行业头部客户(灯塔客户),再通过场景经验反哺长尾需求”——被证明是一条高效路径。其合作的格力(家电)、平安科技(康养)、北京协和医院(医疗)、中国人保(医保)等客户,均为所在领域的“标杆”,既能提供高价值场景数据(如医院的临床病例、保险公司的理赔案例),又能通过头部效应吸引同行业其他客户。
财务数据直接反映了这一策略的成效:2022-2024年营收从6.01亿增至9.39亿,复合增长率25%;经调整净亏损率从30.5%收窄至17.9%,亏损大幅收窄。尤其在AI行业普遍面临“高研发投入与商业化慢”矛盾的背景下,云知声的收入增速与盈利改善能力,为市场提供了“技术驱动型公司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的参考样本。
三、顶级资本背书与行业协同效应,强化长期发展确定性
云知声的股东名单堪称“豪华”:既有启明创投、挚信资本等早期风投,也有京东、高通、360等产业资本,更有中网投(国家级基金)、中金等战略投资者。此次IPO引入的基石投资者中,商汤(AI算力与模型生态)、润建股份(通信与算力基建)的参与,更释放了“产业协同”的明确信号。例如,商汤在AI算力与多模态模型领域的积累,可能与云知声的大语言模型形成互补;润建股份在通信网络与边缘计算的布局,则能为云知声的AI解决方案提供更高效的落地载体。这种“资本+产业”的双重认可,不仅为云知声上市后的资金储备提供保障,更通过资源整合拓宽了其技术应用场景的边界。
四、行业红利加持,AGI赛道高增长为估值提供想象空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804亿增至2030年的11749亿,复合增长率36.7%,而AGI的出现将进一步激活各垂直行业的需求。云知声作为“港股AGI第一股”,其稀缺性将使其在二级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同时,其在生活AI(第三)、医疗AI(第四)等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也为其在高增长赛道中抢占份额奠定了基础。
反面评论:云知声IPO背后的隐忧——技术迭代压力、盈利挑战与市场竞争的三重考验
尽管云知声的IPO被视为AGI商业化的里程碑,但从行业环境与企业自身来看,其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警惕“技术领先≠市场垄断”“收入增长≠持续盈利”的潜在风险。
一、AGI赛道竞争白热化,技术优势的持续性存疑
云知声的技术领先性建立在“先发+专注”的基础上,但其面临的竞争环境已今非昔比。国际层面,OpenAI、Google DeepMind等巨头凭借更雄厚的资金与数据资源,持续推出参数规模更大、能力更强的大模型(如GPT-4、Gemini);国内层面,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通义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等科技巨头,以及商汤、字节跳动等新兴AI公司,均在加速AGI布局。
以医疗大模型为例,尽管云知声在MedBench中暂时领先,但其他玩家如腾讯(腾讯医疗大模型)、平安科技(平安医疗大模型)也在快速迭代。若云知声无法保持研发投入强度(2024年其研发费用率未明确披露,但AI公司普遍在30%以上),或在多模态、推理能力等关键技术上被超越,其技术优势可能被快速稀释。
二、盈利模式尚未完全跑通,持续亏损仍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云知声的亏损率在收窄(经调整净亏损率从30.5%到17.9%),但截至2024年仍未实现盈利。AI公司的“烧钱”特性在其身上体现明显:一方面,大模型的训练与迭代需要持续的算力投入(云知声智算集群的维护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为拓展市场,其销售与服务费用(如为灯塔客户定制解决方案的成本)可能随客户数量增加而上升。
更关键的是,其当前的收入结构可能隐藏“增长天花板”。根据新闻,云知声的收入主要来自为垂直行业客户提供AI解决方案,这种“项目制”模式虽能快速起量,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单个项目的毛利率受客户议价能力影响较大(2024年毛利率从40.5%微降至38.8%,或与此有关);二是解决方案的可复制性有限,若无法将定制化服务转化为标准化产品(如SaaS模式),收入增长将高度依赖客户拓展数量,规模效应难以释放。
三、客户集中度风险与长尾场景商业化效率待验证
云知声的“灯塔客户”策略虽帮助其快速积累行业经验,但也可能导致客户集中度偏高。例如,其前五大客户(如格力、平安科技等)贡献的收入占比若过高,一旦某一头部客户需求收缩或转向竞争对手,将对其收入稳定性造成冲击。此外,其“通过灯塔客户经验覆盖长尾场景”的逻辑,需要验证长尾场景的商业化效率——长尾场景虽数量多,但单个场景的付费能力较弱,若开发成本(如针对每个长尾场景的模型微调)高于收入,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
四、港股市场对科技股的估值波动风险
港股市场对科技股的估值更趋理性,尤其在AI概念经历一轮炒作后,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实际盈利兑现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故事。云知声此次IPO市值介于117-145亿港元,对应2024年营收9.39亿(约10.4亿港元)的市销率(PS)为11-14倍,高于港股科技股平均PS(约5-8倍)。若其上市后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或收入增速放缓,可能面临估值回调压力。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云知声IPO看AGI时代的创业生存法则
云知声的IPO既是成功案例,也揭示了AGI领域创业的关键要点。结合其经验与挑战,创业者可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一、技术布局需“聚焦+迭代”,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
云知声的成功始于对“交互式AI”的专注,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大语言模型+垂直场景”展开。对创业者而言,AGI领域技术门槛高、资源消耗大,需明确自身核心优势(如特定算法、垂直场景理解),避免跟风追逐“参数规模”等表面指标。同时,需建立“快速迭代”机制——大模型的竞争本质是“持续进化能力”的竞争,需通过客户反馈数据不断优化模型,保持技术领先性。
二、商业化需“标杆场景+标准化产品”双轮驱动
云知声的“灯塔客户”策略值得借鉴,但需警惕过度依赖定制化服务。创业者应在绑定头部客户的同时,将场景经验沉淀为标准化产品(如API接口、行业SaaS平台),降低边际成本。例如,云知声可将医疗大模型的诊断能力封装为标准化API,供中小医院调用,而非仅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三、资本运作需“战略协同+资金效率”平衡
云知声的股东结构中,产业资本(如京东、高通)的参与为其带来了场景与资源支持。创业者在融资时,应优先引入与自身业务协同的产业资本,而非仅追求财务投资。同时,需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效率——AGI研发需要持续投入,但需避免“为烧钱而烧钱”,应将资金重点投向“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环节(如场景落地、产品标准化)。
四、警惕“技术领先陷阱”,强化市场与客户需求洞察
技术领先是基础,但市场需求才是最终导向。创业者需避免陷入“技术自嗨”,应通过与客户的深度互动(如灯塔客户合作),明确客户的真实需求(如医疗场景中“准确性>生成速度”),并据此调整技术研发方向。例如,云知声在医疗大模型中强化专业知识推理能力,正是基于对医院实际需求的洞察。
五、构建“算力+数据+算法”的全链条能力
AGI的竞争是全链条的竞争,算力(智算集群)、数据(行业场景数据)、算法(大模型优化)缺一不可。创业者需提前布局算力资源(如与云服务商合作、自建小规模集群),并通过合规方式积累高质量行业数据(如与客户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同时聚焦算法优化(如模型压缩、微调技术),降低算力依赖。
云知声的IPO是AGI商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既证明了“技术+商业化”双轮驱动的可行性,也警示了行业竞争与盈利挑战的严峻性。对创业者而言,其经验与教训共同构成了一份“实战指南”——在AGI的浪潮中,唯有兼具技术定力、商业敏锐与资源整合能力者,方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