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1日

创业时评《老凤祥跨界卖AI眼镜,真有金刚钻么?》

点击阅读原文《老凤祥跨界卖AI眼镜,真有金刚钻么?》

正面评论:瞄准银发经济的跨界尝试,百年品牌的新增长探索

老凤祥作为拥有180余年历史的黄金珠宝老字号,此次跨界推出AI眼镜,虽引发诸多争议,但其背后的战略逻辑仍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精准定位“银发经济”赛道,切中老龄化社会的真实需求。根据新闻数据,当前国内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且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老年群体对科技产品的需求正从“可选”变为“刚需”。老凤祥AI眼镜主打的实时语音导航、智能辅助阅读、情感对话等功能,恰好针对老年人日常出行、阅读不便、情感陪伴等痛点。例如,智能辅助阅读能帮助老花眼或视力衰退的老人快速识别药品标签、菜单文字;实时语音导航则能避免老年人因操作复杂的手机导航而分心。这种“功能减法”策略——聚焦老年人最需要的实用功能,而非堆砌科技噱头——符合老年群体对“方便、简单、可靠”的核心需求。正如新闻中80多岁老人对助听器功能的期待所示,老年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更直接,老凤祥若能在功能设计上进一步贴合这一群体的使用场景(如大音量、防摔设计、简化操作),有望在AI眼镜市场中开辟差异化的细分赛道。

其次,百年品牌的信任背书为跨界提供了天然优势。老凤祥作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企业,其品牌积淀的“可靠、实在”形象,恰好能缓解老年群体对新兴科技产品的信任顾虑。相较于互联网大厂的AI眼镜,老年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的老字号品牌。例如,新闻中提到老凤祥AI眼镜基础款价格1200-1500元,镶金版接近2000元,与主流产品价格相近,但老凤祥的珠宝业务积累的“品质感”,可能让老年用户更愿意为其科技产品买单。此外,老凤祥线下门店覆盖广泛(全国超4900家网点),若能将AI眼镜纳入门店展示和销售,利用店员与老年顾客的长期信任关系进行推广,有望降低获客成本。

最后,智能硬件赛道的高增长潜力为老凤祥提供了“第二曲线”的想象空间。根据IDC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6.1%,其中音频和拍摄眼镜增长197.4%,AR/VR眼镜增长25.2%,市场处于爆发前夜。老凤祥若能抓住这一窗口期,通过AI眼镜实现品牌年轻化与科技化转型,不仅能缓解主业压力(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更可能为企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反面评论:技术空心化与动机存疑,跨界之路暗藏多重风险

尽管老凤祥的跨界逻辑有其合理性,但其在技术储备、产品力验证、战略动机等方面的短板,也让此次尝试充满不确定性。

首先,技术核心竞争力缺失,“软硬件全靠买”的模式难以支撑长期竞争。新闻明确提到,老凤祥AI眼镜的镜框由自身提供,其余软硬件均依赖外部采购:AI技术基于字节公开的豆包大模型(字节否认深度合作),硬件集成可能外包。这种“组装式”研发模式在智能硬件领域存在明显隐患。AI眼镜的核心难点在于“性能-续航-穿戴体验”的平衡——高性能计算需要更大算力,导致功耗增加,而电池重量又会影响佩戴舒适度。目前主流厂商(如XREAL、雷鸟创新)均在光学模组、芯片优化、系统算法等领域投入大量研发,以解决这一矛盾。老凤祥若仅作为“集成商”,既无自研的光学或芯片技术,也未深度参与大模型的适配开发(豆包大模型为通用产品),其产品在实际体验(如响应速度、准确性)上可能难以与技术型厂商竞争。例如,老年用户对语音导航的实时性、翻译的准确性要求较高,若老凤祥AI眼镜因技术整合不足导致功能卡顿或误差,反而可能消耗品牌信任。

其次,产品力未经验证,“概念先行”的营销痕迹过重。截至新闻发布,老凤祥仅在展会上展示了AI眼镜,未公布具体参数(如重量、续航时间、光学显示效果),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未披露。这种“模糊化”信息释放,与主流科技企业“参数透明化”的产品发布逻辑形成鲜明对比。例如,XREAL Air 2 Pro会明确标注重量(72g)、续航(4小时)、视场角(58°)等关键指标,而老凤祥的宣传仅停留在功能描述层面。此外,新闻中提到老凤祥客服对AI眼镜信息“待定”,侧面反映其产品开发可能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为资本市场讲故事”的嫌疑——毕竟,消息公布当日股价触及涨停,虽随后回落,但短期市值提振效果已显现。这种“概念驱动”而非“产品驱动”的策略,若最终产品落地不及预期,可能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双重信任危机。

最后,主业压力下的“跨界惯性”,协同性不足或致资源分散。老凤祥近年来为应对业绩下滑,已尝试多次跨界:与米哈游、网易联名,开通天猫旗舰店,赞助体育赛事等。此次AI眼镜跨界,本质上是其“流量焦虑”的延续——试图通过热点概念吸引年轻用户和资本关注。但问题在于,珠宝与AI眼镜的用户需求、渠道逻辑、技术门槛差异极大:珠宝消费是低频、高客单价的“情感消费”,AI眼镜是高频、中低客单价的“功能消费”;老凤祥的线下门店以珠宝销售为主,店员缺乏智能硬件的销售经验(如讲解技术参数、解决用户使用问题);而AI眼镜市场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如算法迭代、硬件升级),但老凤祥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下降40.28%,与科技企业“高研发驱动”的模式背道而驰。这种“为跨界而跨界”的策略,可能导致资源分散,既无法在AI眼镜市场站稳脚跟,又影响主业的品牌专注度。

给创业者的建议:跨界需“硬核”,产品力是关键

老凤祥的跨界尝试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尤其是在传统企业转型与跨界创新领域:

  1. 精准定位细分需求,避免“伪痛点”陷阱:老凤祥瞄准老年群体的思路值得借鉴,但需深入调研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例如,老年用户对AI眼镜的核心需求可能包括“轻便易戴”“操作极简”“续航持久”,而非堆砌功能。创业者在跨界前应通过用户访谈、场景模拟等方式,验证需求的真实性和刚性,避免陷入“自认为用户需要”的误区。

  2. 构建技术护城河,拒绝“组装式创新”:智能硬件的竞争本质是技术的竞争,老凤祥“软硬件全靠买”的模式难以形成壁垒。创业者若进入科技赛道,需在核心技术(如算法、硬件模组)上建立自主研发能力,或通过深度合作绑定技术供应商(如与大模型厂商联合开发定制化功能),而非仅做“集成商”。

  3. 以产品力为核心,避免“概念先行”:老凤祥的案例表明,仅靠品牌背书和概念营销无法支撑长期市场认可。创业者应优先完成产品的“最小可行性验证”(如测试续航、重量、功能准确性),在参数透明、体验可靠的基础上再推向市场。同时,需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快速迭代优化产品。

  4. 评估跨界协同性,避免资源分散:跨界创新需考虑与主业的资源协同。例如,老凤祥的线下门店可作为AI眼镜的体验点,但需培训店员掌握智能硬件的销售技能;其珠宝业务积累的“品质感”可迁移至科技产品,但需通过技术投入强化“科技+品质”的品牌认知。创业者应优先选择与主业资源(渠道、用户、品牌)有协同效应的赛道,避免盲目跟风热点。

总之,老凤祥的AI眼镜跨界是传统企业应对增长压力的一次积极尝试,其对银发经济的洞察和品牌优势值得肯定,但技术空心化、产品力未经验证等问题也为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在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唯有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产品力为根本,才能在跨界创新中走得更稳更远。

智行(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