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1日

创业时评《跨境支付通来了!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启动→》

点击阅读原文《跨境支付通来了!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启动→》

正面评论:跨境支付通——民生便利与金融融合的里程碑式突破

2025年6月22日上线的“跨境支付通”,标志着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迈出关键一步。这一由央行与香港金管局联合推动的支付系统互联机制,不仅直接解决了两地居民跨境支付的“痛点”,更从宏观层面为经贸合作、人民币国际化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巩固注入新动能。

一、民生便利:从“繁琐”到“丝滑”的体验升级

传统跨境支付的“慢、贵、手续繁”是长期困扰两地居民的难题。例如,内地家长为香港留学子女缴费,往往需要通过银行柜台提交证明材料,经历2-3个工作日到账,手续费高达汇款金额的1%-3%;香港居民北上就医或消费,也面临收款账户信息复杂、到账延迟等问题。而“跨境支付通”通过连接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香港“转数快”,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
其一,支付渠道线上化。用户通过手机银行或APP,仅需输入对方手机号或银行账户即可发起汇款,彻底摆脱线下柜台的物理限制;
其二,实时到账与低成本。经常项下一定金额内的便利化汇款(如留学缴费、医疗缴费)支持实时到账,且因支付基础设施直接对接,中间环节减少,交易成本显著降低;
其三,简化材料要求。居民个人办理便利化汇款无需提交业务背景资料(如留学证明、医疗账单),极大提升了小额高频支付的效率。

这种“手机号转账+实时到账+零材料”的模式,精准覆盖了两地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场景——据统计,2024年内地与香港跨境汇款中,个人小额汇款(单笔10万元人民币以下)占比超60%,留学、医疗、薪酬等民生场景占比近80%。“跨境支付通”的上线,直接回应了这些高频需求,堪称“民生金融”的典范。

二、经济融合:推动两地经贸与人员往来“双向加速”

支付是经贸活动的“血脉”,支付效率的提升将直接拉动两地经济协同发展。一方面,跨境支付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资金流转工具。例如,内地跨境电商卖家向香港供应商支付货款,或香港小微企业向内地采购商回款,均可通过线上渠道快速完成,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降低了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人员往来的便利性也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香港居民北上旅游、就医,内地居民南下购物、求学,支付“卡点”的消除将直接促进消费规模增长——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数据,2024年内地访港游客人均消费约8000港元,若支付效率提升带来10%的消费增量,即可为香港零售、餐饮等行业新增超百亿港元收入。

三、战略意义:人民币国际化与香港金融中心的“双轮驱动”

“跨境支付通”的另一层深意在于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推动。机制支持双边本币(人民币、港币)及双边人民币汇款,意味着内地居民可直接向香港汇出人民币,香港居民也可向内地汇入人民币,这将扩大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场景(如香港居民在内地消费、投资),提升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和接受度。

同时,这一举措是中央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又一“实招”。通过支付系统互联,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进一步强化——其“转数快”系统与内地支付网络的对接,不仅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通过香港参与内地市场,也为香港金融科技企业(如电子钱包、跨境支付服务商)提供了更广阔的业务拓展空间。正如潘功胜行长所言,“这是深化金融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香港的金融基础设施优势与内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互补,将为其长期繁荣注入新动能。

反面评论:效率提升背后的风险与挑战需未雨绸缪

尽管“跨境支付通”前景广阔,但其作为跨境金融创新的前沿实践,仍面临多重潜在风险,需在运行中动态优化。

一、跨境监管协调:反洗钱与合规的“跨域难题”

跨境支付的便利性与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的监管要求存在天然张力。传统跨境汇款中,银行通过严格的“了解你的客户”(KYC)和交易背景审查(如要求提供合同、发票)来防范资金非法流动;而“跨境支付通”的“便利化汇款”允许个人无需提交业务背景资料,虽提升了效率,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化整为零”的小额高频汇款掩盖非法资金转移(如赌博、洗钱)。

此外,内地与香港的监管规则存在差异。例如,内地对跨境人民币汇款实行“展业三原则”(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而香港“转数快”系统的监管更侧重支付效率与用户体验。如何在互联互通后实现两地监管标准的“软衔接”(如信息共享、风险预警联动),避免监管套利,是机制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挑战。

二、技术安全:系统互联的稳定性与数据跨境风险

“跨境支付通”依赖内地与香港支付系统的直接对接,技术架构的复杂性和潜在漏洞可能影响服务稳定性。例如,若某一方系统因网络攻击、运维故障出现延迟,可能导致跨境汇款失败或资金滞留;此外,用户信息(如手机号、银行账户)需在两地系统间传输,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性(如个人信息保护、数据主权)也需重点关注。

香港金管局虽强调“参与机构需做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但中小银行或支付机构的技术能力可能成为短板。首批参与机构以国有大行和香港头部银行为主,其技术储备相对充足;但未来若扩大参与范围至中小机构,如何确保所有机构的系统安全性、防攻击能力达标,避免因个别机构漏洞引发系统性风险,是需持续关注的问题。

三、市场普惠性:中小机构与用户的“参与鸿沟”

目前首批参与机构仅12家(内地6家、香港6家),且以大型银行为主。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如内地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香港的虚拟银行)尚未纳入,可能导致部分用户(如依赖中小银行服务的长尾客户)无法享受便利化服务。此外,尽管机制支持“根据交易场景合理确定限额”,但具体限额标准由参与机构自行制定,若部分机构为控制风险设置过低限额(如单笔仅1万元人民币),可能削弱用户体验,背离“便利化”初衷。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支付便利化机遇,严守合规与安全底线

“跨境支付通”的上线,为跨境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但也需在业务拓展中平衡创新与风险。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聚焦跨境民生场景,优化用户服务体验

创业者可围绕“跨境支付通”覆盖的留学、医疗、薪酬等场景,开发配套服务产品。例如:
留学服务领域:可推出“跨境缴费+留学咨询”一站式平台,利用支付实时到账的优势,为家长提供“缴费进度追踪+学校确认”的增值服务;
跨境医疗领域:与内地/香港医疗机构合作,开发“在线问诊+跨境支付”平台,解决香港居民北上就医或内地居民赴港看病的费用结算痛点;
灵活用工领域:针对内地与香港间的兼职、自由职业者(如跨境电商客服、设计外包),提供“薪酬发放+税务咨询”服务,利用支付便利化降低企业发薪成本。

二、强化合规意识,建立跨境风险防控体系

创业者需高度重视反洗钱与数据安全合规:
了解两地监管规则:熟悉内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与香港《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明确“便利化汇款”的适用范围(如仅限经常项下,禁止资本项下交易);
建立动态风控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交易行为(如频率、金额、对手方),对异常交易(如短时间内多笔小额汇款)自动预警,避免成为非法资金通道;
保护用户数据:在使用跨境支付服务时,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地)与《个人资料(私隐)条例》(香港),确保用户信息跨境传输的合规性(如通过隐私计算技术脱敏处理)。

三、关注技术适配,选择可靠的支付合作伙伴

创业者在接入“跨境支付通”服务时,需优先选择技术能力强、风控体系完善的参与机构(如首批的国有大行或香港头部银行),避免因合作方系统不稳定导致业务中断。同时,可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化跨境支付流程(如自动核验交易背景、实时对账),进一步提升用户信任度。

四、参与市场培育,推动支付场景拓展

创业者可主动与参与机构合作,探索“跨境支付通”的新应用场景。例如,针对内地与香港间的“跨境养老”需求(如香港老人在内地养老,子女在港支付赡养费),推动机构将“赡养费”纳入便利化汇款范围;或针对跨境电商“小包直邮”场景,联合支付机构开发“货款+运费”合并支付功能,降低卖家操作成本。

结语
“跨境支付通”的上线,是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从“管道联通”向“机制融合”迈进的关键一步。它既为两地居民和企业带来了“触手可及”的便利,也对监管协同、技术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既是拓展跨境业务的“东风”,也是考验合规与创新能力的“试金石”。唯有抓住机遇、严守底线,方能在跨境经济融合的浪潮中占据先机。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