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政策红利与资本助力,大模型创企迎来关键跃升机遇
2025年的大模型赛道,“六小龙”集体冲刺IPO的消息,无疑是行业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场“第一股”争夺战的背后,既有政策环境的重大利好,也反映了大模型创企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压力下的生存智慧,更可能为整个AI行业的资本生态注入新活力。
首先,政策松绑为未盈利大模型创企打开了上市“绿色通道”,这是本轮IPO潮的核心推动力。根据新闻中提到的2025陆家嘴论坛信息,证监会明确在科创板设立新板块,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并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这一政策调整直接回应了大模型行业的痛点——技术研发需要持续高投入(如单次预训练成本达三四百万美元),但商业化收入短期内难以覆盖成本(目前六小龙年收入均未达10亿元)。过去,盈利门槛曾是AI创企上市的最大障碍(如“AI四小龙”中的旷视因盈利问题多次折戟),如今政策允许“重大技术突破、商业前景广阔”的企业上市,相当于为六小龙提供了“用未来换现在”的机会。这不仅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更能通过资本市场的认可,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关注AI硬科技领域。
其次,“大模型第一股”的头衔具有显著的“赢家通吃”效应,对行业格局重塑意义深远。参考“AI四小龙”时代,商汤作为首家上市的企业,尽管三年半亏损242.72亿,却凭借“第一股”的溢价效应(上市次日市值超3200亿港元)获得持续输血,最终在大模型时代仍保持竞争力;而未及时上市的旷视、云从等则因资金链压力被迫收缩业务。当前大模型赛道同样处于“技术主导+资本驱动”的早期阶段,谁能率先上市,不仅能获得更高估值(如商汤上市初期的高溢价),还能成为行业定价锚点,挤压后续上市企业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上市带来的品牌效应能吸引顶尖人才、优质客户和生态合作伙伴,形成“技术-资本-市场”的正向循环。例如,若某家六小龙企业率先敲钟,其B端客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上市公司背书”的大模型服务,从而加速商业化落地。
最后,IPO潮反映了大模型创企从“烧钱研发”向“资本运作”的战略升级,有助于行业生态成熟。过去三年,六小龙的核心任务是追赶大模型技术迭代(如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资金主要依赖一级市场融资(如智谱2024年融资近70亿元)。但2025年以来,大厂(腾讯、阿里、字节)的技术布局加速,新兴玩家(如DeepSeek)的技术突破不断,一级市场融资难度显著上升(智谱2025年单次融资额已降至10亿元以下)。此时转向二级市场,既是应对资金缺口的必然选择,也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化竞争”阶段。通过上市,企业需要公开财务数据、披露战略规划,这将倒逼其优化治理结构、提升透明度,为后续行业标准制定(如大模型技术评估、商业化路径)提供参考样本。
反面评论:盈利硬伤与竞争内卷,六小龙上市之路暗藏多重风险
尽管政策与资本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六小龙的IPO之路并非坦途。从当前行业现状看,盈利模式不清晰、商业化能力薄弱、大厂挤压等问题,可能成为上市后股价承压甚至IPO失败的关键隐患。
首当其冲的是“盈利硬伤”——收入与成本的巨大鸿沟难以短期弥合。新闻中提到,六小龙年收入均未达10亿元,而智谱2024年亏损约20亿元,OpenAI 2024年成本更达85亿美元(含训练、推理、人工成本)。大模型的研发投入具有“刚性”特征:技术迭代需要持续预训练(单次成本数百万美元),算力租赁(如英伟达A100芯片)和人工成本(顶尖算法工程师年薪超百万)居高不下;而收入端,C端产品(聊天工具人)用户付费意愿低,B端API服务又陷入“价格战”(大厂通过云服务叠加优惠将价格打到“地板价”),甚至部分B端客户(如医院)签单动机是“政绩需求”而非实际应用,导致收入质量存疑。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即便通过政策放宽上市,也可能因“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而遭遇估值回调(如商汤上市后股价曾从9.7港元跌至不足2港元)。
其次,行业内卷与大厂挤压加剧了六小龙的商业化困境。当前大模型赛道已进入“巨头+创企”的双轨竞争:大厂(如阿里、百度)依托云服务老客户和生态优势,通过“云+大模型”捆绑销售抢占B端市场;新兴技术派(如DeepSeek)凭借技术领先性压低API价格;而六小龙既无云服务客户基础,又难在技术参数上全面超越,只能通过“贴钱开发中小客户”维持业务数据,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不可持续。例如,百川智能虽聚焦医疗赛道,但华为组建医疗卫生军团后,其原有医院客户可能被技术更全面、资源更雄厚的大厂抢走;MiniMax的B端业务负责人离职,也暴露了团队在商业化落地中的能力短板。若无法在上市前证明“差异化竞争力”,六小龙即便成功上市,也可能面临“上市即巅峰”的尴尬。
最后,上市失败风险与投资人压力可能反噬企业发展。参考“AI四小龙”中的旷视,因盈利问题多次冲击IPO失败后,不仅融资难度陡增,还被迫裁撤原有业务(如智能驾驶),元气大伤。当前六小龙的投资人多为早期机构,投资协议中普遍设有“对赌条款”(如上市时限要求),若IPO失败,企业可能面临股权回购压力,甚至资金链断裂。此外,二级市场投资者对AI企业的估值逻辑已从“技术故事”转向“落地能力”(如2024年后AI芯片企业因商业化进展被重新估值),六小龙若无法在招股书中清晰展示“收入增长路径”和“盈利时间表”,可能遭遇认购不足、发行价破发等问题,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给创业者的建议:以“落地能力”为核心,平衡上市节奏与长期价值
面对“大模型第一股”的诱惑与挑战,六小龙及其他大模型创企需保持战略清醒,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发力:
-
聚焦商业化落地,构建“可验证的收入增长故事”:上市的核心是向市场证明“持续经营能力”,因此企业需从“技术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建议优先选择“高付费意愿+高场景匹配度”的垂类赛道(如医疗、法律、工业质检),避免与大厂在通用API市场正面竞争;同时,优化客户结构,减少“政绩驱动”的无效订单,增加“实际降本增效”的付费客户(如通过SaaS化服务绑定长期合同)。例如,百川智能可深化与医院的“AI辅助诊断”合作,从单次项目收费转向按使用量分成;阶跃星辰可聚焦汽车行业的“智能座舱Agent”,与车企共建数据闭环,提升客户粘性。
-
优化成本结构,提升“造血能力”可见性:大模型的高成本是市场质疑的核心,企业需通过技术优化(如模型压缩、推理效率提升)和运营效率改善(如减少低效投流、聚焦核心业务)降低成本。例如,月之暗面可暂停激进的C端投流,将资源转向B端客户运营;MiniMax可通过与算力服务商签订长期协议降低推理成本。同时,在招股书中详细披露“成本下降路径”(如2026年推理成本降低30%的技术方案),增强投资人对盈利的信心。
-
合理规划上市节奏,避免“为上市而上市”:上市是手段而非目的,企业需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如港股对未盈利企业更包容,科创板对“硬科技”标签更友好)。若短期内无法满足上市条件(如成立未满3年),可优先通过战略融资(引入产业资本,如与大厂合作开发垂类模型)补充资金,同时利用政策窗口提前规范财务与治理(如设立独立董事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此外,需与投资人保持沟通,避免因“对赌压力”盲目加速上市,导致后续经营风险。
总结来看,“大模型第一股”的争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六小龙若能以上市为契机,从“烧钱研发”转向“技术+商业”双轮驱动,不仅能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更可能为中国大模型行业探索出一条“资本赋能硬科技”的可行路径。反之,若仅将上市视为“输血工具”而忽视核心能力建设,则可能重蹈“AI四小龙”部分企业的覆辙,最终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