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中式养生水崛起,精准捕捉消费趋势的“水替”新机遇
近年来,“一天8杯水”的健康理念与“轻养生”需求的碰撞,催生出一个快速增长的新赛道——中式养生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08亿元,年复合增速近90%。这一现象级增长的背后,是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品牌的产品创新力,以及产业链协同的多重驱动,为创新创业领域提供了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
首先,中式养生水的崛起本质是“需求痛点”与“产品价值”的高度契合。消费者对“减糖”的共识与“轻养生”的追求,在“水替”(替代水)这一需求点上形成了强共鸣:既希望饮品有味道、比水更丰富,又要求比含糖饮料更健康、无负担。传统无糖茶虽满足健康需求,但口味单一(以茶味为主);而中式养生水通过“药食同源”的配方(如西洋参、淡竹叶、薏米等),在“轻养生”概念下提供了更丰富的口味选择(如水果+中药的组合),甚至为“脆皮打工人”提供了情绪价值——喝一瓶含麦冬、石斛的养生水,即便无法验证实际功效,也能带来“主动养生”的心理满足。这种“功能+情感”的双重价值,使其在无糖茶增速放缓(2024Q3仅4.1%)时,以植物饮料类目37.64%的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完美承接了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其次,品牌的产品迭代能力推动了品类从“小众实验”到“大众消费”的跨越。以盒马为例,其养生水从1.0版本(苹果黄芪水、陈皮四神水)的“药食同源”试水,到2.0版本(轻养水)明确“水替”定位并将适口性作为核心指标,再到3.0版本(五汁饮、暑清元气水)与中药老字号李良济合作“卷经方”,每一步都在解决早期产品的核心问题。初期的陈皮四神水因口味争议下架,但通过反思“水替需要高频复购”,盒马将研发重点转向“不难喝”——例如用梨丁、荸荠调和药味,利用麦冬、西洋参的回甘属性“开创东方甜味曲线”,最终推出的无花果亚麻籽水甚至超越了行业大单品红豆薏米水,成为盒马植物饮料榜首。这种“试错-迭代-优化”的产品思维,不仅验证了“水替”的核心门槛(适口、不贵),更推动了整个品类的成熟。
再者,老字号与新渠道的协同为行业注入了信任背书与供应链优势。中式养生水的“养生”属性天然需要消费者信任,而盒马与李良济的合作正是典型案例:李良济作为中药老字号,提供经方背书(如“古方今用”的消暑汤)、自建原料基地(如云南石斛基地)和药材品质保障;盒马则凭借线下渠道优势(盒马门店的货架曝光)和对年轻消费者的洞察(如价格敏感、偏好尝新),将传统经方转化为符合现代消费习惯的商品。这种“传统资源+新消费场景”的结合,既解决了养生水的“可信度”问题,又通过供应链降本(如原料直采)实现了价格下探(从1.0的5.9元降至3.0的5.9元但口感更优),为品类规模化提供了关键支撑。
最后,市场的快速增长验证了“顺应潮流”的创业逻辑。从无糖茶的历史看,伊藤园、三得利、东方树叶曾蛰伏十余年,直到2017年减糖趋势兴起才爆发;而中式养生水同样经历了2018-2022年的缓慢增长(市场规模从0.1亿到1亿),直到2023年元气森林等品牌入局、消费者减糖与轻养生需求“会和”,才迎来350%的增速。这一过程印证了“引领趋势难,顺应趋势易”的规律——创业者无需创造需求,而是要敏锐捕捉已存在但未被满足的“需求交集”,并通过产品创新填补空白。中式养生水的成功,正是对这一逻辑的生动诠释。
反面评论:高速增长背后的隐忧,同质化、监管与成本压力待解
尽管中式养生水前景广阔,但其高速增长中也暗藏风险。从行业竞争、产品特性到监管环境,多重挑战可能影响品类的长期健康发展,需创业者警惕。
其一,同质化竞争可能加速“红海化”,削弱品牌差异化优势。当前,水替赛道的“卷”已从无糖茶蔓延至养生水,新老玩家正以“卷配方、卷口感、卷场景、卷渠道”的方式涌入:三得利推出养生饮新品牌“焕方”,康师傅上线决明子大麦饮,来伊份、莲花水业等跨界入局,盒马则与李良济“卷经方”。但仔细观察可见,多数产品仍围绕“药食同源”的基础原料(如红豆、薏米、枸杞)展开,配方创新有限;即便是盒马的经方养生水,本质也是对传统消暑汤、五汁饮等经典方的改良,尚未形成不可复制的技术壁垒。若后续品牌仅停留在“换原料、调比例”的层面,同质化将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最终陷入“价格战”——正如无糖茶因产品趋同,百毫升均价已连续数月环比下降2%,养生水若无法突破配方创新,可能重蹈覆辙。
其二,“轻养生”的概念边界模糊,存在监管与信任风险。新闻中提到,养生水“瓶身上没有标注任何功效,只在APP介绍中用‘消暑汤’‘古方今用’等字眼”。这种“暗示但不承诺”的宣传方式,虽规避了直接功效宣称的违规风险,但仍游走在监管边缘。根据我国《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功能或治疗效果;若消费者因“轻养生”概念产生过高期待(如认为能“益气补血”),而实际无明确功效,可能引发投诉或信任危机。例如,早期“一整根”人参水因19.9元的高价和“熬夜救星”的暗示宣传,最终因复购率低而昙花一现,部分原因便在于消费者对“功效”的预期未被满足。未来,随着养生水市场规模扩大,监管部门可能加强对“养生”概念宣传的审查,品牌若过度依赖“轻养生”的情绪价值,可能面临合规风险。
其三,价格下探与品质保障的平衡难题,考验供应链能力。“水替”的核心门槛之一是“不贵”,因此品牌普遍选择降价:盒马养生水从1.0的5.9元降至3.0的5.9元(但容量相同、口感更优),好望水养生水定价2-5元,均低于早期“一整根”的19.9元。然而,降价的前提是成本控制,而养生水的原料多为药食同源材料(如西洋参、石斛),其采购成本高于普通水果或茶叶。若品牌为降本压缩原料品质(如使用低价或非产地直采的药材),可能导致口感下降(如药味过重)或消费者信任流失;若依赖老字号或自建基地(如李良济的云南石斛基地),则前期供应链投入较高,中小品牌难以复制。这种“品质-成本”的矛盾,可能导致市场分化:头部品牌通过供应链优势维持性价比,中小品牌则可能因成本压力退出,或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其四,消费者复购率依赖“场景+口感”,长期增长需突破单一需求。当前,养生水的主要消费场景是“日常补水”,目标人群以关注健康的年轻人为主。但“水替”的本质是“高频次、低决策成本”的饮品,若品牌仅停留在“替代水”的功能,而未拓展更多场景(如佐餐、运动后补水)或细分人群(如孕妇、中老年),消费者可能因“口感疲劳”或“需求饱和”降低复购。例如,无糖茶早期因口味单一(仅茶味)增长放缓,后来通过大包装(家庭场景)、果茶混合(口味创新)才重新激活市场;养生水若无法在场景(如夏季消暑、冬季暖身)或人群(如职场女性的“补气养颜”、学生的“提神”)上进一步细分,可能面临增长瓶颈。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趋势,以“产品力+合规性+差异化”构建壁垒
面对中式养生水的机遇与挑战,创业者可从以下方向发力:
-
以“适口性+价格合理性”为核心,打造高频复购的基础产品
水替的核心是“替代水”,因此产品必须满足“不难喝、不贵”。创业者需将适口性作为研发优先级,避免过度强调“药食同源”的“养生感”而牺牲口感(如盒马早期的陈皮四神水因口味争议下架)。可借鉴“以甘代甜”策略,用梨丁、荸荠等天然食材调和药味,或通过工艺优化(如低温萃取)降低药味刺激。同时,价格需控制在4-7元的主流水替价格带,避免重蹈“一整根”人参水的高价覆辙。若原料成本较高,可通过与产地合作(如自建基地或直采)降低供应链成本,或推出小规格装(如330ml)平衡单价与消费者接受度。 -
以“经方改良+场景创新”实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
面对赛道“卷配方”的趋势,创业者需跳出“红豆、薏米、枸杞”的基础原料库,转向经典经方的现代化改良(如盒马与李良济合作的“暑清元气水”)。可联合中药老字号或中医机构,挖掘冷门经方(如《温病条辨》中的“五汁饮”),并根据现代消费者口味调整配方(如减少苦性药材比例、增加回甘成分)。同时,拓展消费场景:例如针对夏季推出“消暑养生水”,冬季推出“暖身养生水”;针对职场人群推出小瓶装(方便携带),家庭场景推出大包装(1.5L)。通过“经方+场景”的双重差异化,构建品牌独特性。 -
严守“功效宣传”边界,以“信任背书”替代“功效承诺”
避免直接宣传“益气补血”“养颜”等功效,可通过“老字号合作”“原料溯源”“检测认证”等方式建立信任。例如,与中药老字号联名(如李良济),标注原料产地(如“云南石斛基地直供”),或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如“0糖0添加”“农药残留未检出”)。此外,可通过消费者教育传递“轻养生”的科学逻辑(如“麦冬有生津效果”“薏米有助于祛湿”),但需明确说明“非治疗作用”,避免误导。 -
构建“供应链+渠道”协同能力,保障品质与规模
药食同源原料的品质直接影响口感和信任,创业者需重视供应链建设:可与产地合作建立原料基地(如云南石斛、福建薏米),或与有自建基地的老字号(如李良济)绑定合作,确保原料稳定供应和品质可控。渠道方面,除传统商超外,可重点布局便利店(高频消费场景)、线上电商(精准触达年轻用户)及线下体验店(如盒马门店的试饮活动),通过“全渠道覆盖”提升曝光率。 -
持续迭代产品,关注消费趋势的“微变化”
水替赛道的需求变化快(如从“减糖”到“0代糖”),创业者需保持敏捷研发。可通过用户反馈(如社交媒体评论、线下调研)快速捕捉口感偏好(如“不喜欢药味过重”)、价格敏感点(如“5元以下更易复购”)及新需求(如“运动后需要电解质+养生”),并据此调整配方或推出新品。例如,针对“0代糖”趋势,可探索用罗汉果甜苷等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代糖;针对“功能性”需求,可推出添加维生素的“轻养生+微功能”饮品。
总之,中式养生水的崛起是消费趋势与产品创新共振的结果,创业者需抓住“轻养生+水替”的核心需求,以产品力为基础,以合规性为底线,以差异化为壁垒,方能在高速增长的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