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4日

创业时评《住宅新规,正在改变楼市走向》

点击阅读原文《住宅新规,正在改变楼市走向》

正面评论:住宅新规推动行业高质量转型,激活市场新动能

2025年“好房子”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正式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升级”。住宅新规的落地与集中实施,不仅重塑了市场供需结构,更推动了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住宅品质标准化提升,消费者权益得到实质性保障

全国性强制规范《住宅项目规范》的实施,从根本上抬高了住宅“底线标准”。例如,层高从2.8米提升至3米,解决了传统住宅“压抑感”痛点;厨房、卧室强制直接采光,避免了“暗厨暗卫”等长期存在的设计缺陷;4层以上住宅强制安装电梯并明确轿厢尺寸,既满足了老龄化社会的适老化需求,也解决了担架通行的实际问题。这些硬性指标的升级,本质上是将“居住质量”从“可选配置”变为“必选项”,让消费者不再为基础居住需求妥协。

地方政策的细化则进一步填补了中央规范的执行空白。浙江的计容新规通过调整飘窗、阳台、设备平台的计半面积规则,既鼓励了房企优化户型设计(如增加开放式空间),又通过提高得房率(深圳新规项目得房率最高达108%,远超传统项目的70%-80%)直接提升了购房者的实际居住获得感。江苏的“住宅品质提升九项行动”更创新性地引入“业主预看房”“参与分户验收”等机制,将“质量监督”从房企主导转向“业主参与”,从源头减少了交付纠纷——其提出的“2027年工程质量缺陷投诉降低30%”目标,若能实现,将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重销售、轻售后”行业顽疾。

二、市场结构加速优化,改善型需求与高品质供给形成良性互动

新规实施首月(2025年5月)的市场数据印证了“好房子”的市场号召力:改善及高端产品成交同比上涨1-2%,90㎡以下刚需产品成交下滑2.2%;广州新规项目推货量占全市五成,认购量占七成;成都新规项目开盘即售罄,新盘去化率维持9成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住房需求“从有到优”的转变,市场已从“价格驱动”转向“品质驱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规产品在售价上的逆势表现。当多数城市新房均价环比下降时,华东及川渝省会因新规产品供应增加,销售均价不降反升。这一现象打破了“降价才能去化”的传统逻辑,证明“品质溢价”已被市场接受——购房者愿意为更高的得房率、更合理的户型、更完善的配套(如电梯、采光)支付更高价格。这种“品质-价格”正向循环的形成,不仅为房企提供了利润空间,也为行业摆脱“高周转、低利润”模式提供了可行路径。

三、行业竞争回归产品力,推动房企向“长期主义”转型

中信证券等机构指出,房地产已进入“产品力竞争”阶段,这一判断在新规背景下得到强化。头部房企如华润、中海、华发等,通过绿色建筑、智能系统等差异化设计提升竞争力,本质上是在构建“产品护城河”。例如,绿色建筑可降低长期能耗成本,智能系统(如全屋智能)能满足年轻家庭的数字化需求,这些设计不仅符合政策导向(如“双碳”目标),更能精准匹配改善型客群的“隐性需求”(如健康、便捷)。

对行业而言,这种竞争逻辑的转变意义深远。过去,房企竞争依赖“拿地成本”“融资能力”“周转速度”,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今,“好房子”成为核心竞争力,倒逼房企从“重营销”转向“重研发”。例如,江苏鼓励的“定制化、个性化设计”“全屋智能水平提升”,本质上是要求房企像科技企业一样,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满足用户需求。这种转变不仅能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含量,更能推动房地产与建筑、智能、环保等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反面评论:新规加速行业分化,潜在风险需警惕

住宅新规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在落地过程中,也暴露了市场分化加剧、中小房企生存压力加大、成本转嫁等潜在问题,需理性审视。

一、存量项目遭遇“降维打击”,部分房企面临现金流危机

新规项目的高得房率(90%以上)、更优户型设计(如直接采光、电梯配置)对传统存量项目形成“碾压”。以深圳为例,新规项目入市后,传统项目得房率仅70%-80%,在“同样价格下居住面积更小”“基础配置更差”的对比下,存量项目不得不“以价换量”。若存量项目占比高的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无法快速消化库存,可能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更严峻的是,存量项目降价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若某区域大量存量项目降价,可能拉低周边二手房价格,导致业主“维权”;若降价幅度过大,还可能影响房企信用评级,进一步推高融资成本。这种“新旧产品代差”带来的市场震荡,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如存量项目改造补贴)或房企层面的主动应对(如加快产品升级),否则可能加剧局部市场的不稳定。

二、中小房企产品力不足,面临被市场淘汰风险

新规对房企的设计、施工、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浙江的计容新规要求房企优化飘窗、阳台设计以提高得房率,这需要更专业的户型研发团队;江苏的“业主预看房”机制要求房企在施工阶段就公开质量细节,这需要更严格的工程管理能力。头部房企凭借资金、人才、经验优势,能够快速适应新规(如华润、中海已推出绿色建筑、智能系统等差异化产品),但中小房企可能因研发投入不足、设计能力薄弱、供应链整合困难,难以满足新规要求,最终被市场淘汰。

中信证券的研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无法满足新标准的中小房企将面临市场淘汰”。若行业集中度加速向头部集中,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减弱,长期来看不利于产品创新的多样性。

三、品质升级可能推高开发成本,部分成本或转嫁给消费者

新规对住宅品质的要求(如层高提升、电梯强制安装、防水保修期限延长至10年)会直接增加开发成本。例如,层高从2.8米提升至3米,会增加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用量;电梯配置标准提高(如轿厢尺寸需满足担架通行)会增加设备采购成本;防水保修期限延长则要求房企使用更高质量的材料或购买额外保险。

尽管当前部分城市新规产品因供需关系实现了“售价逆势上涨”,但如果成本上涨幅度超过市场可接受的溢价空间,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房企压缩利润,影响长期投资意愿;二是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推高房价,与“房住不炒”目标产生冲突。例如,若某城市新规产品供应不足,而改善需求旺盛,房企可能通过“捆绑装修”“提高车位价格”等方式变相涨价,损害消费者权益。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品质升级机遇,在分化中突围

面对住宅新规带来的行业变革,房企及相关产业链创业者需把握以下关键策略:

一、聚焦“产品力”核心,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新规本质上是“用户需求”的政策化表达,创业者需从“卖房子”转向“卖生活方式”。例如,针对改善型客群,可重点优化“健康属性”(如绿色建筑、低噪音设计)、“智能属性”(如全屋智能系统、社区服务平台)、“社交属性”(如共享空间、邻里活动区);针对地方政策导向(如江苏的定制化设计),可探索“小批量、个性化”的户型研发模式,满足细分客群需求(如多代同堂家庭的“双主卧”设计)。

二、存量项目需“主动求变”,避免被动降价

持有存量项目的创业者,可通过“微改造+价值包装”提升竞争力。例如,针对得房率低的问题,可通过优化室内设计(如定制收纳空间)弥补;针对采光不足的问题,可通过镜面装饰、浅色墙面等设计改善视觉效果;同时,强化“价格优势”的传播(如“同区域更低总价”),吸引对价格敏感的刚需客群。此外,可考虑与装修公司、家居品牌合作,推出“装修礼包”“家电套餐”,通过附加服务提升项目吸引力。

三、中小房企需“错位竞争”,避免与头部直接对抗

中小房企可聚焦“区域深耕”或“细分市场”。例如,在三四线城市,可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如传统院落设计)开发“在地化”产品;在细分领域,可专注“适老化住宅”(如无障碍设计、医疗配套)、“青年社区”(如共享办公空间、社交设施)等垂直赛道,通过精准定位避开与头部房企的正面竞争。此外,可通过“联合开发”模式与设计公司、建筑商合作,分摊研发成本,快速提升产品力。

四、关注成本控制,平衡“品质”与“利润”

品质升级需避免“为升级而升级”。创业者需建立“成本-价值”评估体系,优先投入用户感知强、溢价空间大的环节(如得房率、采光、电梯配置),减少用户不敏感的冗余成本(如非必要的高端装饰)。同时,可通过供应链优化(如集中采购优质建材)、施工工艺改进(如装配式建筑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开发成本,确保“品质提升”不导致“利润大幅下滑”。

五、强化“用户参与”,构建信任与口碑

参考江苏“业主预看房”“参与分户验收”的经验,创业者可主动邀请潜在客户参与产品设计(如户型投票)、施工监督(如开放工地日)、交付验收(如预验房),通过透明化、互动化的方式建立信任。这不仅能减少交付纠纷,更能将“用户反馈”转化为产品优化的依据,形成“需求-产品-口碑”的正向循环。

结语:
2025年的住宅新规,既是房地产行业的“压力测试”,也是“转型契机”。它要求房企从“规模扩张者”转变为“品质服务商”,从“短期套利者”转变为“长期价值创造者”。对创业者而言,抓住“好房子”风口的关键,在于理解用户需求的本质变化,以产品力为核心构建竞争力,在分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