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6日

创业时评《便利店的未来:用“人情味”对抗效率内卷》

点击阅读原文《便利店的未来:用“人情味”对抗效率内卷》

正面评论:便利店转型“人情味”是对抗内卷的精准破局之道

在零售行业“效率至上”的长期逻辑下,便利店曾以“快、近、全”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生活的“微型补给站”。但当零食店、折扣店以价格优势分流客群,当消费者对“便利”的需求从“物理距离”升级为“情感连接”,《2025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提出的“用‘人情味’对抗效率内卷”,无疑切中了行业转型的关键——从“交易场”向“生活陪伴者”进化。

场景化经营重构“便利”定义,精准匹配需求

传统便利店的“商品集合”模式,本质是“以货找人”,依赖经验和销售数据堆砌SKU,但在消费动机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任务导向”的即时需求(如通勤提神、深夜果腹)。新闻中提出的“从场景出发而非品类出发”策略,实则是将便利店重新定义为“任务据点”,通过聚焦具体场景(如“通勤提神”场景强化咖啡、能量饮料的陈列与营销),让商品与顾客需求“精准对话”。这种转型不仅能避免与折扣店的“比价陷阱”,更能通过“解决问题”的价值感建立差异化优势。例如,日本7-ELEVEn的“即食鲜食”策略正是通过锁定“工作餐”“夜归简餐”等场景,将鲜食占比提升至40%以上,成为其核心利润来源。

人情味注入打破“冰冷效率”,构建情感黏性

胖东来的案例印证了一个被零售行业长期忽视的真相: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被重视”的体验。新闻中强调的“Human Touch”(人情味),并非简单的服务噱头,而是通过员工关怀、细节设计(如手写咖啡杯贴、记录常客习惯)传递“为对方多想一点”的经营哲学。这种“温度”能显著提升顾客的情感黏性——当便利店员工能叫出常客的名字,记住其偏好,甚至在雨天主动递伞,顾客的复购动机将从“便利”升级为“情感依赖”。数据显示,具备高情感连接的零售品牌,顾客生命周期价值(LTV)可提升30%以上,这对客单价低、依赖高频复购的便利店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增长引擎。

空间运营与会员升级,从“交易”走向“关系”

便利店的“秒买即走”模式曾是效率优势,但在竞争加剧下,这种模式反而限制了客单价和用户深度。新闻中提出的“创造停留理由”(如设置内用座位、优化用餐体验)和“会员体系从点数工具转向信任关系”,本质是将便利店从“流量入口”转化为“生活节点”。例如,台湾便利店通过内用区吸引学生、上班族停留,不仅延长了消费时间(平均停留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20分钟),更通过“便当+汤品+饮品”的套餐组合提升客单价;而订阅制会员(如每月99元喝X杯咖啡)则通过“习惯培养”增强用户黏性,将“随机消费”转化为“计划消费”。这种“时间经营”和“关系经营”的结合,为便利店打开了从“商品销售”到“体验服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反面评论:便利店“人情味”转型需警惕三大现实挑战

尽管“人情味”转型方向极具价值,但便利店作为高标准化、低毛利的零售业态,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陷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困境。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情?

便利店的核心优势之一是高度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如商品陈列、补货流程、员工培训),这是其快速扩张和成本控制的基础。但“人情味”的落地需要个性化服务(如记录常客习惯、员工自主判断),这与标准化管理存在天然冲突。例如,要求员工手写咖啡杯贴,可能增加30秒/单的操作时间,在高峰时段可能导致排队拥堵;记录常客习惯需要员工主动观察并记录,对人力成本和培训成本提出更高要求。若过度强调个性化而牺牲效率,可能导致单店运营成本上升,尤其对中小品牌而言,这种“温情”可能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

数据驱动与经验依赖的冲突:品类调整的试错成本

新闻中提到的BCG矩阵、安索夫矩阵等工具,虽能辅助品类调整,但便利店的品类管理高度依赖即时数据(如POS系统的销售、时段、客群分析),而“任务导向”的需求变化可能比数据反馈更快。例如,某区域因夏季高温导致“冰品”需求激增,但传统销售排行榜可能滞后反映这一变化;咖啡品类占比下滑可能是因竞品降价,而非需求减弱,若直接撤架可能错失后续增长机会。此外,中小便利店可能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依赖经验调整品类仍为主流,这可能导致“过度经验依赖”与“数据驱动”的矛盾,增加试错成本。

空间运营的投入产出比:低毛利下的“停留”是否划算?

创造“停留理由”需要空间改造(如增设座位、优化用餐环境)和服务升级(如提供插座、Wi-Fi),这些投入对便利店而言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单店增设5个座位为例,需占用约5㎡空间(相当于减少2-3组货架),损失的商品销售与新增的“停留消费”(如加购甜点、饮品)能否平衡?此外,“停留式消费”对门店的清洁、人力(如收餐、补货)提出更高要求,若管理不善,可能导致运营效率下降。例如,某便利店曾因内用区清洁不及时,反而引发顾客负面评价,削弱品牌形象。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效率”与“温度”间寻找动态平衡

便利店的“人情味”转型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效率基础上注入温度,在标准化中保留灵活性。创业者可从以下三方面落地:

1. 场景化选品:用“最小颗粒度”数据驱动决策

  • 利用POS系统和会员数据,将消费场景细化至“时段+客群+需求”(如早8点-9点的“通勤族提神需求”、晚10点-12点的“夜归族果腹需求”),针对性调整品类和陈列。
  • 对中小品牌,可通过“小范围试错+快速迭代”降低风险:例如,在3家试点门店测试“通勤提神”场景的咖啡+能量棒组合,观察销售数据后再推广至其他门店。

2. 人情味服务:从“可复制细节”入手,避免过度个性化

  • 设计“低成本、易标准化”的温情动作:如在咖啡杯贴统一印制“今日加油”等暖心语句(替代手写,降低时间成本);在员工培训中增加“观察顾客习惯”的基础课程(如记录常客购买时间、商品,通过系统共享而非依赖个人记忆)。
  • 将“温情服务”纳入KPI但不强制量化:例如,每月评选“最暖店员”(基于顾客评价),而非要求员工必须记录多少常客习惯,避免形式主义。

3. 空间运营:用“低成本设计”创造高黏性体验

  • 优先利用现有空间改造:如将收银台旁的闲置角落改为“咖啡休憩角”(放置2-3把椅子、小桌),而非大面积装修;使用可移动桌椅(如折叠凳),灵活调整空间布局。
  • 结合“停留场景”设计套餐:如针对“午餐停留”推出“便当+汤品+1元换购饮品”组合,提升客单价;针对“夜间停留”提供“简餐+啤酒”套餐,匹配夜归族需求。

4. 会员体系:从“工具”到“关系”,分阶段升级

  • 基础阶段:通过会员小程序收集行为数据(如消费时间、商品偏好),推送“精准优惠”(如常买咖啡的顾客,推送咖啡折扣券),而非泛泛的满减。
  • 进阶阶段:尝试“订阅制”轻模式:如“每周三咖啡8折”“每月9.9元购3张早餐券”,培养“定期见面”习惯。
  • 高阶阶段:针对高黏性顾客推出“微型付费会员”(如年费29元享生日专属鲜食、新品优先试吃),通过“专属感”强化信任。

结语
便利店的未来,是“效率”与“温度”的共生。创业者需清醒认识到,“人情味”不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效率的补充——当商品、空间、服务都能“懂”顾客,便利店才能从“路过的店”变成“离不开的陪伴”。这场转型或许漫长,但唯有真正理解“便利之后,如何进阶”,才能在零售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