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运动品牌赞助高校赛事,开启校企双向赋能的新生态
近年来,运动品牌扎堆赞助高校赛事的现象,本质上是一场“未来投资”与“价值共创”的深度碰撞。从新闻中提到的阿迪达斯、亚瑟士等国际品牌,到安踏、特步、李宁等国产品牌的布局来看,这一趋势不仅为品牌自身注入了年轻化活力,更推动了高校体育生态的升级,形成了“品牌-高校-学生”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首先,品牌与高校的“理念共鸣”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双向价值提升。新闻中,ASICS亚瑟士与北大的合作源于“健全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与“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理念契合,选择接力赛这一强调团队协作的形式,既传递了品牌内核,也呼应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这种基于理念的深度绑定,比单纯的广告植入更具穿透力。阿迪达斯与清华的合作则更全面,从赞助运动队、推出联名服饰到支持赛事运营,将品牌“通过运动改变生活”的主张融入校园日常。对高校而言,品牌的专业资源(如赛事运营经验、装备支持)弥补了校园体育在商业化运作上的短板,推动赛事从“校内活动”升级为“公共话题”。例如,北体大校运会因社媒传播破圈,清华“马约翰杯”成为体育文化符号,背后都有品牌资源的助力——赛事规模扩大、传播渠道拓展、学生参与体验提升,高校体育的影响力和专业性得到显著增强。
其次,精准触达年轻群体,为品牌未来10-20年的核心消费市场埋下“情感伏笔”。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已突破2080万,这一群体不仅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更是运动消费的“潜力股”。他们的消费观尚在形成期,对品牌的认知和好感度一旦建立,将转化为长期忠诚度。新闻中,阿迪达斯通过路跑联赛吸引4.1万名学生、累计42万人次参与,亚瑟士接力赛规模两年翻倍至近1000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品牌与年轻群体的高频互动。更关键的是,这种互动不仅是“产品展示”,而是通过“热血叙事”建立情感联结——学生穿着品牌装备参赛、在社媒分享赛事片段、参与联名产品抢购,品牌由此融入他们的校园记忆和生活方式。正如亚瑟士中国总裁高凯所言,“高校赛事是直接触达核心受众的重要场景”,这种深度渗透比传统广告更能构建品牌的“年轻基因”。
最后,推动体育产业生态的“长尾效应”,为行业长期发展注入活力。品牌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停留在赛事层面,更延伸至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例如,安踏与北体大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特步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新材料研发,李宁参与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这些举措将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品牌的市场需求结合,既能加速产品创新(如通过学生反馈优化装备性能),又能培养体育管理、装备研发等专业人才。当学生因品牌赞助养成运动习惯、提升竞技水平,未来他们将成为体育消费的主力;当高校赛事因品牌资源升级为优质IP(如CUBAL的成熟模式),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体育产业;当校企合作从“单点赞助”转向“生态共建”,整个体育行业的底层逻辑将更健康、更可持续。
反面评论:热潮下的隐忧,资源失衡与商业化边界需警惕
运动品牌扎堆高校赛事的热潮虽带来诸多积极变化,但背后的潜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重头部轻普惠”“重商业轻公益”等失衡现象,甚至影响高校体育的纯粹性。
其一,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可能加剧,普通院校与冷门项目面临边缘化风险。新闻中提到,当前品牌合作集中于清北、上交、复旦等顶尖高校,以及路跑、篮球等热门运动。例如,阿迪达斯的路跑联赛覆盖40所高校,但多为头部院校;亚瑟士的接力赛虽吸引22支顶尖高校代表队,却未提及普通院校的参与。这种“头部聚焦”策略虽符合品牌的“镜像效应”需求(借顶尖高校提升品牌调性),但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向少数高校和项目倾斜。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其体育赛事本就缺乏关注度和资源支持,若品牌进一步“择优合作”,可能加剧“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分化。而像棋类、武术、攀岩等冷门运动项目,因受众规模小、传播性弱,更难获得品牌赞助,长此以往可能影响校园体育的多样性。
其二,商业化过度可能侵蚀高校体育的“纯粹性”,赛事沦为品牌曝光工具。运动品牌的核心诉求是触达年轻群体,因此合作中难免强调品牌露出(如广告板、装备LOGO、联名产品)。若品牌过度追求短期传播效果,可能导致赛事设计偏离“学生为本”的初衷。例如,部分赛事可能为了迎合品牌需求,增加商业环节(如强制参赛学生穿着指定装备、压缩比赛时间以插入广告),或过度依赖社媒传播的“流量逻辑”(如要求学生拍摄特定内容),反而降低学生的参与体验。新闻中提到,高校成立专门对接部门“做好合作规划与权益设计”,但实际操作中,若品牌方主导权过大,高校可能因资源依赖而妥协,导致体育赛事的教育属性(如培养团队精神、强健体魄)被商业属性稀释。
其三,合作深度与持续性存疑,部分项目可能流于“形式化赞助”。当前,多数品牌与高校的合作仍以赛事赞助、装备支持为主,虽有少数品牌尝试研发合作和人才培养(如安踏的研发中心),但整体来看,长期、系统的生态共建案例仍较少。例如,部分品牌可能仅将高校赛事视为“年度营销活动”,缺乏对学生运动需求的长期跟踪(如持续收集反馈优化产品),或在赛事结束后缺乏后续互动(如社群运营、运动习惯培养)。这种“一次性合作”难以真正建立品牌与年轻群体的深度连接,也无法为高校体育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新闻中提到,品牌希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但如果合作仅停留在赛事层面,缺乏后续的运动场景(如校园训练营、线上互动社区),这一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给创业者的建议:把握高校生态的“长期主义”,在价值共创中实现双赢
对于运动品牌及相关创业者而言,赞助高校赛事是布局未来的重要战略,但需避免“短视化”和“同质化”,应从以下方向优化策略:
-
精准匹配理念,避免“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前需深入研究高校的体育文化和学生需求,选择与品牌理念高度契合的高校和项目。例如,强调“专业运动”的品牌可侧重赞助竞技性强的赛事(如CUBAL),主打“大众运动”的品牌可关注路跑、飞盘等参与度高的活动。同时,合作形式需定制化,避免千篇一律的“装备赞助+广告露出”,可结合高校特色设计专属IP(如亚瑟士与北大的接力赛),增强品牌与高校的“绑定感”。
-
关注资源普惠,平衡“头部”与“长尾”:在聚焦顶尖高校的同时,可拨出部分资源支持普通院校和冷门项目。例如,设立“校园体育扶持基金”,为普通院校的小型赛事提供基础装备或运营支持;针对冷门项目(如武术、击剑)推出专项赞助计划,联合高校开发特色课程或训练营。此举既能提升品牌的社会责任感,又能拓宽年轻群体的覆盖范围,避免因资源失衡引发的舆论风险。
-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从“赞助”转向“共建”:避免短期化的“一次性赞助”,而是与高校建立长期的生态合作。例如,联合成立“运动研究实验室”(如安踏与北体大的研发中心),将学生的使用反馈直接输入产品研发流程;开设“品牌-高校”联名课程(如体育营销、赛事运营),既培养专业人才,又增强学生对品牌的认同感;运营“校园运动社群”,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持续触达学生,帮助其养成运动习惯。
-
坚守体育本质,平衡商业与公益:在合作中需明确“学生体验”是核心,避免过度商业化。例如,赛事设计应以学生参与为优先(如设置趣味组别、简化商业环节),装备赞助需尊重学生选择(如提供多种款式而非强制使用);联名产品可保留部分利润用于支持校园体育公益(如资助贫困学生参赛、改善运动设施)。通过“商业反哺公益”的模式,既能提升品牌口碑,又能维护高校体育的纯粹性。
结语:运动品牌赞助高校赛事的热潮,本质上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品牌通过高校触达年轻群体,高校借助品牌资源升级体育生态,双方本可实现“双向奔赴”。但要让这一趋势真正推动体育产业的长期发展,品牌需摒弃短视的“流量思维”,高校需坚守体育的教育本质,共同在“价值共创”中探索出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唯有如此,高校体育场才能真正成为“品牌的未来战场”与“体育的希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