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流量营销激活文旅新动能,城市品牌与经济双丰收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文旅行业正经历一场营销革命。从洛阳青铜“Labubu”的意外出圈,到山西借《黑神话·悟空》带火古建旅游;从河南靠高频热搜跻身“顶流”,到南宁用演唱会营销拉动45亿元消费——这些案例共同印证:精准的流量营销正成为城市文旅破局的“金钥匙”,不仅能快速提升城市知名度,更能直接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增长动能。
首先,流量营销打破了传统文旅宣传的“被动等待”模式,让城市从“幕后”走向“台前”。以洛阳为例,其博物馆本就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但过去因缺乏传播抓手,游客认知局限于“十三朝古都”的笼统标签。而青铜“Labubu”的意外撞脸潮玩IP,本质是文旅部门对年轻群体审美偏好的精准捕捉——通过将2000年前的文物与当代潮玩文化建立关联,成功将“冷门展品”转化为“打卡热点”,既满足了游客“猎奇”心理,又潜移默化传递了文物价值。这种“借势不造势”的营销方式,让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潮流感有机融合,最终推动洛阳跻身暑期亲子游TOP10,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初步转化。
其次,流量营销的“规模效应”正在重塑区域文旅格局。河南作为典型案例,2024年通过超300次旅游相关热搜,不仅让洛阳、开封、许昌等城市“各显神通”,更将全省打造成“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标杆。这种“群狼战术”的成功,在于文旅部门对“热点矩阵”的系统运营:洛阳靠文物“玩梗”、开封用《清明上河图》造景、许昌借胖东来超市“种草”,每个城市都找准了差异化的传播切口,最终形成“1+1>2”的全省品牌效应。数据显示,河南2024年接待游客超10亿人次、旅游收入破万亿,正是流量营销对区域经济拉动的最直接证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流量营销正推动文旅行业从“粗放式宣传”向“精细化运营”升级。山西借《黑神话·悟空》推广古建旅游的案例,堪称“流量运营教科书”:官方提前与游戏团队沟通取景,策划“古建保护”“跟着悟空游山西”等话题,联合历史、游戏大V输出专业内容,游戏上线后又通过微博推流、蓝V认证等方式持续引导舆论。这种“前期铺垫-中期造势-后期承接”的全链路运营,不仅延长了热点生命周期,更让游客从“为游戏而来”转变为“为古建停留”,实现了从“蹭热度”到“造价值”的跨越。大同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7%的成绩,正是精细化运营的最佳注脚。
反面评论:流量狂欢背后的隐忧——从“爆红”到“长红”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尽管流量营销为文旅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热潮之下的隐忧同样值得警惕。部分城市过度依赖“蹭热点”的短期效应,忽视了旅游体验的核心竞争力;部分营销手段流于表面“玩梗”,未能真正传递城市文化内核;更有甚者因流量激增导致服务能力承压,最终损害城市口碑。流量可以带来“爆红”,但要实现“长红”,仍需解决“流量转化难”“内容同质化”“服务配套弱”三大痛点。
其一,流量与“留量”的转化鸿沟依然存在。许多城市在“蹭热度”后陷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困境:游客因某个热点打卡,但缺乏深度体验的动力,复购率和二次传播率低。例如,部分城市为追赶“演唱会游”“影视剧取景地游”风口,盲目引入活动却不配套特色玩法,导致游客“为演出而来,为无聊而走”。新闻中提到“填鸭式推广适得其反”,正是因为游客对“被营销”的内容天然抵触,若城市无法提供超出预期的体验(如独特的文化解读、优质的服务细节),流量终将如过眼云烟。
其二,内容同质化削弱了城市特色。当“文旅小编比网友更会玩梗”成为趋势,部分城市的营销内容开始“趋同”:明星演唱会、影视剧取景地、网红打卡点……这些标签虽能快速吸引关注,却容易模糊城市本身的独特性。例如,某城市若仅靠“模仿”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如复制“摔碗酒”“汉服巡游”),而不挖掘自身文化基因(如独特的非遗技艺、在地美食),最终只会沦为“千城一面”的流量附庸。山西古建旅游的成功,恰恰在于其将游戏IP与“地上文物看山西”的核心优势深度绑定,而非简单复制他人模式;反之,若其他城市盲目“蹭”游戏热度却无独特资源支撑,很可能陷入“热得快,凉得更快”的尴尬。
其三,服务配套能力不足制约长期发展。流量激增对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若配套服务跟不上,反而会反噬城市口碑。例如,洛阳博物馆因“青铜Labubu”爆火后“一票难求”,若预约系统卡顿、馆内导览混乱,游客的负面体验可能通过社交平台放大,抵消前期营销成果。新闻中提到山西大同通过“及时洞察舆论走向并回应解决”来引导正向讨论,正是意识到服务配套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城市在流量爆发时,因缺乏应急管理经验(如人流疏导、投诉处理),导致“爆火”变“爆雷”。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蹭流量”到“造价值”,文旅营销需把握三大核心逻辑
对于文旅领域的创业者(包括城市营销策划者、景区运营方、文旅内容创作者),新闻中的案例与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要实现从“爆红”到“长红”,需把握以下三大核心逻辑:
1. 以“内容差异化”为根基,拒绝“为蹭而蹭”
流量营销的本质是“借势传播”,但“势”必须与城市自身特色深度绑定。创业者需先明确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业),再寻找能放大这一优势的热点切口。例如,山西古建的成功在于“游戏IP+古建保护”的精准匹配,而非盲目追逐所有热点;洛阳青铜“Labubu”则是“文物趣味化解读”的典型,将专业文物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创业者需避免“为蹭热度而蹭”,应围绕“我有什么”“用户需要什么”“热点能带来什么”三个问题,设计差异化的内容策略。
2. 以“体验深度”为转化关键,从“打卡”到“沉浸”
流量带来的是“首次到访”,但“复购率”和“口碑传播”依赖于游客的深度体验。创业者需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设计“体验增值点”:例如,在景区增加互动式讲解(如AR文物复原)、推出“主题游线”(如“跟着悟空游山西”的古建探秘路线)、结合在地文化开发伴手礼(如洛阳的“青铜Labubu”文创)。这些举措不仅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更能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传播者”,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口碑。
3. 以“服务韧性”为保障,构建流量承接的“安全网”
流量爆发时,服务能力是决定“口碑是升是降”的关键。创业者需提前做好“流量压力测试”:优化线上预约系统(避免卡顿)、培训服务人员(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联合本地商家制定“流量应对方案”(如餐饮商家增加备餐、酒店推出“错峰优惠”)。同时,需建立“舆情监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社交媒体及时收集游客反馈,对负面评价“早发现、早解决”,将危机转化为提升服务的机会。例如,大同在《黑神话·悟空》爆火后,通过微博及时回应游客问题,既解决了实际需求,又强化了“贴心文旅”的品牌形象。
结语
流量营销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城市文旅品牌建设的“起点”。从洛阳的“青铜Labubu”到山西的“悟空古建游”,成功案例证明:当流量与文化深度融合、营销与体验协同共进、热度与服务良性互动时,城市文旅完全可以实现从“爆红”到“长红”的跨越。对于创业者而言,关键不在于“如何蹭到更多流量”,而在于“如何用流量激活城市的内在价值”——这既是应对流量风口的“生存法则”,更是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