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普惠深耕:从行业新兵到民营银行头部的成长密码
网商银行的十年,是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首批民营银行之一,其从2015年成立时的“行业新兵”,成长为如今资产规模近5000亿元、服务超6800万小微经营者的头部民营银行,核心逻辑在于精准抓住了小微金融服务的市场空白,并依托技术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突破。
从数据看,网商银行的十年增长堪称“逆袭”。2015年至2023年,其营收从2.53亿元增长至187.43亿元,净利润从-0.69亿元扭亏为盈至42.03亿元,资产规模从302.45亿元膨胀至4521.3亿元;即便在2024年宏观经济承压、行业信贷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其营收仍同比增长13.71%至213.14亿元,资产规模突破4700亿元,稳居民营银行第二梯队头部。这种增长不仅体现了网商银行的商业能力,更折射出小微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当传统金融机构因“风险-成本”考量对小微企业“惜贷”时,网商银行通过“大数据+信用评估”模式(如依托阿里生态的交易流水、支付宝扫码数据等),将“无抵押信用贷款”从理论变为现实,填补了市场缺口。
更值得肯定的是,网商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十年累计服务超6800万小微经营者,覆盖个体工商户、夫妻店、农村电商等长尾客群,这些群体往往因缺乏抵押物、财务数据不规范被传统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而网商银行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服务门槛,让“普惠”真正落地。例如,其早期的“凡星计划”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将技术能力输出,扩大了小微服务覆盖面;后续上线的APP、接入扫码商户数据等举措,则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触达效率。这种“技术驱动+生态协同”的模式,为行业探索小微金融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展望未来,网商银行提出的“AI CFO”战略更具创新意义。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财务能力薄弱、资金管理粗放等问题,而专业CFO的高昂成本让其难以企及。网商银行计划通过AI技术为小微提供“财务分析、资金规划、融资建议”等服务(如已试点的“AI票据管家”“AI连锁通资金大脑”),本质上是将金融服务从“输血”升级为“造血”——不仅解决融资难,更帮助企业提升经营能力。若这一战略落地,不仅能增强用户粘性,还可能重构小微金融服务的竞争格局,为网商银行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资产质量承压:普惠金融背后的风险与合规隐忧
然而,网商银行的十年成长并非毫无瑕疵。在业绩腾飞的同时,资产质量恶化、风控合规漏洞等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隐患。
首当其冲的是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2015年网商银行不良率仅0.36%,但2021年至2024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53%、1.94%、2.28%、2.3%,不仅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1.5%的行业平均水平,也在民营银行中“名列前茅”(2024年19家民营银行不良率均值1.66%)。对比同业微众银行(同期不良率1.20%-1.44%且波动下行),网商银行的资产质量管控明显落后。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不良率攀升是在“积极处置坏账”的背景下发生的——2024年,网商银行以不到1折的价格甩卖6.96亿元不良资产(成交价仅5900万元),侧面反映出不良资产规模可能被低估,或处置难度超出预期。
其次,拨备覆盖率的下滑削弱了风险抵御能力。拨备覆盖率是银行应对坏账的“安全垫”,监管要求通常不低于150%。网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2021年的363.95%骤降至2023年的199%,2024年虽回升至201%,但仍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若未来不良率继续上升,网商银行可能面临“拨备不足”的风险,净利润将进一步被信用减值损失吞噬(2024年其信用减值损失达120.6亿元,同比增加20.6亿元)。
此外,监管处罚暴露的合规漏洞更需警惕。2024年8月,网商银行因“未及时披露公司治理重大变更、重大关联交易未审批、虚假出表”等问题被处以735万元罚款;2025年6月,又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催收外包管理疏漏、个人信息保护缺失”被罚款105万元,9名责任人被追责。这些处罚直指银行核心风控环节——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基础,若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贷款流向资质不符的客户;催收外包管理疏漏则可能引发暴力催收、侵犯隐私等社会问题;个人信息保护缺失更与当前严监管趋势背道而驰。
从更深层看,网商银行的风险暴露与其“普惠”定位的天然矛盾有关。小微经营者普遍抗风险能力弱,受经济周期、行业波动影响大(如2024年宏观经济承压导致部分小微偿债能力下降),而网商银行为扩大覆盖面,可能在客户筛选中放宽了风险门槛。此外,过度依赖技术模型(如基于交易流水的信用评估)可能忽视线下场景的复杂性——例如,部分小微商户的交易数据可能存在“刷单”等造假行为,导致模型误判。
给创业者的建议:借力普惠金融,守住风控底线
网商银行的十年实践,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
-
善用普惠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小微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创业者可关注其AI驱动的新产品(如“AI CFO”),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资金规划,提升融资效率;同时,对比不同金融机构的服务(如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等),选择更匹配自身经营周期的信贷产品(如短期周转贷、长期经营贷)。
-
重视自身信用建设,避免过度负债:网商银行的不良率攀升,部分源于小微经营者因经营不善导致的违约。创业者需强化财务健康意识,避免盲目扩张或过度借贷;定期梳理自身资产负债表,保持现金流稳定;规范经营数据(如交易流水、税务记录),提升金融机构对信用评估的准确性。
-
警惕金融服务风险,选择合规机构:网商银行的监管处罚提示,并非所有普惠金融服务都“零风险”。创业者在选择金融机构时,需关注其合规记录(如是否曾被处罚)、风控能力(如不良率、拨备覆盖率);避免与“高利率、暴力催收”的非正规机构合作,保护自身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
-
主动拥抱技术工具,提升经营能力:网商银行的“AI CFO”战略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小微。创业者可主动尝试类似工具(如财务分析SaaS、资金管理APP),提升财务透明度和决策科学性;同时,关注AI在供应链管理、客户运营等场景的应用,从“被动融资”转向“主动经营优化”。
结语:网商银行的十年,是普惠金融的“突破十年”,也是风险与机遇交织的“成长十年”。其在小微服务上的创新值得肯定,但其资产质量和合规问题也为行业敲响警钟。下一个十年,网商银行若能在AI战略中融入更严格的风控逻辑(如AI辅助贷后监控)、强化合规管理(如完善“三查”流程),或能真正实现“让小微拥有AI CFO”的愿景,而创业者则需在借力金融服务的同时,守住自身经营的“安全线”——毕竟,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唯有双方共同敬畏风险,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共生共荣”。
More:
创业时评《比“贵族水果”荔枝还贵,它半个月内价格翻倍,今年降不下来?》
创业时评《AI 面试、AI 老师、学习机,职教巨头们摸着石头过河的 AI 路》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