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29日

创业时评《即时零售下半年拼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即时零售下半年拼什么?》

正面评论:即时零售赛道释放多重价值,大厂战略调整激活行业新动能

2025年上半年,互联网大厂围绕即时零售的密集动作,不仅折射出这一赛道作为“确定性增量”的战略地位,更展现了其对消费体验升级、实体零售赋能及行业生态重构的积极意义。

一、即时零售市场潜力巨大,推动消费体验“多快好省”升级

根据《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预测,2030年即时零售交易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这一庞大的增量空间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从用户需求看,“30分钟送万物”的即时配送已从外卖场景延伸至全品类消费,用户对“即买即得”的心智逐渐固化。美团闪购618期间超1亿用户参与、20余种高客单价商品成交额翻倍增长的数据,正是用户需求爆发的直接印证。

大厂的战略调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美团通过“闪购平台+小象超市自营”双轮驱动,既覆盖了手机、家电等高客单价商品的即时购买需求(平台模式的“多”),又通过小象超市的前置仓体系保障生鲜食杂的“快”与“好”(自营模式的品控与时效);阿里将饿了么与淘宝协同,京东拓展外卖与酒旅业务,本质上都是通过“超级App化”整合资源,让用户在单一入口内满足更多即时消费需求,推动“多快好省”体验的全面落地。

二、实体零售被激活,线上线下融合进入深水区

即时零售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为线下实体店打开了增量市场。新闻中提到,618期间近百万实体店通过美团闪购服务了超1亿顾客,“线下店终于感受到了618的力量”,这一变化意义深远。过去,传统电商的“大促”更多是线上流量的狂欢,线下门店因配送时效限制难以参与;而即时零售通过“30分钟达”的即配网络,将线下门店的“位置优势”转化为“时效优势”,使超市、便利店、品牌专卖店等实体零售商成为大促的直接受益者。

美团闪购的“闪电仓”模式(全国超3万家,2027年预计超10万家)更是为中小商家提供了低成本触达即时消费的渠道——无需自建配送团队,依托平台流量和即配网络即可实现“线上化”。这种“平台+实体”的协同,不仅提升了线下零售的经营效率,更推动了“线上线下融合”从“流量导流”向“供应链协同”升级。例如,美团小象超市通过“源头直采+冷链物流”链接优质农产区,既保障了生鲜品质,又为产地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形成“消费端-零售端-生产端”的良性循环。

三、美团的“聚焦战略”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经验

在阿里、京东仍在探索“无边界扩张”(如阿里合并业务协同、京东拓展酒旅)时,美团的“聚焦”显得尤为清醒。其战略定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业务方向聚焦“食杂零售”,围绕用户“吃”与“日常消费”的核心需求深耕,避免资源分散;二是模式协同清晰,平台模式(闪购)与自营模式(小象超市)互补——闪购覆盖全品类、全客群,小象超市通过自营生鲜强化用户心智;三是长期投入稳定,小象超市从早期探索到如今成为核心业务,依托的是美团多年在即时零售、生鲜供应链(如快驴、优选)的积淀,而非短期激进调整。

这种“聚焦”不仅让美团在即时零售赛道占据先发优势(闪购用户心智、小象超市市场规模第一),更验证了“力出一孔”的战略价值——在增量市场中,集中资源构建差异化壁垒(如即配网络、供应链能力),比盲目扩张边界更能形成长期竞争力。

四、国际化拓展为行业打开新想象空间

美团将小象超市以“Keemart”品牌落地沙特,标志着即时零售模式开始向海外输出。这一动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市场扩张,更在于验证中国即时零售模式的普适性。沙特作为中东电商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本地零售存在“即时配送覆盖不足”“生鲜供应链薄弱”等痛点,美团的“前置仓+即配”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若海外测试成功,其经验可复制至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提供新范式。


反面评论:即时零售赛道暗藏隐忧,大厂战略调整需警惕多重风险

尽管即时零售前景广阔,大厂的密集布局也暴露了行业发展的潜在挑战。从短期竞争到长期模式,从国内扩张到海外探索,多重风险需被正视。

一、补贴驱动的“野蛮生长”难持续,用户粘性面临考验

阿里、京东上半年在即时零售的“激进打法”——通过1元奶茶、3元咖啡等补贴冲订单量,虽快速提升了日单量(淘宝闪购+饿了么超6000万单、京东外卖2500万单),但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一方面,补贴推高了用户对低价的预期,一旦补贴退坡,订单量可能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高补贴压缩了平台利润空间,若无法通过用户复购、高客单价商品转化覆盖成本,将导致“增量不增利”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即时零售的核心竞争力是“即时性”与“商品丰富度”,而非低价。若大厂过度依赖补贴争夺用户,可能忽视对供应链(如生鲜品控)、即配效率(如高峰期配送延迟)等核心能力的建设,最终陷入“补贴-增长-补贴退坡-流失”的恶性循环。

二、组织整合与业务协同的“阵痛”不可忽视

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意图通过淘宝天猫的流量优势反哺即时零售;京东拓展外卖与酒旅业务,试图构建“本地生活+即时零售”的生态。但跨业务协同的难度远超预期。例如,饿了么与淘宝的用户需求差异显著(饿了么侧重“即时”,淘宝侧重“计划性”),如何在流量分配、用户体验上实现平衡?京东外卖与酒旅业务的供应链(外卖重配送,酒旅重商家资源)、运营逻辑差异巨大,如何避免资源内耗?

美团虽因“无电商包袱”在协同上更顺畅,但其自营模式(小象超市)与平台模式(闪购)的利益分配同样需要谨慎处理——自营业务可能与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形成竞争,若平衡不当,可能影响平台生态的丰富性。

三、自营模式的“重资产”压力或拖累扩张速度

美团小象超市的“前置仓+自营”模式虽能保障品控与时效,但重资产运营的成本压力不容小觑。目前小象超市在全国20个城市开设近千个前置仓,覆盖一二线城市及200个农产区的目标,意味着需要持续投入仓储、冷链物流、人力等资源。参考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的发展历程,前置仓模式的盈利平衡点往往需要较高的单仓日均订单量(通常需1000单以上),若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单仓效率下降,可能引发亏损扩大。

此外,生鲜零售的“损耗率”是另一大挑战。小象超市今年农产品销售额超200亿元,但若供应链管理(如采购、仓储、配送)稍有疏漏,高损耗将直接侵蚀利润。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如需求预测、动态库存管理)降低损耗,是美团需持续解决的问题。

四、海外拓展面临“水土不服”风险

美团将小象超市模式复制到沙特,虽瞄准了当地即时零售的空白,但文化差异、政策环境、本地竞争等挑战不可低估。例如,沙特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如偏好线下采购生鲜)、宗教节日对配送时效的影响(如斋月期间配送需求波动)、本地零售商的竞争(如沙特本土超市可能自建即时配送体系),都可能影响“Keemart”的落地效果。

更关键的是,海外即配网络的搭建需要时间。美团在中国依托成熟的骑手体系实现“30分钟达”,但在沙特需重新建立本地配送团队,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这可能导致配送成本上升、时效不稳定。若无法在海外复制国内的“即时性”优势,其国际化战略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五、行业内卷加剧,利润空间或被压缩

随着阿里、京东、美团等玩家的加码,即时零售赛道的竞争已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平台为吸引商家入驻,可能降低抽佣比例或提供流量补贴;为争夺用户,可能持续投入营销费用。这种“内卷”将导致行业整体利润承压。例如,美团虽目前领先,但需应对京东、阿里的“无边界扩张”;阿里、京东则需在补贴与盈利间寻找平衡,若长期无法实现规模化盈利,可能被迫调整战略,影响行业稳定性。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即时零售机遇,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即时零售的爆发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空间,但需避免盲目跟风,应结合自身资源与市场需求,构建差异化优势。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聚焦细分品类,避开大厂“补贴战场”

大厂的优势在于全品类覆盖与流量规模,但创业者可聚焦垂直品类(如鲜花、宠物用品、高端生鲜),通过“小而精”的选品、本地化供应链(如与本地农场合作直采)、个性化服务(如鲜花定制包装)建立用户心智。例如,针对“30分钟送鲜花”需求,创业者可与本地花店合作,通过即时配送网络实现“全城达”,避开与大厂在奶茶、咖啡等高频品类的补贴竞争。

二、深耕“本地化”,强化“最后一公里”服务

即时零售的核心是“本地供给+即时配送”,创业者可围绕“本地化”做深做透。例如,与社区便利店、夫妻店合作,为其提供线上化工具(如小程序接单、库存管理系统),帮助其接入即时配送网络;或针对社区用户需求(如晚8点后急需的日用品),提供“夜间专属配送”服务,提升用户粘性。

三、谨慎使用补贴,以“体验”替代“低价”获客

补贴虽能快速拉新,但难以形成长期粘性。创业者应将资源投入到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例如,优化配送时效(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商品品质(如生鲜类商品标注产地与质检信息)、完善售后保障(如“30分钟未达免单”“生鲜坏损秒赔”)。通过“体验驱动”而非“低价驱动”,更易培养用户的长期消费习惯。

四、探索“小而美”的协同生态,避免重资产投入

大厂的“超级App化”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创业者可选择与垂直平台(如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社区团购平台)合作,共享流量与供应链资源。例如,与美团闪购、京东到家等平台合作入驻,借助其即配网络降低自建物流的成本;或与本地连锁超市共建“前置仓”,分摊仓储与运营费用,实现轻资产扩张。

五、关注海外市场“缝隙机会”,谨慎复制国内模式

若创业者有意拓展海外,需先调研目标市场的用户需求与本地竞争环境。例如,东南亚市场对“即时生鲜”需求旺盛,但冷链物流薄弱,创业者可聚焦“常温食品+日用品”的即时配送,降低对冷链的依赖;或针对中东市场的“宗教节日需求”(如开斋节期间的礼品配送),提供定制化即时服务,避开与大厂的正面竞争。


即时零售的爆发,既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互联网大厂寻找增量的战略选择。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一赛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即时性”与“本地化”的核心,避开大厂的“补贴战场”,聚焦细分需求构建差异化优势,方能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对于大厂来说,如何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盈利、避免“内卷”消耗、真正实现“多快好省”的用户体验,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更多内容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