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6月30日

创业时评《温州模式四十年》

点击阅读原文《温州模式四十年》

正面评论:温州模式四十年——民营经济生命力的鲜活注脚

温州模式的四十年发展史,堪称中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壮大的“微缩样本”,其核心“尊重人性、释放活力、相信市场”始终贯穿始终,展现了民营经济强大的生命力与制度适应性。

一、政策松绑与市场活力的双向奔赴,奠定民营经济根基

温州模式的起点,是对“人性逐利”本能的尊重。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因耕地匮乏、生存压力大,自发形成“前店后厂”“挂户经营”的家庭作坊模式,这种基于生存需求的市场行为,本质是“穷则思变”的人性驱动。但早期“八大王”因“投机倒把罪”被打击,一度让民营经济陷入低谷。转机出现在1984年——温州市委为“八大王”平反,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是拨乱反正,更是对市场规律的承认。正如正泰集团创始人南存辉所言,“平反后才敢正式办厂”,政策松绑直接释放了民间创业热情,推动家庭工业“井喷”,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独特模式。这一过程证明:民营经济的繁荣,需要政策对市场活力的包容与引导,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制度创新的关键。

二、危机倒逼转型,产业升级催生“双雄”传奇

温州模式的韧性,体现在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上。90年代初,柳市因假冒伪劣电器引发全国性打假风暴,1267家门市部关闭、1544个家庭作坊歇业,产业元气大伤。但危机中,浙江省委并未“一刀切”,而是提出“整顿、杜绝、打击、扶持”的八字方针,将500斤白银定向扶持优质企业。其中,求精开关厂(后分裂为正泰、德力西)抓住机遇,通过质量升级、技术迭代,最终成长为全国500强企业。这一案例揭示:危机并非终点,而是产业升级的契机——通过“扶优汰劣”,淘汰低端产能,扶持具备潜力的企业,既能修复市场信任,又能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正泰如今的数字化工厂、石墨烯技术突破,正是这种“危机-转型”逻辑的延续。

三、向新求质,传统模式注入“新四千精神”

2014年后,温州痛定思痛,启动“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电气、鞋业)与新兴产业(新能源、激光光电)融合发展。数据显示,近三年温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新能源领域产值增速达26.6%,乐清电气集群总产值将超300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被注入新内涵:从“跑市场”到“建全球研发网络”,从“卖产品”到“攻核心技术”。正泰的石墨烯铜电缆技术、物联网平台改造,不仅解决了当年“银触点”的卡脖子问题,更带动400多家供应商数字化升级,人均效率提升3倍。这种“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全球布局”的路径,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反面评论:温州模式的“成长之痛”——从无序到理性的代价

温州模式的四十年,也是一部“试错史”。从早期的假冒伪劣、资本投机到实业空心化,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暴露出民营经济在制度不完善、监管滞后、资本短视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一、早期无序发展:假冒伪劣透支区域品牌价值

80-90年代,温州民营经济的“野蛮生长”伴随严重的质量问题。柳市的伪劣电器导致煤矿爆炸、柴松岳“断皮带”事件被全国传播,温州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家庭作坊技术门槛低、监管缺位、政策对“白银”等关键原材料的计划控制(企业被迫用“袁大头”甚至铜替代),导致质量失控。更关键的是,部分温州商人的“商业狡黠”演变为短视逐利——泰顺人用“发讣告骗设备”的黑色幽默,本质是对契约精神的漠视。这种无序发展虽带来短期财富,但严重透支了“温州制造”的品牌价值,修复信任花了近十年时间。

二、资本投机:实业空心化与金融风险的双重反噬

2000年代,温州资本从实业转向“炒房、炒煤、炒棉花”,本质是对本地产业环境恶化的“用脚投票”。一方面,土地价格飙升(温州房价3年涨2.5倍)、人才短缺,迫使正泰、德力西等企业外迁上海;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缺乏合规投资渠道,转向高收益投机。数据显示,温州人一度控制山西60%中小煤矿、新疆50%轧花厂,炒房团足迹遍及全国。但这种“脱实向虚”的狂欢最终反噬自身:2011年房地产调控、民间借贷危机爆发,担保链断裂导致“眼镜大王”胡福林跑路、庄吉集团破产,温州GDP多项指标“全省垫底”,新企业平均寿命仅4年。这一教训警示:资本的短期逐利性若脱离实业支撑,终将引发系统性风险;区域经济若失去产业“底盘”,资本外流将导致“空心化”恶性循环。

三、转型挑战:小微企业升级与产业生态重建之困

尽管近年温州转型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隐忧。全市14万家小微企业贡献96%工业产值,但多数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例如,温州鞋业虽有奥康等品牌,但与泉州安踏的千亿规模差距明显;服装业的美特斯邦威已显疲态,而泉州七匹狼通过品牌年轻化保持增长。此外,企业外迁带走了技术、管理人才,本土产业生态受损——专业市场从三四百家凋零至省内第六,上市公司数量被台州超越,甚至出现“精神病医院成知名上市企业”的荒诞注脚。这说明,传统产业的集群优势若未及时转化为创新优势,可能陷入“低端锁定”;而小微企业的升级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的系统支持,单靠政策扶持难以一蹴而就。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温州模式四十年看创业的“变”与“不变”

温州四十年的起伏,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其发展脉络,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一、坚守“实业为本”,警惕资本投机陷阱

温州的“失意十年”始于资本脱离实业。创业者需明确:短期投机(如炒房、炒资源)可能带来快钱,但缺乏技术、品牌壁垒的业务难以持续。应聚焦主业,将资源投入产品研发、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例如,正泰、德力西正是因专注电气产业,才能在打假后抓住机遇,成长为行业龙头。

二、善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

温州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策对市场活力的包容(如“八大王”平反)与危机中的引导(如打假后的定向扶持)。创业者需关注政策风向,主动对接产业培育工程(如温州“五一〇工程”)、科技创新补贴等资源。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避免依赖政策“输血”,而是通过市场需求驱动产品创新。

三、以质量与品牌为“生命线”,避免重蹈“假冒伪劣”覆辙

温州早期因质量问题付出的代价(品牌受损、信任重建困难),警示创业者必须将质量放在首位。可借鉴正泰的经验:通过数字化管理(如物联网平台监控生产数据)、核心技术突破(如石墨烯替代银触点)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注重品牌长期建设,积累用户信任。

四、拥抱“新四千精神”,从“跑市场”到“强创新”

传统“四千精神”(跑市场、拼体力)是创业起点,但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需升级为“新四千精神”:“走遍全球找资源”(布局海外研发中心、供应链)、“想尽办法攻技术”(聚焦核心技术突破)、“说尽专业话树品牌”(用技术语言传递价值)、“吃尽苦功练内功”(提升管理、数字化能力)。例如,正泰通过全球研发网络和石墨烯技术,已从“电器制造商”升级为“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

五、构建“共生型”产业链,避免“单打独斗”

温州的教训表明,企业外迁会破坏本地产业生态。创业者应主动与上下游企业合作,通过技术共享、产能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例如,正泰带动400多家供应商数字化改造,既稳定了供应链,又提升了产业链整体效率。

结语
温州模式的四十年,是一部“市场活力释放-无序试错-政策引导-转型重生”的循环史。其核心启示在于:民营经济的繁荣,需要尊重人性的逐利本能,更需要制度对市场的包容与引导;创业者的成功,既要保持“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也要坚守“实业为本”的初心。从“八大王”到正泰、德力西,从“炒房团”到“新能源火车头”,温州的故事仍在继续——它证明,只要市场的活力不灭、创新的动力不减,民营经济的未来终将“向新求质”,再续传奇。

最新: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