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1日

创业时评《学习机拼AI,谁是赢家?》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机拼AI,谁是赢家?》

正面评论:学习机市场的“AI+教育”融合,推动教育硬件进入价值升级新阶段

当前学习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多维度竞争,本质上是教育需求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从市场数据、用户反馈及行业趋势来看,这一轮“教培派”与“科技派”的交锋,正推动学习机从“硬件工具”向“智能教育伙伴”升级,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需求驱动的市场扩容,激活教育普惠新可能

学习机市场的高热度并非偶然。家长对“高效辅导工具”的刚需、“双减”后家庭自主学习场景的扩大,以及“国补”政策对教育硬件的补贴刺激,共同构成了市场增长的底层逻辑。2025年第一季度126.5万台的销量(同比增长29.4%)、小红书5.6亿次的话题浏览量,均印证了学习机已从“可选消费品”变为“家庭刚需品”。更值得关注的是,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提升至28%(销量同比增长120%),意味着三四线城市家庭正通过学习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这对缓解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推动教育普惠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容+技术”双轮驱动,重构学习机的核心价值

教培派与科技派的差异化竞争,恰好补足了学习机的“内容”与“技术”短板。教培派依托多年积累的题库(如作业帮24亿题库)、自研课程(学而思1600万分钟课程)和多版本教材(猿辅导299个版本),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科技派则凭借大模型(如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多模态交互(小度情绪识别)和软硬件整合能力,优化了“怎么学”的体验。两者的碰撞不仅推动产品从“硬件+基础内容”的1.0时代进入“AI精准学”的2.0时代,更让学习机具备了“个性化诊断-定制方案-动态反馈”的闭环能力。例如,作业帮的“2秒拍题响应”、学而思的“AI随时问生成讲解视频”,本质上是将教培机构的教研经验与AI技术结合,让学习机从“答案工具”升级为“思维引导者”。

三、中端市场扩张,加速行业标准化与用户教育

市场向2000-2999元中端价位集中(销量占比30.9%,同比增长13.8%),是学习机从“高端小众”走向“大众普及”的关键信号。这一趋势倒逼厂商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性价比,同时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例如,作业帮P30、学而思P4等中端机型的推出,既满足了下沉市场“好用不贵”的需求,也通过规模化销售摊薄研发成本,反哺高端技术迭代。更重要的是,中端市场的扩张加速了用户教育——当更多家庭接触学习机并验证其价值后,市场对“AI+教育”的接受度将进一步提升,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用户基础。

反面评论:同质化、技术局限与市场误判,学习机行业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尽管学习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但快速扩张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警惕。从功能同质化到技术应用偏科,从硬件宣传虚标到下沉市场策略偏差,行业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陷入“增量不增质”的发展陷阱。

一、AI功能同质化严重,行业陷入“内卷式创新”

当前学习机的AI功能已陷入高度趋同的困境。无论是AI作业批改、学情诊断,还是情绪识别、家长管控,主流品牌的功能列表几乎“复制粘贴”。某品牌推出“AI老师一对一”后,其他品牌迅速跟进类似功能;AI情感陪伴功能中,学而思侧重情绪支持,小度主打趣味反馈,但底层逻辑仍围绕“微表情识别+语音鼓励”展开,差异化仅停留在细节层面。这种“功能跟风”现象,本质上是厂商对用户需求的浅层响应——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优先选择“已验证有效”的功能,而非深度挖掘用户痛点。长此以往,行业可能陷入“堆功能”的内卷,导致用户对AI创新的感知力下降,甚至产生“功能冗余”的负面评价。

二、AI应用“理强文弱”,教育价值存在结构性缺陷

AI在学习机中的应用存在明显的“偏科”问题:理科题(尤其是客观题)的批改、解析能力已相对成熟,但文科主观题(如作文、阅读理解)的处理仍停留在“答案输出”阶段,缺乏思路引导和深度点评。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技术与内容的双重限制:理科题有固定解题步骤,可通过海量题库训练模型总结规律;而文科题涉及隐喻解读、情感表达等主观内容,需要更复杂的语义理解和创造性生成能力,当前大模型的“逻辑推理”强于“情感共情”,难以满足需求。更关键的是,部分厂商为了宣传效果,过度强调AI的“全能性”,却未明确标注其能力边界,可能导致家长产生“AI能替代真人辅导”的误判,最终影响产品口碑。

三、硬件宣传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用户信任面临考验

学习机的硬件宣传中,“护眼”是家长最关注的卖点之一,但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明显落差。尽管各品牌推出“未来纸润眼屏”“类纸护眼屏”等概念,但客服普遍承认其本质仍是LCD屏,主要通过软件过滤蓝光或防眩光涂层实现“护眼”。这种“概念包装”可能引发用户信任危机——当家长发现“类纸屏”与普通LCD屏的实际护眼效果差异有限时,对品牌的技术可信度会打折扣。此外,AI功能的实际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如情绪识别依赖传感器精度、光线条件),部分功能(如小度的“情绪安抚”)在复杂场景下表现不稳定,进一步削弱了用户对“AI能力”的信任。

四、下沉市场策略“重扩张轻适配”,可能引发需求错配

尽管厂商加速在三四线城市拓店(如学而思70%新增门店位于三四线),但下沉市场的需求与一线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低线用户更关注“性价比”和“实际效果”,对复杂AI功能的接受度可能低于预期。例如,部分家长购买学习机的核心需求是“辅导作业”,而非“AI精准学”;若厂商过度强调高端功能,而忽视基础题库覆盖、教材版本适配(如三四线更依赖本地教材),可能导致产品与需求错配。此外,下沉市场的服务能力(如售后维修、功能培训)若未同步提升,可能引发用户体验问题,影响品牌口碑。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差异化”与“用户需求”,在细分赛道建立壁垒

学习机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创业者需跳出“堆功能”“拼价格”的惯性思维,从用户需求出发,在技术、内容、服务等维度建立差异化优势。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聚焦“AI+文科”的技术突破,填补行业空白

针对当前AI“理强文弱”的痛点,创业者可重点投入文科主观题的AI处理技术。例如,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文本+图像+情感分析)提升作文批改的深度(如结构点评、情感表达优化),或结合教育心理学设计“阅读理解思路引导”功能,从“给答案”转向“教方法”。此外,可与语文教育机构、教研团队合作,获取高质量文科题库和教学方法论,提升AI内容的专业性。

二、强化“内容+技术”的垂直整合,构建差异化壁垒

教培派的内容优势与科技派的技术优势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创业者可探索“内容+技术”的垂直整合模式:例如,针对特定学科(如数学、英语)或特定学段(如小学、初中),将自研课程与AI诊断功能深度绑定,推出“学科专用学习机”;或结合区域教育特点(如下沉市场的本地教材),定制化开发内容,解决“教材版本适配”痛点。这种“垂直化”策略既能避免功能同质化,又能精准满足细分用户需求。

三、优化硬件体验,从“概念营销”转向“效果验证”

在硬件宣传上,创业者需更注重“效果验证”而非“概念包装”。例如,护眼功能可提供第三方机构的蓝光过滤率、频闪测试报告;AI情绪识别功能可标注“最佳使用环境”(如光线亮度、距离要求),并通过用户实测数据展示实际准确率。此外,可推出“功能体验包”,允许用户在购买前免费试用核心功能(如AI作文批改、情绪陪伴),降低决策门槛,提升信任度。

四、下沉市场需“适配需求”而非“复制模式”

拓展下沉市场时,创业者需避免直接复制一线城市的“高端功能+高价”模式,而是围绕低线用户的核心需求设计产品:例如,降低非必要功能(如复杂情感陪伴)的成本,聚焦“作业辅导”“教材同步”等基础功能;通过“线下体验+社群运营”提升服务能力(如定期举办“学习机使用培训”);与本地教育机构合作,提供“学习机+本地化辅导服务”的组合套餐,增强用户粘性。

五、建立“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机制,提升产品生命力

学习机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需持续适配用户需求变化。创业者应建立“用户反馈-功能迭代”的敏捷机制:通过线下门店、社群、问卷等渠道收集用户痛点(如“AI批改速度慢”“文科解析不够详细”),并快速优化;定期推出“功能升级包”(如新增文科批改模块、优化护眼模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用户长期价值。

总结来看,学习机市场的“AI+教育”浪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创业者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差异化策略构建壁垒,同时敬畏教育的本质——真正解决学习痛点、提升学习效率的产品,才能在这场千亿规模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最新: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