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3日

创业时评《港交所的锣,已经不够用了》

点击阅读原文《港交所的锣,已经不够用了》

正面评论:港股IPO井喷折射市场活力复苏,多重红利激活资本生态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的IPO热潮堪称资本市场的“现象级事件”——240家企业递表、42宗传统IPO、超1050亿港元融资额,不仅刷新了近年同期纪录,更让港股时隔4年重返全球融资榜首。这一盛况背后,既是市场流动性修复与政策红利共振的结果,也为企业融资、投资者退出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巩固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港股IPO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反映了市场信心的全面回升。过去几年,受全球经济波动、地缘政治及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影响,港股市场一度陷入低迷,2023年全年融资额甚至不足500亿港元。而2025年上半年,融资额同比激增689%,且宁德时代(410亿港元)、恒瑞医药(114亿港元)等行业龙头的集中上市,更释放了“优质资产回流港股”的明确信号。这种由龙头企业引领的上市潮,不仅吸引了国际资本关注,更通过财富效应激活了市场参与热情。例如,古茗上市后,其早期投资方美团龙珠持股市值达47亿港元;IFBH上市首日,钟睒睒旗下私募基金单日浮盈超475万港元——这些案例直接刺激了VC/PE加速推动项目上市,形成“企业上市-资本退出-新资金入场”的良性循环。

其次,政策制度的持续优化为IPO热潮提供了“制度基石”。港交所近年来围绕新经济企业需求,推出了18A章(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18C章(未盈利“专精特新”科技企业)及“科企专线”等创新规则,大幅降低了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例如,2025年5月落地的“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缩短了审核周期;而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协同政策(如证监会支持内地龙头赴港上市)则进一步打通了“双循环”融资渠道。这种“内地产业优势+香港国际平台”的联动,既满足了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如A+H双平台模式),也提升了港股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再者,港股IPO热潮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具有战略意义。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的“超级联系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国际化的资本运作环境。此次IPO热潮中,资本货物、生物科技、消费等新经济行业占比超70%,且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国际化布局,不仅为香港市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更强化了其“新经济融资枢纽”的定位。同时,港股融资额重返全球第一,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资产值得长期配置”的积极信号,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通过香港参与中国经济发展。

反面评论:热潮之下隐忧显现,市场分化与长期价值考验需警惕

尽管港股IPO热潮令人振奋,但其背后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企业数量激增可能导致市场“消化不良”,部分企业为赶窗口期忽视基本面,叠加流动性与行业结构的不平衡,或对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构成挑战。

其一,IPO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压力加剧。上半年240家企业递表、7月单日7家上市的“拥挤”状态,对港交所的审核能力与市场流动性提出了双重考验。一方面,审核周期缩短(如“科企专线”)虽提升了效率,但也可能降低对企业资质的把关严格度。例如,部分企业可能因急于上市而粉饰财务数据,或过度包装“专精特新”“生物科技”等概念,导致上市后业绩变脸。历史经验显示,2018年港股生物科技企业集中上市后,部分未盈利企业因研发进展不及预期,股价长期低迷甚至破发,这一教训需引以为戒。

其二,市场流动性能否持续支撑新股扩容存疑。尽管上半年港股流动性修复显著,但新股密集发行可能分流存量资金,导致部分新股上市后“失血”。例如,新闻中提到“新股表现将出现分化”,若后续上市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出现“龙头企业受追捧、中小股无人问津”的两极分化。此外,当前打新热潮中,部分投资者因“造富效应”盲目追高(如钟睒睒参与IFBH配售),若市场情绪转向,可能引发短期投机泡沫破裂,损害投资者信心。

其三,行业结构失衡可能影响市场稳定性。上半年IPO企业集中于资本货物、生物科技、消费等领域,而电信、房地产、能源等传统行业“零新增”,反映出港股市场对新经济的过度依赖。传统行业作为经济“压舱石”,其缺失可能导致市场抗风险能力下降。例如,若新经济行业因技术迭代或政策调整出现波动,港股整体估值可能面临更大回调压力。此外,部分企业选择“A+H”双平台上市,虽能提升融资效率,但也需应对两地监管差异(如信息披露、会计准则),若企业合规能力不足,可能引发跨境监管风险。

其四,VC/PE“退出潮”或催生短期行为。当前投资机构“能上尽上”的心态,虽加速了项目退出,但也可能导致企业为满足上市条件而牺牲长期发展。例如,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压缩研发投入、激进扩张市场等方式粉饰业绩,上市后却因核心竞争力不足陷入增长困境。这种“为上市而上市”的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企业自身价值,也可能透支港股市场的“优质资产池”。

给创业者的建议:把握窗口但需坚守长期主义,以质量赢未来

面对港股IPO热潮,创业者需保持清醒认知:上市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而非“终点”,需在把握政策红利与市场窗口的同时,聚焦核心竞争力建设,避免因短期利益牺牲长期价值。具体建议如下:

  1. 理性评估上市时机,避免盲目跟风:港股当前的政策红利(如18A、18C章)与市场窗口(流动性修复)确实为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但创业者需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如技术成熟度、盈利模式稳定性)选择上市时机。若企业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如部分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过早上市可能因业绩不及预期导致股价低迷,反而影响后续融资。

  2. 聚焦基本面,以质量赢得市场认可:港股投资者对企业“硬实力”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长期持有具备核心技术、稳定现金流或高增长潜力的企业。创业者需避免为上市而过度包装,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如生物科技企业的管线进展、科技企业的专利壁垒)、优化盈利模式(如消费企业的供应链效率),用扎实的基本面支撑估值。

  3. 重视双平台合规,善用A+H协同效应:选择“A+H”上市的企业需提前规划两地监管合规(如财务报告准则、信息披露要求),避免因合规问题引发监管问询或投资者质疑。同时,可借助港股的国际资本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如通过港股融资收购境外技术或品牌),实现“内地资源+全球资本”的协同发展。

  4. 警惕短期投机,关注长期价值投资者:面对打新热潮,创业者需引导投资者关注企业长期价值而非短期股价波动。可通过路演、业绩说明会等方式,向市场传递清晰的战略规划(如3-5年技术研发目标、市场扩张计划),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如主权基金、养老金)持股,提升股价稳定性。

  5. 预留风险缓冲,应对市场分化:考虑到新股表现可能分化,创业者需在上市前预留足够的现金流(如通过战略融资补充资金),以应对上市后可能的市场波动。同时,可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债权融资、产业资本合作)降低对IPO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总结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港股IPO热潮是市场活力复苏与政策红利释放的双重结果,为企业融资与资本退出提供了宝贵窗口。但创业者需清醒认识到,上市仅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唯有坚守长期主义、聚焦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分化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上市-增长-再融资”的良性循环。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