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全国不到100人的冷门行业,这个湖南姑娘成了行业高手》
正面评论:冷门领域的坚守者,用玻璃艺术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命力
覃钰玲的故事,是一场关于“冷门”与“热爱”的双向奔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多数创业者选择追逐热门赛道,而她却逆向而行,深耕全国不足10人从事的吹制玻璃艺术领域,用九年坚持填补了国内个人吹制玻璃工作室的空白,其价值远超出个体成功的范畴,更折射出小众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可能与文化意义。
首先,她的实践打破了国内玻璃艺术创作的“工业依赖”,推动了工作室运动的本土化落地。新闻中提到,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在20世纪中期革新了传统玻璃制造模式,而国内此前的玻璃艺术创作长期依赖工厂体系,个人工作室几乎空白。覃钰玲的工作室从0到1搭建吹制窑炉,解决了设备、原料、技术等多重难题,甚至需要自行设计火枪进气比、调整腔体比例等细节,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工作室艺术”理念的实践。她的成功证明,即使在工业体系成熟的领域,个体创作者仍能通过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构建独立的创作生态,为玻璃艺术从“工业制造”向“艺术表达”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其次,她的创作将玻璃材料的“物理属性”与“情感价值”深度融合,赋予冷门艺术以大众共鸣。玻璃作为材料,常被视为“脆弱”“透明”的象征,但覃钰玲的作品却跳出了传统装饰性框架,转而用玻璃“封存记忆”——从复刻童年蓝色书包、冰箱上的假花瓶,到用玻璃包裹被白蚁啃噬的摇椅残骸,再到将蓝晒老照片嵌入玻璃表面。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个体记忆、时代痕迹的“物质化留存”。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这种“用永恒材料记录易逝记忆”的创作逻辑,精准击中了当代人对“确定性”的情感需求。她的展览能吸引观众,正是因为玻璃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时代的情感媒介。
再者,她的生存智慧为小众领域创业者提供了“理想与现实平衡”的范本。回国初期借6万元启动资金、在高温窑炉旁连续工作10小时、通过日常器物(如玻璃手套、塑料袋)创作补充收入……这些细节展现了她对“生存优先级”的清醒认知。她没有陷入“为艺术牺牲一切”的浪漫主义陷阱,而是通过“先活下来,再做艺术”的策略,逐步积累创作空间。正如她在装置作品《挣钱了再做艺术》中探讨的:当经济压力降低时,能否保持创作热情?她的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持续的市场探索(如展览、器物销售)与创作投入的动态平衡,既避免了“为钱放弃艺术”的妥协,也规避了“空谈理想忽视生存”的风险。
反面评论:小众艺术的“冷”与“难”,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多重瓶颈
覃钰玲的故事固然励志,但也暴露了小众艺术领域创业的现实困境。从行业生态到个人生存,她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而这些挑战若无法解决,可能制约更多“冷门领域创业者”的成长空间。
其一,行业小众化导致市场容量有限,商业化路径狭窄。全国从事吹制玻璃艺术的创作者不足10人,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客户群体、产业链配套均处于极不成熟的状态。覃钰玲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展览、器物销售和可能的定制合作,但玻璃艺术作为非刚需消费品,其受众主要集中于艺术爱好者、收藏群体,规模有限。此外,玻璃创作的高成本(窑炉维护、材料损耗、时间投入)与低回报(单件作品售价难以覆盖综合成本)形成矛盾,若仅靠个人工作室支撑,长期盈利难度极大。新闻中提到她“借6万元启动”“仍在焦虑还款”,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其二,技术门槛与传承断层可能阻碍行业发展。吹制玻璃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从窑炉搭建的物理知识(如燃气比例、腔体设计)到吹制过程的手感控制(如温度、吹气力度),均需大量实践。覃钰玲在日本留学6年,又经历了自行研发窑炉的试错,才掌握核心技术。但国内缺乏系统的玻璃艺术教育体系(对比陶瓷领域,景德镇已有成熟的学院与工坊生态),导致人才培养困难。若她的工作室未来无法吸引或培养后继者,其技术与创作理念可能面临“人走技失”的风险,行业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传承链条。
其三,地域资源的局限性可能限制创作与传播的广度。覃钰玲选择景德镇,是因为当地有成熟的陶瓷艺术生态,但玻璃与陶瓷的材料特性、创作逻辑差异较大,景德镇的产业链(如窑炉供应商、原料商)主要服务于陶瓷,玻璃创作仍需自行解决设备与材料问题。此外,玻璃艺术的展示与传播对空间、技术要求更高(如大型装置的运输、恒温恒湿保存),而景德镇作为“陶瓷之都”,其艺术市场与观众更熟悉陶瓷而非玻璃,可能影响玻璃作品的市场接受度。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冷门赛道中“扎根”与“破圈”的关键策略
覃钰玲的经历为小众领域创业者提供了宝贵启示。结合她的实践与行业痛点,以下建议或许能帮助更多“冷门创业者”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
-
精准选择细分赛道,挖掘“冷门”中的“刚需价值”
冷门不等于无价值,关键是找到其与社会需求的连接点。覃钰玲的成功在于将玻璃艺术从“装饰功能”转向“情感记录”,赋予其“记忆载体”的新价值。创业者在选择冷门领域时,需思考:该领域能否解决特定人群的情感、文化或功能需求?例如,传统手工艺可结合“国潮”“非遗传承”,小众科技可瞄准“垂直行业痛点”。通过挖掘“冷门”中的“刚需价值”,能有效扩大目标受众,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
构建“生存-创作”双轮驱动模式,避免“理想主义陷阱”
小众领域创业者需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理想。覃钰玲通过日常器物销售补充收入,同时保留核心创作时间,这种“用商业化反哺艺术”的策略值得借鉴。建议创业者设计“基础收入来源”(如实用产品、定制服务)与“核心创作投入”的比例,例如将70%的时间用于可快速变现的业务,30%用于长期艺术/技术积累,确保现金流稳定的同时不放弃核心目标。 -
善用地域与生态资源,降低“从零搭建”的成本
覃钰玲选择景德镇,正是利用了当地成熟的艺术生态(如厂房资源、艺术氛围、潜在客户)。创业者在进入冷门领域时,应优先考察是否有相关产业集群或文化生态可依托。例如,传统手工艺可向非遗聚集区靠拢,科技冷门赛道可入驻专业孵化器。通过“借势”降低设备、人脉、市场拓展的成本,同时借助地域标签(如“景德镇玻璃艺术家”)提升自身辨识度。 -
注重技术传承与品牌传播,打造“不可替代性”
小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在于“独特技术”与“个人品牌”。覃钰玲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她是“国内首个个人吹制玻璃工作室搭建者”,其技术积累与创作理念难以复制。创业者需通过专利申请、技术文档整理、学徒培养等方式,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团队或行业的技术资产;同时,通过展览、社交媒体、跨界合作(如与策展人、设计师联名)扩大品牌影响力,将“冷门”转化为“独特标签”,吸引目标客户与支持者。 -
关注政策与资本动态,争取外部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创意、非遗传承、小众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大(如艺术基金、创业补贴、展览扶持)。创业者应主动关注相关政策,申请资金或资源支持;同时,可探索与美术馆、艺术机构、文化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制获取资金与曝光。例如,覃钰玲的展览若能获得地方文化基金支持,可减轻创作与布展的经济压力,将更多精力投入作品本身。
覃钰玲的故事,是“热爱”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她用九年时间证明,冷门领域并非“死胡同”,而是一片等待开垦的“蓝海”。对创业者而言,选择冷门赛道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在坚守热爱的同时,用理性的策略解决生存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挖掘领域价值,用开放的心态连接资源与市场。唯有如此,“冷门”才能真正成为“热门”,小众才能成长为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