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原文《我爸买假古董被骗30万,平台赔我300元代金券》
正面评论:假古董骗局暴露下的社会觉醒与规范契机
这篇关于老年人被假古董直播间收割的报道,虽充满无奈与辛酸,却也撕开了数字时代老年消费陷阱的“遮羞布”,为社会敲响了多重警钟。从积极意义看,事件的公开与传播,正推动着三个层面的进步:
其一,社会对老年群体数字生存困境的关注被推向新高度。长期以来,“银发经济”的讨论多聚焦于市场潜力,却鲜少关注老年人在数字世界中的脆弱性。新闻中,老年人被“捡漏发财”“情感绑架”“剧本营销”精准拿捏,本质是数字素养鸿沟与情感需求缺口的双重暴露。当子女被迫成为“直播间守夜人”,当“凌晨三点整理假古董清单”成为家庭常态,公众终于意识到:老年人不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在算法、话术、流量的包围中,更需要社会的保护而非利用。这种关注的觉醒,为后续政策倾斜、企业责任强化、公益干预提供了舆论基础。
其二,维权案例的成功实践为同类纠纷提供了可复制路径。文中蒋宇通过“跨区域工商投诉+平台施压+厂家溯源”最终追回90%款项的经历,虽充满艰辛,却验证了“系统性维权”的可行性。此前,多数受害者因“取证难”“平台推诿”“商家失联”放弃追责,但蒋宇的案例证明:只要整理完整购买记录、锁定发货源头、联合多地监管部门,即便面对隐蔽的售假产业链,仍有机会挽回损失。这一经验通过媒体传播后,能为更多受害家庭提供行动指南,降低“维权无门”的无力感。
其三,事件倒逼监管与平台责任的明确化。新闻中多次提到“平台仅补偿300元代金券”“警方认定为交易纠纷”等痛点,暴露了现有规则对“虚假宣传”“情感营销”界定的模糊性。但随着此类案例的集中爆发,监管部门已无法回避对直播售假的精准打击。例如,2024年《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虽已要求平台“审核资质、监控风险”,但执行中仍存在“重流量、轻监管”的倾向。此次事件中,假古董直播间通过“多账号轮换”“短期直播”规避风险的操作,恰恰说明平台若能加强“账号关联识别”“异常交易监测”,完全可以提前拦截风险。当舆论压力与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监管细则的完善与平台责任的细化将成为必然——这正是推动行业规范的关键一步。
反面评论:流量经济与人性弱点合谋下的多重危机
然而,事件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时代“收割老年群体”的产业链已形成高度专业化、隐蔽化的运作模式,其暴露的不仅是个体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治理、商业伦理与代际关系的深层危机。
首先,平台的“流量优先”逻辑助长了骗局的蔓延。新闻中,假古董直播间的“最大成本是购买流量”,这一细节道破了关键:平台通过算法将老年人精准推送至此类直播间,本质是流量变现的“共谋”。尽管平台声称“无法识别虚假宣传”,但事实上,“9999元卖圆明园马首”“主播被追杀”等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关键词监控、用户画像分析(如老年用户高频点击)提前预警。但在“流量=收入”的驱动下,平台更倾向于放任甚至助推此类内容传播——毕竟,老年人的“冲动消费”能快速提升GMV(商品交易总额)。这种“赚快钱”的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平台的长期信誉,更将老年用户推向危险境地。
其次,虚假古董产业链已形成“低风险、高收益”的黑色闭环。从新闻描述看,产业链上游是低成本工艺品(如拼多多38元的黄铜摆件),中游是“话术培训+剧本设计”的直播团队(如“保真包老”“高价回收”“情感绑架”),下游是“多账号轮换+异地发货”的风险规避手段(如景德镇转寄宁德产瓷器)。整个链条中,商家通过“短期直播”“失联跑路”降低被追责概率,通过“鉴定费”“保证金”二次收割,通过“地域分散”增加维权成本。更讽刺的是,部分老年人即便发现被骗,也因“怕子女责备”“不愿承认错误”选择沉默(《今晚报》调查显示56.81%老年人不敢维权),进一步降低了产业链的风险成本。这种“骗了就跑、跑了再骗”的模式,若不通过“全链条打击”(如追溯流量投放方、冻结异常交易账户),很难从根本上遏制。
再次,老年人权益保护机制存在“最后一公里”缺失。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对“虚假宣传”有明确处罚规定,但执行中仍面临三大障碍:一是“取证难”——老年人多通过“口头承诺”下单,缺乏书面合同;二是“界定难”——“古董”的真假需专业鉴定,而多数老年人无力支付鉴定费用;三是“执行难”——商家多为异地注册的空壳公司,即便胜诉也难以执行赔偿。新闻中蒋宇的成功维权,本质是“个案突破”,而非机制性解决。若没有“同一厂家”“当地工商介入”等偶然因素,多数家庭仍将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这反映出,针对老年群体的消费维权需要更简化的流程(如平台先行赔付)、更低的鉴定成本(如公益鉴定服务)、更高效的跨区域协作机制。
最后,代际信任裂痕加剧了家庭矛盾。新闻中,子女与父母因“是否被骗”爆发激烈冲突(如父亲推搡女儿、拒绝报警),本质是数字时代代际认知差异的极端体现。老年人因“孤独感”“被需要感”(如柳父因丧偶、家庭矛盾转向直播间)对主播产生情感依赖,而子女因“信息优势”急于否定父母的判断,双方的沟通陷入“你越阻止我越买”的恶性循环。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69.7%的家庭因网购发生分歧,超4成老人更信任主播而非子女——这种信任转移不仅削弱了家庭支持系统,更让老年人成为骗局的“自愿受害者”。若无法修复代际沟通,仅靠外部干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间寻找平衡
这起假古董骗局的背后,是数字经济时代“流量至上”与“伦理底线”的激烈碰撞。对于创业者而言,需从以下三方面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
警惕“收割弱势群体”的商业模式: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值得重视,但绝不能利用其数字素养不足、情感需求缺口设计“诱导性消费”。创业者在设计产品或服务时,需主动规避“虚假宣传”“情感绑架”“信息差收割”等手段。例如,针对老年电商,可以增加“子女确认”功能(下单前需子女短信验证),或提供“防骗知识库”,而非利用算法推送高溢价假货。
-
以技术赋能老年群体保护:创业者可围绕“防骗”“数字素养提升”开发工具。例如,开发“老年直播助手”,通过AI识别“捡漏”“高价回收”等敏感词并弹窗提醒;或推出“家庭共享账户”,子女可设置消费限额、查看购买记录;还可与鉴定机构合作,提供“一键真伪验证”服务,降低老年人的决策风险。
-
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而非“割韭菜”机会:老年人陷入骗局,往往是因为情感孤独、价值感缺失(如蒋父想“翻身赚回亏损”、柳父因家庭矛盾寻求认同)。创业者可探索“情感陪伴+知识科普”的商业模式,例如开设“老年兴趣直播间”(书法、园艺、健康知识),或开发“代际互动平台”(子女与父母共同学习、参与活动),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提升其防骗意识。
结语:假古董骗局的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逐利性”与“人性关怀”的一次激烈碰撞。它既暴露了监管滞后、平台失责、代际断裂的痛点,也为社会提供了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对于创业者而言,商业成功的前提是守住伦理底线——赚“明白钱”“良心钱”,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