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6日

创业时评《OpenAI币,新型镰刀?》

此图片的 alt 属性为空;文件名为 2c2194d9dbc16550413d1a8f2bda3178_interlace1.jpg

点击阅读原文《OpenAI币,新型镰刀?》

正面评论:股票代币化推动金融民主化,激活市场创新活力

Robinhood推出的“股票币”及资产代币化趋势,在金融创新层面展现了积极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金融市场的“精英门槛”,让普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此前被高净值人群垄断的私募股权交易,这与Robinhood“劫富济贫”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

从交易机制看,股票代币化显著降低了投资门槛。传统私募股权市场受限于合格投资者制度(如欧盟和美国要求可投资资产超100万美元或高收入),普通散户被严格隔离在外。而Robinhood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私募股权“上链”,用户仅需注册账户即可参与,且支持极小份额交易(如0.001股),这让OpenAI、SpaceX等未上市公司的早期成长红利不再被少数机构独占。这种“碎片化”交易模式,本质上是将私募股权的流动性从“高门槛、低频”转向“低门槛、高频”,为散户提供了分享科技巨头成长收益的机会。

此外,代币化交易的灵活性和低成本优势也值得肯定。传统美股交易受限于交易所时间(如纽交所仅工作日9:30-16:00开放),且佣金、跨境转账手续费较高;而Robinhood的股票币支持7×24小时交易,无佣金,这对时间敏感或资金有限的散户极具吸引力。数据显示,Robinhood股价因该产品上线单日暴涨10%,创历史新高,侧面印证了市场对这一模式的认可。

从更宏观的金融科技趋势看,股票代币化与稳定币的兴起共同指向“虚拟货币与实物资产深度挂钩”的新方向。以京东、蚂蚁布局的稳定币为例,其锚定法定货币的特性可大幅提升跨境支付效率(10秒内到账)、降低成本(减少90%手续费),这对全球贸易和中小企业跨境结算具有革命性意义。Circle发行的USDC市值超600亿美元,PayPal、亚马逊等巨头的积极参与,均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商业潜力。

反面评论:资产代币化暗藏多重风险,投资者保护与市场秩序面临挑战

尽管股票代币化和稳定币被包装为“金融民主化”工具,但其背后的合规性、透明度及风险传导问题,已引发监管机构、企业和法律界的强烈担忧。

首先,未授权的私募股权代币化可能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以OpenAI为例,其当前正处于“重组为公共利益公司(PBC)并筹备IPO”的关键阶段,股权结构和估值需高度可控。而Robinhood未经授权推出的“OpenAI币”,本质上是通过SPV(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持有OpenAI股权,并将SPV权益代币化。这种“两层隔离”的结构,不仅可能导致代币价格与OpenAI实际股权价值偏离(如SPV管理费、流动性溢价等因素),更可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先行定价”,影响潜在投资者对OpenAI的估值判断,甚至动摇其股权架构稳定性。OpenAI紧急辟谣并强调“任何股权转需经批准”,正是对这种干扰的直接回应。

其次,SPV结构的不透明性削弱了投资者保护。法律界人士指出,Robinhood的股票币本质是“追踪私募市场估值的代币合约”,而非直接持有股权。用户购买的是SPV的“价值权益”,但SPV的具体持股比例、管理费收取标准、股权处置规则等关键信息均未充分披露。这种信息不对称下,散户可能误将代币等同于真实股权,一旦SPV因管理问题或市场波动导致价值缩水,投资者将面临“代币价格暴跌但无法追溯底层资产”的风险。美国律师库尔特·沃特金斯直接将其称为“虚幻的投资”,正是基于对底层权利缺失的担忧。

再者,散户风险承受能力与私募股权的高风险属性不匹配。私募股权因未上市、流动性差、信息不透明,本身属于高风险投资,传统合格投资者制度的核心是“保护抗风险能力弱的散户”。而Robinhood以“民主化”为名,通过空投(如100万美元OpenAI币促销)、低门槛交易吸引散户入场,可能导致风险从高净值人群向普通投资者扩散。若未来OpenAI等未上市公司因经营问题估值暴跌,或代币因市场操纵出现剧烈波动,缺乏专业判断的散户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

最后,稳定币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尽管稳定币锚定法定货币的特性降低了价格波动,但“脱锚”风险始终存在——2022年LUNA币崩盘引发UST稳定币脱锚,曾导致数百亿美元市值蒸发。此外,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功能可能被用于洗钱、逃税等非法活动,各国对其监管政策(如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的收紧也可能限制其应用场景。京东等企业虽积极布局稳定币,但需应对“牌照申请”“储备资产透明度”“反洗钱合规”等多重挑战,普通投资者若盲目参与,可能因政策变动或项目“碰瓷”(如近期京东澄清的虚假合作)蒙受损失。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代币化浪潮中坚守合规底线,善用工具但警惕风险

面对资产代币化的热潮,创业者需保持清醒认知,在把握创新机遇的同时,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未上市公司需强化股权管理,主动防范未授权代币化风险
    若企业处于Pre-IPO阶段(如OpenAI),或计划未来上市,需建立严格的股权流转监控机制。对于未经授权的二级市场代币交易(如“XX币”),应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澄清(如发布声明、向交易平台发停止令函),避免代币价格干扰市场对企业真实估值的判断。同时,在股权融资协议中明确“禁止未经授权的股权代币化”条款,从法律层面约束投资者行为。

  2. 关注代币化工具的合规性,避免影响融资或上市进程
    若创业者考虑通过代币化工具(如SPV结构)吸引散户投资,需提前与监管机构沟通,确保符合当地金融法规(如欧盟的MiCA框架)。尤其涉及私募股权时,需严格遵守“合格投资者”要求,避免因“向非合格投资者销售高风险资产”引发法律纠纷。对于已接受机构投资的企业,需与投资方协商代币化方案,确保不违反现有股东协议中的“优先认购权”“反稀释条款”等。

  3. 若布局稳定币等代币化业务,需优先构建合规框架与投资者教育体系
    稳定币创业者(如京东)需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储备资产的透明度(如定期披露法币或黄金储备审计报告),避免“脱锚”引发信任危机;二是符合各国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要求,防范非法资金流入;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明确告知稳定币的“有限担保”属性(如仅承诺1:1兑换,但发行方破产时可能无法兑付)。此外,需密切跟踪香港《稳定币条例》等监管动态,及时调整业务模式。

  4. 警惕“碰瓷式营销”,建立快速辟谣机制
    无论是OpenAI的“被代币化”还是京东的“被合作”,均反映出代币化热潮中“蹭热点”现象频发。创业者需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定期监测市场动态,对虚假信息(如“与XX企业合作发行代币”)快速通过官方渠道澄清,避免品牌声誉受损。同时,可通过注册相关商标、专利等方式,从法律层面防范“碰瓷”行为。

资产代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金融创新和投资者参与提供了新路径,也对企业合规、投资者保护和市场秩序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业者需在“创新”与“风险”间找到平衡,以合规为前提、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方能在这场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