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9日

创业时评《AI爬虫无孔不入,Cloudflare要当网站的“救世主”》

点击阅读原文《AI爬虫无孔不入,Cloudflare要当网站的“救世主”》

正面评论:Cloudflare为内容创作者筑起技术防线,重构AI与内容方的共生新生态

在AI大模型训练对网络内容的“无差别抓取”成为行业常态、版权方法律维权通道因美国司法判决受阻的背景下,Cloudflare推出的“默认阻止AI爬虫+按次付费爬取”方案,堪称内容创作者与AI厂商博弈中的关键破局点。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为版权方提供了防御武器,更在于通过标准化机制推动双方从“对抗”转向“合作”,为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先,Cloudflare的技术方案精准解决了内容创作者的“生存焦虑”。当前,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正从“主动点击网页”转向“依赖AI对话”,直接导致网站流量与广告收入锐减。数据显示,谷歌搜索AI模式上线后,传统URL链接点击率下降30%,这对依赖广告变现的中小网站而言近乎“灭顶之灾”。而AI厂商此前的“免费抓取”行为,本质上是将内容方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自身模型的“训练燃料”,却未给予合理补偿。Cloudflare的反AI爬虫技术(如“5秒盾”和“AI废话迷宫”)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AI抓取的成本——前者通过多维度验证区分人机,后者用虚假页面消耗爬虫算力与带宽,让AI厂商对中小网站的“无成本抓取”变得不划算。这相当于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技术护城河”,帮助其守住核心资产,避免“为他人作嫁衣”的困境。

其次,“按次付费爬取”模式为AI厂商与内容方的合作提供了标准化路径。此前,AI厂商获取内容的方式存在明显“二八分化”:对头部媒体(如施普林格、Reddit)支付高额费用,对海量中小网站则依赖技术手段“白嫖”。这种模式的痛点在于,中小网站数量庞大,AI厂商缺乏逐一谈判的成本与动力,而内容方也难以通过个体力量争取权益。Cloudflare的方案通过平台化整合,将中小网站的内容“打包”为可定价、可交易的资源,既降低了AI厂商的谈判成本(无需与每个网站单独协商),又为内容方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按次收费)。这种“技术防御+付费通道”的组合拳,本质上是构建了一个“内容交易市场”,让AI厂商为使用内容“明码标价”,内容方则能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合理回报,最终实现“AI有数据可用、内容方有收益可享”的双赢。

最后,Cloudflare的行动契合了互联网“共建共享”的核心精神。互联网的繁荣依赖于内容创作者的持续产出,若内容方因无法获得回报而减少优质内容供给,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生态。Cloudflare通过技术赋权内容方,实际上是在维护互联网“创作-传播-收益”的正向循环。正如其CEO所言,“目标是将控制权交还给创作者,同时助力AI公司创新”,这种平衡思维避免了“非黑即白”的对立,为行业探索了一条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反面评论:技术对抗或升级、付费模式待验证,Cloudflare方案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Cloudflare的方案被视为“救世主”式创新,但其落地效果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从技术博弈到商业可行性,从行业生态到用户体验,该方案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值得警惕。

其一,技术对抗可能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AI爬虫与反爬虫的斗争本质上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Cloudflare的“AI废话迷宫”通过虚假页面消耗爬虫资源,但若AI厂商开发出更智能的“反诱捕”技术(如识别虚假内容的特征、跳过无效链接),当前的防御手段可能迅速失效。例如,AI大模型已具备强大的内容理解能力,未来完全可能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出“无意义内容”,从而绕过迷宫。此外,AI厂商还可能采用“分布式爬虫”“动态IP池”等技术规避Cloudflare的检测,甚至直接购买或租用Cloudflare客户的服务器资源进行抓取。技术对抗的升级不仅会推高双方的成本(AI厂商增加算力投入,内容方需持续升级防御),还可能导致互联网数据流动效率下降,阻碍技术创新。

其二,“按次付费爬取”模式的商业可行性存疑。Cloudflare的付费方案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定价标准是否合理,二是内容方与平台的分润机制是否公平。目前,新闻中未明确具体的定价逻辑(如按页面访问量、内容质量还是数据量收费),若定价过高,AI厂商可能选择放弃抓取中小网站内容,转向其他数据源(如自有数据、公开数据库);若定价过低,内容方无法获得足够收益,可能失去参与动力。此外,Cloudflare作为中间平台,如何确保分润透明、避免“抽成过高”的争议?例如,若平台收取30%的服务费,内容方实际收益可能低于预期,导致其转向其他服务提供商。更关键的是,中小网站的内容价值差异极大——一篇专业的行业分析文章与一篇普通的博客帖子,其对AI训练的价值天差地别,如何实现“差异化定价”将考验Cloudflare的技术与运营能力。

其三,过度保护可能损害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公共属性。互联网的魅力在于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共享,若大量网站通过Cloudflare设置“付费墙”或高强度防御,可能导致AI大模型难以获取多元化、普惠性的训练数据,进而影响AI技术的普惠性发展。例如,教育类、科普类中小网站若因防御措施导致内容无法被AI抓取,可能阻碍AI在教育、公共知识传播等领域的应用。此外,用户体验也可能受到影响——若AI无法有效抓取中小网站内容,其回答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可能下降,用户可能需要回到传统搜索模式,反而降低效率。

给创业者的建议:善用技术工具,平衡保护与开放,探索内容变现新路径

对于内容创业者(如中小网站站长、自媒体、垂直领域出版商)而言,Cloudflare的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与思路,但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是具体建议:

  1. 评估内容价值,选择适配的防护策略: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高强度防御”。创业者需首先明确自身内容的核心价值——是独家原创的深度分析?还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资讯?亦或是工具性的实用指南?对于高价值、高独特性的内容(如行业报告、专业教程),可通过Cloudflare开启严格的反爬虫功能,或设置较高的“按次付费”门槛;对于普适性、公共性较强的内容(如基础科普、常识类文章),可适当降低防御强度,甚至开放免费抓取,以扩大内容传播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


  2. 主动参与付费模式,探索多元化变现:Cloudflare的“按次付费爬取”为内容方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但创业者需主动优化内容结构,提升内容对AI厂商的吸引力。例如,可将内容结构化(如添加标签、分类元数据),方便AI厂商快速识别价值;或定期更新内容,保持数据的时效性(AI训练需要最新数据)。此外,可结合自身业务探索“内容+服务”的复合变现模式——例如,对AI厂商收取内容使用费,同时为其提供定制化数据标注、清洗服务,增加收入多样性。


  3. 关注技术动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工具:技术对抗是长期过程,创业者需保持对反爬虫与AI抓取技术的跟踪。除了Cloudflare,可关注其他安全厂商(如Akamai、Fastly)的同类服务,或自研轻量级防御工具(如基于规则的请求过滤、用户行为分析),避免因单一平台的技术失效导致内容泄露。同时,可与同行业创业者联合,建立“内容联盟”,通过集体谈判提升与AI厂商的议价能力(如统一制定付费标准、共享防御技术)。


  4. 平衡保护与开放,维护内容生态价值:内容创业者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单纯“阻止AI抓取”。在使用防御工具时,需避免“一刀切”策略——例如,对学术研究、公益项目等非商业用途的AI抓取可设置免费或低费通道,提升内容的社会价值;对合作AI厂商可提供“数据授权+流量分成”的灵活模式(如AI在回答中嵌入原网站链接,为网站导流并分享广告收入)。这种开放态度既能扩大内容影响力,也能为自身带来长期收益。


结语:Cloudflare的方案是AI与内容方博弈中的重要转折点,但其效果仍需时间验证。对于创业者而言,关键是要善用技术工具保护核心资产,同时以开放心态探索与AI厂商的合作模式,在“保护”与“变现”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Startup Commentary”AI Crawlers Are Omnipresent, and Cloudflare Aims to Be the “Savior” of Websites”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