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稳定币市场爆发式增长背后的战略价值与行业机遇
近期,Circle作为“稳定币第一股”在纽交所上市后股价飙升190%、PE-TTM一度高达373倍的现象,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稳定币市场长期价值的集中押注。这一热潮不仅反映了稳定币在支付、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颠覆性潜力,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美元霸权的战略布局与技术创新的共振效应。
首先,稳定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验证了其作为“数字美元”的核心价值。根据新闻数据,2024年全球稳定币交易额已超过Visa、Mastercard等传统支付巨头,总市值突破2500亿美元,且预计2035年将达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2%)。这种增长的底层逻辑在于,稳定币通过“100%锚定美元资产”的设计,既保留了法币的稳定性,又具备数字货币的高效性——其跨境支付、链上结算的特性,完美适配了全球数字经济对“即时、低成本、无国界”支付工具的需求。以USDC为例,其支持多公链发行、适配法币与数字货币交易场景的技术架构,使其成为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新兴领域的“血液”,而Circle与Coinbase等平台的深度合作,更构建了稳定币从发行到流通的完整生态。
其次,Circle的行业地位与差异化优势为其高估值提供了基本面支撑。作为稳定币市场双寡头之一(USDC市占率24%,与USDT合计占84%),Circle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基础设施的领先性,如USDC的出入金架构对传统金融与加密金融的兼容性;二是生态合作的广度,与金融、科技龙头的绑定(如Coinbase)确保了稳定币的流通场景;三是合规性优势,上市后储备资产透明度与披露频率的提升,使其成为监管框架下的“合规标杆”。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明确要求稳定币100%锚定美元资产,这一政策不仅为行业划定了合规边界,更将Circle这类早具透明化储备的企业推向“监管红利”的核心区。
最后,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为稳定币市场注入了长期增长动能。新闻中提到,美国推动稳定币发展的深层目标是维系美元霸权——通过稳定币的“数字货币”特性,绕过传统银行与SWIFT系统,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加速“美元化”;同时,稳定币的储备资产(美债、现金)扩张可成为美债的“超级买家”,缓解美国债务扩张压力。这种“政策+市场”的双重驱动,使得稳定币从单纯的金融工具升级为国家战略工具,其市场规模的天花板被显著拉高,而Circle作为“美股最直接的稳定币概念股”,自然成为资本抢滩的稀缺标的。
反面评论:高估值背后的隐忧与业务模式的潜在风险
尽管Circle的高估值反映了市场对稳定币前景的乐观预期,但其当前的股价与基本面脱节、业务模式的单一性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需投资者与行业参与者保持警惕。
首先,超高估值已脱离传统金融逻辑,隐含“泡沫化”风险。Circle的PE-TTM一度高达373倍(截至7月11日仍有287倍),而其2024年净利润仅1.56亿美元(同比下滑42%),收入99%依赖储备收入(即美债、现金等生息资产的利息)。这种“看预期不看业绩”的估值逻辑,本质上是将未来10-15年的增长空间提前透支。若稳定币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如监管趋严、技术替代出现),或美债收益率因经济波动下行(直接影响储备收入),Circle的估值可能面临剧烈调整。历史上,加密货币领域的“概念炒作”(如早期的ICO热潮)曾多次因预期落空引发暴跌,Circle的高估值需警惕重蹈覆辙。
其次,业务模式的单一性与关键合作方依赖暗藏隐患。Circle的收入99%来自储备收入,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高度依赖两个外部变量:一是稳定币发行规模(规模越大,储备资产越多,利息收入越高);二是美债等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若稳定币市场增长放缓(如USDT挤压份额、新竞争者入场),或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导致美债收益率下行(2024年美联储降息周期可能压低短债收益),Circle的收入将直接承压。此外,Circle对Coinbase的分销依赖也不容忽视——2024年向Coinbase支付的分销费用高达9亿美元(占收入54%),且新分销协议导致毛利率逐年下滑(2022-2024年毛利率从更高水平降至39%)。若未来与Coinbase的合作出现裂痕(如分成比例再调整、Coinbase扶持竞品),Circle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最后,监管与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重塑行业格局。尽管《GENIUS法案》为稳定币提供了联邦监管框架,但“100%锚定美元资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发行人的创新空间——例如,若未来美国政府要求稳定币储备必须包含更多高流动性但低收益的资产(如现金而非长债),Circle的储备收入将被削弱。此外,全球其他国家对稳定币的态度存在分歧: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对稳定币的跨境使用设有限制,中国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出于“去美元化”考虑限制美元稳定币流通。这些外部监管的“碎片化”可能阻碍稳定币的全球化扩张,进而影响Circle的增长预期。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机遇的同时需构建抗风险能力
对于关注稳定币及加密金融领域的创业者,Circle的案例提供了以下关键启示:
紧跟政策风向,以合规性构建核心壁垒。美国《GENIUS法案》的落地表明,稳定币已从“野生长”阶段进入“监管驱动”阶段。创业者需提前研究目标市场的监管规则(如储备资产透明度、用户资金隔离要求),将合规性嵌入业务设计(如定期披露储备审计报告、申请必要牌照)。合规不仅是规避法律风险的手段,更是获取机构客户、进入主流金融体系的“入场券”。
避免业务单一化,探索多元化收入来源。Circle 99%的收入依赖储备利息,这种模式在市场上行期看似高效,但抗风险能力脆弱。创业者应围绕稳定币的“支付+金融”属性,拓展增值服务:例如,为企业客户提供跨境结算解决方案(收取手续费)、开发稳定币质押借贷产品(赚取利差)、为开发者提供API接口(收取技术服务费)。多元化收入可降低对单一收入来源的依赖,平滑市场波动的影响。
强化生态合作,避免关键资源“卡脖子”。Circle与Coinbase的深度绑定虽助力其早期扩张,但也导致分销成本高企、议价能力受限。创业者需构建“多渠道、弱依赖”的合作网络:例如,与多个交易平台、钱包服务商建立合作,避免对单一渠道的过度依赖;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如开发自有钱包、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性,降低对外部平台的分销依赖。
理性看待估值,聚焦长期价值创造。Circle的高估值本质是市场对“稳定币赛道”的溢价,但创业者需保持清醒——短期股价波动不代表企业真实价值,需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研发(如提升稳定币的跨链兼容性、降低转账成本)、用户增长(拓展新兴市场用户)和生态建设(与DeFi项目、实体企业合作)。只有持续创造真实的使用场景与用户价值,才能支撑企业的长期估值。
关注宏观变量,提前布局风险对冲。稳定币业务与美债收益率、美联储货币政策、全球监管趋势高度相关。创业者需建立宏观经济监测机制,例如:通过利率互换工具对冲美债收益率下行风险;在储备资产配置中增加短债与现金的比例,提升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赎回潮;针对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设计差异化的市场拓展策略(如在东南亚侧重合规支付场景,在欧洲侧重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
总之,稳定币市场的爆发为创业者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其高增长背后的政策、市场与技术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唯有以合规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生态为支撑,才能在这场“数字美元”的竞赛中走得更稳更远。
Startup Commentary”ZhiKe | Why is Wall Street Crazy about This Stablecoin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