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停车系餐饮——存量市场下精准破局的“缝隙经济”样本
在餐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停车系餐饮”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一次对消费痛点、场景价值与行业趋势的精准共振。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停车便利”这一微小却关键的切口,撬动了从选址策略到场景创新的多重商业价值,为餐饮行业提供了“缝隙经济”的典型破局路径。
首先,停车系餐饮精准解决了“有车一族”的核心消费痛点,构建了强用户粘性。当前,自驾出行已成为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的主流方式,但“用餐停车难”是长期困扰消费者的顽疾——尤其是在热门商圈,找车位、排队缴费往往耗费半小时以上,极大降低了消费体验。停车系餐饮将门店直接嵌入停车场或其周边,通过“停车即就餐”的无缝衔接,甚至推出“免费停车”“停车时长抵扣消费”等增值服务(如武汉金地广场火锅店的“会员免停3小时”、广州增城烤肉店的“90分钟内免停车费”),彻底消除了用户的停车焦虑。这种“解决刚需”的定位,天然吸引了自驾客群的高频复购,例如重庆七星岗老火锅凭借“停车+免费洗车”服务,中午时段客流稳定;杭州顾鲜生火锅因隐藏在停车场成网红店,甚至吸引明星打卡,足见其用户吸引力。
其次,停车系餐饮通过“闲置空间再利用”实现了成本结构优化,为小而美品牌提供了生存土壤。传统餐饮选址往往聚焦于高流量的核心商圈,但高昂的租金成本(如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商铺月租金可达300-500元/㎡)压缩了利润空间,尤其对烧烤、火锅等需要较大经营面积的品类并不友好。而停车场(尤其是商业综合体、公园、社区的闲置或低利用率停车场)的租金普遍低于同地段商铺30%-50%,且部分停车场因位置较偏(如武汉遇南三重庆火锅因资金问题选择偏僻停车场)反而成为“成本洼地”。例如南京新街口某螺蛳粉店因房租便宜入驻地下停车场,意外走红;围满停车场烧烤以50-60㎡的小店模式快速扩张,正是得益于停车场空间的低成本优势。这种“降本增效”的策略,让中小品牌得以在巨头环伺的餐饮市场中找到生存缝隙。
再者,停车系餐饮通过场景创新将“功能性空间”转化为“社交打卡地”,契合了年轻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传统停车场给人的印象是单调、冰冷的功能性空间,但停车系餐饮通过装修设计打破了这一标签:围满烧烤用巨型门头、明火现烤厨房、竹制外摆区营造“深夜江湖气”;苏州十四不搭以“藏在停车场的小火炉”为卖点,自带“探秘感”;重庆北碚金刚碑火锅则结合中庭院风格,将停车场变成“有故事的场景”。这些设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烟火气”“市井感”的追求,更通过社交媒体(小红书“停车场烧烤”笔记超22万篇、抖音话题破亿)形成传播裂变,将“停车便利”升级为“打卡理由”。这种场景化运营,本质上是将“物理位置优势”转化为“情感价值优势”,为品牌注入了差异化的文化属性。
最后,停车系餐饮的崛起印证了“缝隙增量”在存量市场中的战略价值。当前,烧烤、火锅等赛道已进入“卷产品、卷价格、卷服务”的红海竞争,而停车系餐饮瞄准的是“被忽视的细分客群”——即自驾出行且重视停车便利的消费者。这类客群虽非市场主流(据统计,我国餐饮消费中自驾占比约35%),但需求高度集中且未被满足。正如文中提到的“市场缝隙机遇”理论,停车系餐饮通过深度调研(如发现烧烤、火锅等社交餐饮的停车痛点)、精准切入(选址停车场)、场景创新(打造打卡地),在存量市场中开辟了新的增量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策略,为其他餐饮品类(如咖啡、小吃)提供了“从缝隙中找增长”的参考路径。
反面评论:停车系餐饮的“热”背后,藏着哪些隐忧?
尽管停车系餐饮的走红展现了强大的市场活力,但其模式本身的局限性与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从长期发展来看,以下问题可能成为制约其持续扩张与品牌升级的关键挑战。
其一,过度依赖“停车便利”可能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停车系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停车痛点”,但这一优势高度依赖外部资源——若停车场政策调整(如提高收费标准、限制餐饮商户入驻)、周边新增停车场(分流客群),或城市公共交通改善(自驾需求下降),品牌的核心吸引力将大幅削弱。例如,某停车场烧烤店若因商场调整车位规划被要求搬离,其“停车即就餐”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若周边新建大型停车场,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距离更近的传统餐饮。此外,部分品牌通过与停车场合作提供免费停车(如“停满3小时送脑花券”),但停车成本最终可能转嫁到品牌身上,若客流量未达预期,补贴停车费反而会挤压利润空间。
其二,场景同质化与创新疲劳可能削弱品牌辨识度。当前,停车系餐饮的场景设计高度趋同:露营风装修、市井化门头、开放式厨房、外摆区竹椅……这种“网红模板”虽能快速吸引流量,但也容易导致审美疲劳。例如,小红书上“停车场烧烤”的笔记中,多数门店的照片风格相似,消费者难以区分具体品牌。若后续品牌无法在场景设计上持续创新(如结合地域文化、主题IP等),“停车场”这一场景标签可能从“差异化优势”变为“同质化标签”,最终陷入“卷装修、卷打卡”的低效竞争。
其三,连锁扩张的标准化难题可能限制品牌规模。停车系餐饮的快速扩张(如围满烧烤3年开300家)依赖于“停车场+小店模式”的可复制性,但不同城市、不同类型停车场的条件差异巨大:有的停车场是地下空间(通风差、噪音大),有的是地面露天(受天气影响大);有的停车场属于商业综合体(管理严格),有的属于社区或公园(政策灵活)。这些差异可能导致门店在装修成本、运营规范(如消防、卫生要求)、客群画像(如社区停车场客群偏家庭,商业综合体偏年轻白领)等方面难以统一。例如,围满烧烤在四川、浙江、陕西等地的门店需要调整菜品(如湖州店加入江浙口味的烤玉米),但若扩张至北方城市,可能需要更大幅度的本地化改造,这对供应链管理、产品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品牌盲目追求扩张速度而忽视单店模型的打磨,可能导致“开得快、关得也快”的结局。
其四,停车场的物理环境可能影响用餐体验。停车场作为功能性空间,本身存在先天缺陷:地下停车场可能存在通风不足、空气浑浊问题(如南京某螺蛳粉店开在地下停车场,虽走红但部分消费者反映“气味混合后更刺鼻”);地面停车场则可能受噪音(车辆进出)、灰尘(地面清扫)、天气(雨天积水)等因素干扰;此外,停车场的立柱、通道等结构可能限制门店的空间布局,导致座位狭窄、动线混乱。这些问题若未得到有效解决(如加装新风系统、优化隔音设计),可能从“加分项”变为“减分项”,影响消费者的复购意愿。
其五,目标客群单一可能限制增长天花板。停车系餐饮的核心客群是“有车一族”,但我国自驾餐饮消费的渗透率有限(尤其在一线城市,地铁覆盖广,部分年轻人更倾向公共交通)。若品牌过度依赖这一客群,可能难以突破增长瓶颈。例如,某停车场咖啡店虽提供1小时免费停车,但主要客群是周边上班族,若上班族选择地铁通勤,其吸引力将大幅下降;而烧烤、火锅等社交餐饮虽依赖家庭、朋友聚餐的自驾需求,但年轻情侣、学生等非自驾客群可能因“停车麻烦”(如需要专门开车前往)而放弃选择。如何吸引非自驾客群(如通过“地铁口接驳”“外卖外送”等服务),是停车系餐饮需要解决的长期课题。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缝隙突围”到“持续生长”的关键路径
停车系餐饮的走红为创业者提供了“从缝隙中找增量”的成功范本,但要实现长期发展,需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深化用户需求洞察,挖掘“停车便利”的附加价值
停车便利是基础,但不应是唯一卖点。创业者可围绕“停车场景”延伸服务,例如:为带娃家庭提供“停车+儿童临时托管”;为商务客群提供“停车+快速充电”(如设置电动车充电桩);或结合停车场的地理位置(如公园、景区)推出“停车+周边游玩攻略”。通过将“停车便利”与“场景化服务”结合,提升用户的综合体验价值。强化场景差异化,避免陷入“网红模板”陷阱
场景设计需跳出“露营风+市井感”的固定模式,结合品牌定位与地域文化打造独特记忆点。例如,重庆的停车场火锅可融入“山城吊脚楼”元素;苏州的停车场餐饮可结合“园林”风格;北方的停车场烧烤可加入“东北大炕”等在地化设计。此外,可通过主题活动(如周末露天电影、节日市集)增强用户粘性,让“停车场”从“打卡地”变为“常去地”。谨慎扩张,建立“单店盈利-区域复制-全国连锁”的科学路径
扩张前需做好三方面调研:一是目标城市的停车场资源(数量、位置、租金、政策);二是本地客群的消费习惯(如口味偏好、停车敏感度);三是竞争环境(是否已有同类品牌,差异化空间多大)。建议采用“区域密集布局”策略(如先深耕一个省份,再向周边辐射),通过集中供应链降低成本,同时积累区域品牌认知。优化停车场环境,解决“功能性空间”的体验痛点
针对停车场的物理缺陷,需在装修与运营中重点改进:地下门店加装新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设备;地面门店设置遮阳棚、挡雨帘应对天气变化;优化动线设计(如将用餐区与停车通道隔离),减少车辆噪音干扰;定期清洁地面,保持环境整洁。此外,可通过灯光设计(如暖光照明)、背景音乐(如民谣、轻音乐)营造温馨氛围,弱化“停车场”的功能性标签。拓展客群边界,降低对“有车一族”的依赖
除了服务自驾客群,可通过以下方式吸引非自驾用户:一是宣传公共交通便利性(如“距地铁口500米”“多路公交直达”);二是推出小份套餐、单人餐,吸引年轻情侣、学生等客群;三是加强外卖外送服务(如与平台合作推出“停车场特色菜品”外卖套餐),扩大消费场景。构建品牌护城河,从“场景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短期靠场景吸引流量,长期需靠产品与服务建立壁垒。创业者可在菜品上加大创新(如围满烧烤的“一米带鱼”“香茅草包烧牛肉”等特色菜),或推出“现烤现卖”“明档厨房”等可视化服务,强化用户对“新鲜”“地道”的认知;同时,建立会员体系(如积分兑换停车券、优先订座),提升用户复购率。
总之,停车系餐饮的兴起是存量市场下“缝隙经济”的生动实践,但其持续发展需要创业者跳出“流量思维”,在用户需求、场景创新、运营效率等方面构建长期竞争力。唯有如此,“停车便利”才能从“一时爆点”变为“品牌基因”,最终在餐饮红海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增长之路。
Startup Commentary”Parking-related catering is sweeping the food and beverage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