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17日

创业时评《山姆为什么突然“塌房”了》

点击阅读原文《山姆为什么突然“塌房”了》

正面评论:山姆的扩张与供应链优化背后的商业理性

山姆此次引发争议的选品调整,若抛开情绪因素,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作为一家以“会员制+严选”为核心模式的仓储超市,山姆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高速扩张,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规模、效率与供应链能力的深度博弈。

首先,快速扩张需要更稳定的供应链支撑。根据新闻信息,2025年山姆中国计划新增11家门店,创下入华29年的新纪录,且上半年已新增6家,扩张速度远超预期。这种规模的扩张,对商品供应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既要保证SKU的丰富度以满足不同区域会员的需求,又要控制成本以维持“极致性价比”的核心标签。此时,引入好丽友、卫龙等大众品牌的渠道定制款,或许正是山姆为解决供应链压力的策略之一。这些品牌本身具备成熟的生产能力和全国性的供应网络,能够快速响应山姆的订单需求,避免因自有品牌或小众品牌产能不足导致的断货问题。正如新闻中提到的,“大众品牌在体量上更能满足高增速下的供应链稳定需求”,这一选择在商业效率层面有其合理性。

其次,山姆的会员模式本质上仍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零售逻辑。截至2025年6月,山姆中国付费会员突破900万,会员费年收入超23.4亿元,这一数据本身已验证其模式的成功。而会员费的“纯利润”属性,使其必须通过选品和服务持续为会员创造价值。此次争议中被部分用户诟病的“渠道定制款”,如好丽友低糖派、卫龙脱骨鸭掌等,虽品牌大众,但本质上仍是山姆与供应商合作开发的“独家款”,与此前蒙牛为山姆定制的生巧牛奶、小胡鸭的柠檬鸡爪并无本质区别。这类产品既能借助成熟品牌的认知度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又能通过定制化(如低糖配方)提供差异化价值,符合山姆“严选+性价比”的选品逻辑。

此外,山姆对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深度依赖,恰恰是其过去成功的关键。新闻中提到,山姆的爆款产品如小青柠汁(与深圳劲宝合作)、瑞士卷(恩喜村生产)均依托中国本土供应链开发,甚至引领了行业产品研发趋势。此次引入大众品牌定制款,本质上是对中国供应链优势的进一步利用——这些品牌本身已深度融入中国消费市场,其生产能力、品控标准和创新效率并不逊色于进口品牌。从这个角度看,山姆的选品调整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基于本土供应链能力的理性选择。

反面评论:战略误判与情感价值流失,山姆的“人设崩塌”危机

尽管山姆的调整有商业理性支撑,但其引发的“塌房”争议,本质上暴露了其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层误判——过度追求规模与效率,忽视了会员对“情感价值”的核心诉求,导致品牌高端人设与用户体验的断裂。

首先,选品调整直接冲击了山姆的“中产特权俱乐部”人设。在中国市场,山姆的会员费(260-680元)不仅是消费资格,更被部分用户视为“消费品味”和“身份象征”的标签。这种“特殊感”的建立,依赖于其选品的独特性(如进口商品、独家自有品牌)和品质的稀缺性(如高规格生鲜)。然而,此次上架的好丽友派、卫龙鸭掌等产品,因品牌过于大众(“楼下便利店就能买到”)、包装设计缺乏“山姆专属感”(logo巨大、熟悉感强),直接打破了用户对“山姆=高端严选”的心理预期。正如用户吐槽:“花会员费不是为了买好丽友”,这种心理落差本质上是品牌情感价值的流失——当山姆的选品与普通超市趋同,其会员的“特权感”便失去了根基。

其次,品控问题的长期积累与扩张后的加剧,进一步削弱了用户信任。新闻中提到,山姆的品控问题并非首次出现:2022年南京山姆草莓发霉被罚、2024年黑猫投诉量同比上涨65%、2025年荔枝坏果、坚果蠕虫等事件,均指向其生鲜和食品品控的薄弱环节。而随着山姆加速扩张(2025年新增11家门店)和线上业务占比提升(半数销售额来自线上,依赖前置仓),供应链的复杂度和履约风险进一步增加。例如,前置仓模式虽提升了配送效率,但也增加了储存、运输环节的不可控因素(如温度波动导致生鲜变质),而用户对“极速达”的高期待与实际品控的落差,更容易引发不满。这种“规模扩张-品控压力-用户投诉”的恶性循环,若不及时遏制,将动摇山姆“高品质”的核心标签。

最后,管理层变动与战略调整的“信息差”,加剧了用户的不信任。新闻中提到,山姆中国高层在2025年经历变动(文安德退休,Jane Ewing接任),同时大区拆分、决策权下放。尽管官方称调整是为“夯实本土化供应链、提升效率”,但用户却将选品变化与“新管理层追求利润、漠视用户”直接关联。这种“信息不对称”背后,是山姆对用户沟通的缺失——未及时向会员解释选品调整的逻辑(如供应链稳定性需求)、未主动回应品控问题的改进措施,导致用户将个体不满泛化为对品牌战略的质疑。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规模扩张与用户价值间寻找平衡

山姆此次“塌房”事件,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核心在于如何在规模扩张中维护用户的核心需求与品牌的情感价值。

第一,明确用户的“核心价值锚点”,避免战略调整偏离用户预期。山姆的核心用户是中产家庭,其付费会员的本质是为“高品质、独特性、特权感”买单。创业者在扩张或调整策略时,需首先明确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价格、品质还是情感认同?),并确保每一步调整(如选品、供应链)不偏离这一锚点。例如,若用户核心需求是“独特性”,则需谨慎引入大众品牌,或通过定制化设计(如专属包装、独家配方)强化“山姆专属”的标签,避免与普通超市趋同。

第二,平衡规模扩张与品控能力,建立“可扩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山姆的品控问题在扩张期加剧,本质是供应链管理能力未能匹配规模增速。创业者在扩张时,需同步升级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工具(如物联网监控仓储温度、区块链追溯生鲜来源)提升品控的可追溯性;另一方面,建立“前置仓-大仓”的分级品控标准,针对不同履约模式(如极速达、到店自提)制定差异化的质量保障措施。此外,可借鉴胖东来的“超额赔偿”模式,通过超出用户预期的售后处理(如问题商品退款+额外补偿)修复信任。

第三,重视品牌的“情感价值管理”,建立用户与品牌的深度连接。山姆的“人设崩塌”,本质是用户对品牌情感认同的流失。创业者需将品牌从“功能性标签”升级为“情感共同体”:通过用户调研(如会员问卷、社群互动)主动倾听需求,及时解释战略调整的逻辑(如选品变化是为了更稳定的供应);通过会员专属活动(如新品试吃会、供应链溯源之旅)强化“特权感”;通过透明化沟通(如定期发布品控报告、管理层公开信)建立信任。例如,山姆若能提前向会员说明“引入大众品牌定制款是为了保证扩张期商品供应稳定,同时保留核心自有品牌的独特性”,或许能减少用户的误解。

第四,警惕“信息差”引发的信任危机,建立高效的用户沟通机制。山姆此次争议中,用户将选品变化与“管理层逐利”关联,反映了品牌与用户间的信息断层。创业者需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如会员APP公告、社群管理员定期答疑),主动同步战略调整的背景、目标及对用户的具体影响;对于负面事件(如品控问题),需快速响应(如24小时内公开处理结果),避免情绪发酵。

总结来看,山姆的“塌房”是一场由规模扩张、战略调整与用户情感需求失衡引发的信任危机。对创业者而言,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商业理性需与用户感性需求结合,规模扩张需以品质与信任为基础,品牌的“人设”本质是用户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同——任何偏离这一认同的调整,都可能引发“塌房”风险。

Startup Commentary”Why did Sam’s Reputation Suddenly Collapse?”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