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19日

创业时评《一年爆卖32亿,中国最“土”饮料,被“华尔街收购之王”盯上》

点击阅读原文《一年爆卖32亿,中国最“土”饮料,被“华尔街收购之王”盯上》

正面评论:大窑的“草根逆袭”为国产饮料突围提供经典范式

从呼和浩特街头的三轮车吆喝,到年营收32亿的“夜市汽水之王”,大窑的崛起堪称中国饮料市场的“草根逆袭”教科书。其成功不仅在于精准抓住了下沉市场的消费痛点,更在于通过“差异化定位+强渠道推力+情感化营销”的组合拳,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巨头夹缝中撕开了一条生路,为区域品牌全国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典范式。

首先,精准的场景化定位是大窑突围的核心武器。当大部分国产汽水还在与国际巨头争夺商超货架时,大窑选择了“错位竞争”——主攻烧烤摊、大排档、火锅店等餐饮场景。这一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避开了巨头们的渠道优势(商超是可口可乐、百事的核心战场),同时精准匹配了餐饮场景的消费需求:食客在吃重口味食物时需要“解腻快、够爽利”的饮品,而大窑520ml的大瓶装既能满足“量大管饱”的实用需求,又能通过“开瓶如开啤酒”的仪式感,与餐饮场景的社交属性形成强绑定。数据显示,大窑85%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这一垂直场景的深耕,使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远超区域同行(如陕西冰峰、北冰洋)。

其次,“大包装+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切中下沉市场消费心理。大窑将瓶型设计为类似啤酒的绿玻璃瓶(容量520ml),定价5-8元,而同期北冰洋248ml装售价5元以上,汉口二厂275ml装甚至卖到9.8元。这种“量大价平”的反差,直接击中了下沉市场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神经。更关键的是,大窑通过“大汽水,喝大窑”的超级符号(华与华设计)强化了“大=实惠”的心智认知,瓶身加粗字体、比常规汽水高3厘米的设计,即使躺在冰柜里也能被一眼识别。这种对“大”的极致放大,本质上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需思考的选择理由”——类似百事可乐用大瓶装对抗可口可乐、东鹏特饮用500ml装抢占司机群体,大窑的“大瓶策略”成功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了“大汽水”品类的第一位置。

再者,强渠道利润分配构建了高效的终端推力。大窑的渠道策略堪称“利益驱动型”:520ml瓶装给经销商的提货价不到2.5元,终端建议零售价5元,而餐饮店实际售价可达6-15元,远超行业平均毛利水平。这种“高利润留痕”模式极大激发了经销商和终端的推广积极性——烧烤摊老板更愿意主动推荐大窑,因为单瓶利润比推可乐、百事高;经销商也更愿意优先铺货,因为周转率和利润率更可观。相比之下,国际巨头的渠道策略更依赖品牌力驱动,终端利润空间有限,大窑通过“让利于渠道”构建了强大的地面推广网络,这是其能快速从内蒙古扩张至全国的关键支撑。

最后,情感化营销绑定核心消费群体。大窑选择吴京作为代言人,精准触达了中年男性消费者——烧烤摊的主力客群。吴京的“硬汉形象”与大窑的“大瓶、粗犷、接地气”品牌调性高度契合,将产品从单纯的“解渴饮品”升维为“中年男性餐桌社交的情感符号”,甚至衍生出“大车、大房子、大窑”的“挚爱三宝”调侃。这种情感连接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让大窑在竞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记忆点。

反面评论:高速扩张背后,大窑的“成长烦恼”不容忽视

尽管大窑在下沉市场势如破竹,但其发展模式中隐藏的“隐忧”同样值得警惕:健康化趋势下的产品争议、新品拓展乏力、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存疑,以及资本介入可能带来的战略偏移,都可能成为其进一步突破的阻碍。

其一,健康化消费趋势与产品配料的矛盾,限制了一二线市场扩张。当前,消费者对饮料的健康诉求已从“低糖”升级为“无添加”,但大窑的核心产品(如大窑嘉宾)配料表中仍含人工色素(柠檬黄、日落黄)和安赛蜜(甜味剂)。这种“高添加剂”的配方,与一二线城市年轻消费者的健康理念背道而驰。社交媒体上,已有消费者明确表示“添加剂太多,更愿意选气泡水”;部分餐饮店主也反馈,向年轻客群推荐大窑时,接受度明显低于元气森林等“0糖0卡”产品。这导致大窑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远低于下沉市场,品牌天花板难以突破。

其二,新品拓展乏力,单一爆品依赖风险加剧。大窑虽已布局碳酸饮料、果蔬汁、植物蛋白饮料等五大品类,并推出橙诺、荔爱、冰畅等子品牌,但新品市场反响平淡,未能复制主产品的成功。例如,其推出的果汁气泡茶、能量饮料等新品,既未形成清晰的差异化卖点(如元气森林的“0糖”标签),也未延续主产品“大包装+高性价比”的核心优势,导致消费者缺乏尝试动力。数据显示,大窑的营收仍高度依赖玻璃瓶汽水(占比超70%),这种“单腿走路”的模式在竞争加剧的饮料市场中风险极高——一旦主产品受政策、消费趋势或竞品冲击,品牌整体业绩将面临大幅波动。

其三,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大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低价+大包装”的性价比优势,但随着更多区域品牌(如宏宝莱、八王寺)模仿其模式,甚至以更低价格(如4元/500ml)切入市场,大窑可能被迫陷入“价格战”。若选择坚守价格底线,可能流失部分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若牺牲利润保份额,则会压缩渠道利润空间,削弱经销商的推广积极性。此外,原材料成本(如玻璃、糖)的上涨也会进一步挤压利润,大窑当前的“低价模型”能否在成本波动中保持盈利,仍是未知数。

其四,资本介入可能改变品牌原有基因。若KKR成功收购大窑85%股权,创始团队仅保留少量股份,可能导致品牌战略方向的偏移。KKR作为财务投资者,更关注短期回报和规模化扩张,可能推动大窑加速全国化(如加大广告投放、铺设商超渠道),但这与大窑原有的“餐饮场景深耕”策略未必兼容。例如,商超渠道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更高,且国际巨头在此占据绝对优势,大窑若盲目进入可能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此外,资本主导下的快速扩张可能导致品控压力增加(如代工厂管理),若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损害品牌口碑。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大窑经验看区域品牌突围的“攻守之道”

大窑的崛起与挑战,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结合其成功经验与潜在风险,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定位先行: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场景”,而非与巨头正面硬刚
大窑的核心成功在于“错位竞争”——避开商超,聚焦餐饮场景。创业者需明确:在巨头垄断的市场中,与其争夺“通用需求”(如解渴),不如挖掘“场景化需求”(如烧烤解腻、运动后补充能量)。关键是要回答:“我的产品能解决哪个具体场景下的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东鹏特饮瞄准“司机、蓝领”的“抗疲劳”需求,大窑瞄准“餐饮社交”的“量大实惠”需求,都是通过场景细分实现突围。

2. 产品设计:用“超级符号”强化核心卖点,降低选择成本
大窑通过“大瓶+吴京代言”的超级符号,让消费者“一眼识别、无需思考”。创业者需将核心卖点(如“大”“健康”“便捷”)转化为可感知的符号:瓶身设计(如大窑的高3厘米瓶型)、广告语(如“大汽水,喝大窑”)、代言人(如吴京的硬汉形象)都是关键载体。符号越简单、越重复,消费者记忆成本越低,品牌心智占领越高效。

3. 渠道策略:用“利益绑定”构建终端推力,而非依赖品牌力
大窑的渠道成功在于“让利于渠道”,通过高毛利激发经销商和终端的推广积极性。对新品牌而言,初期品牌力弱,需通过“渠道利润”弥补品牌力不足。建议创业者设计渠道分润时,确保终端毛利高于竞品10%-20%,并通过“返点、促销支持”等方式增强渠道粘性。同时,需聚焦“核心渠道”(如大窑的餐饮场景),而非广撒网,避免资源分散。

4. 产品迭代:平衡“经典款”与“创新款”,警惕单一爆品依赖
大窑的新品拓展乏力,源于未延续“核心卖点+场景适配”的逻辑。创业者需注意:经典款是“基本盘”,需持续优化(如大窑可升级配料表,推出“低糖版”经典款);创新款需基于目标客群的新需求(如年轻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并与经典款形成“互补”而非“竞争”。例如,元气森林在“0糖气泡水”基础上推出“0糖茶”“外星人电解质水”,均围绕“健康”核心需求延伸,成功复制了爆品逻辑。

5. 资本合作:明确“资本需求”与“品牌底线”,避免战略失焦
大窑引入KKR的争议,本质是“资本驱动扩张”与“品牌原有基因”的冲突。创业者需明确:引入资本前,需评估资本方的“资源匹配度”(如KKR在消费品领域的运营经验)和“战略一致性”(是否认同品牌长期定位)。若资本要求短期规模化,而品牌核心优势在“区域深耕”,需谨慎权衡。建议保留一定股权话语权(如创始团队控股),确保战略方向不偏离;同时,将资本用于“补短板”(如供应链升级、研发投入),而非盲目扩张。

结语
大窑的故事,既是区域品牌突围的“励志样本”,也是中国饮料市场“本土化创新”的缩影。它证明:在巨头垄断的市场中,通过精准定位、强渠道推力和情感化营销,本土品牌完全有机会撕开缺口;但同时也警示:单一模式的成功不可持续,健康化趋势、消费升级和资本介入的挑战,要求品牌必须在产品力、品牌力和供应链能力上形成“组合拳”。对创业者而言,大窑的经验与教训,正是“如何在红海市场中找到蓝海”的最佳教材。

Startup Commentary”Selling 3.2 Billion in One Year: China’s Most “Down-to-Earth” Beverage Caught the Eye of the “King of Wall Street Acquisitions””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