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钟薛高的崛起是新消费品牌的创新范本
钟薛高的七年兴衰史,虽以困境收尾,但其早期的成功仍为新消费品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创新样本。其崛起过程中展现的市场洞察力、营销创新力与品牌定位能力,至今仍是行业研究的典型案例。
首先,钟薛高精准定位填补了市场空白。2018年创立时,中国雪糕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伊利、蒙牛等传统品牌占据3-5元的大众市场,哈根达斯等外资品牌垄断3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中间10-30元的价格带长期被忽视。钟薛高以“中国雪糕”的国货定位切入这一空白,用瓦片造型、“不加一滴水”“特级水果”等差异化卖点,成功塑造了“高端国货”形象。这种“错位竞争”策略,既避开了与传统巨头的直接价格战,又借助国货热潮激发了消费者的尝鲜心理。其经典产品“厄瓜多尔粉钻”以66元单价15小时售罄2万支的案例,更成为新消费时代“社交货币”的典范——产品不仅是食品,更是消费者晒图、讨论的文化符号。
其次,钟薛高的营销组合拳推动了品牌快速破圈。作为广告人出身的创始人林盛,深谙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在小红书铺设大量种草笔记,用素人分享营造“真实体验”;在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直播间创造销售纪录,借流量杠杆实现爆发式增长;跨界泸州老窖推出“白酒雪糕”,通过稀缺性和话题性吸引年轻人打卡。这种“内容+流量+跨界”的营销模式,曾被视为新消费品牌的“标准模板”,甚至被业内总结为“钟薛高式营销”。其2018-2021年完成4轮融资、估值逼近40亿元的资本认可,正是市场对其营销创新能力的直接肯定。
最后,钟薛高对国货高端化的探索具有行业启蒙意义。在其之前,国产雪糕长期被贴上“低价”“低端”标签,消费者对高价国货的接受度有限。钟薛高通过产品设计、原料宣传与文化赋能(如“中国雪糕”的谐音梗),成功让部分消费者接受了“10元以上”的国产雪糕价格带,甚至带动了中街1946等品牌的高端化尝试。这种对“国货溢价”的突破,为后续新消费品牌(如茶颜悦色、元气森林)提供了“文化自信+产品创新”的参考路径。
反面评论:多重失误加速品牌崩塌,折射新消费赛道的脆弱性
尽管钟薛高曾是新消费的标杆,但从“资本宠儿”到“破产审查”的坠落,暴露了其在舆情管理、战略决策与趋势适应上的多重短板,也折射出新消费赛道“高增长、高风险”的脆弱性。
其一,舆情管理失当动摇了品牌信任根基。2022年的“烧不化”事件是钟薛高的关键转折点。当消费者质疑雪糕添加剂安全性时,品牌仅发布了一条强调“合规性”的简单声明,未针对“不化”现象进行科普(如解释增稠剂的合理使用),也未主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沟通。这种“被动防御”的回应方式,被舆论解读为“心虚”,直接导致品牌信任崩塌。创始人林盛事后坦言“没能有力反击”是最大遗憾,而这一失误的代价是年复合增长率从超100%骤降至50%。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与破坏力远超传统媒体,品牌若缺乏“快速响应+情感共鸣”的舆情策略,很容易陷入“越解释越负面”的恶性循环。
其二,高价策略与渠道矛盾引发“雪糕刺客”标签,透支了品牌口碑。钟薛高的高价定位本身并无问题,但其线下渠道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与普通雪糕混放于便利店冰柜,未明确标注价格,导致消费者“随手拿一支结账时被高价刺痛”。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消费体验,让“雪糕刺客”的标签彻底固化,将品牌从“高端国货”推向了“收割智商税”的对立面。本质上,钟薛高混淆了“高端定位”与“渠道适配”的关系:高端产品需要匹配高端场景(如独立冰柜、精品超市),而非与大众产品“同台竞技”。渠道管理的失控,让其高价策略失去了合理性支撑,最终反噬品牌形象。
其三,扩张失控与资金链风险暴露了战略短视。钟薛高在融资后(累计超13亿元)加速扩张,不仅大幅增加员工规模,还快速铺设线下渠道,试图通过“高毛利+规模化”摊薄成本。但这种扩张建立在“高增长”的假设之上,当2022年增长放缓(年复合增长率腰斩)、舆情危机导致销量下滑时,资金链的脆弱性立刻显现。头头是道基金合伙人姚臻的分析一针见血:“赚钱太难了”——雪糕行业本身毛利高但成本刚性(冷链运输、原料采购),叠加线下渠道的高入场费与库存压力,扩张速度一旦超过资金承载能力,必然引发连锁危机。钟薛高的教训说明,新消费品牌若沉迷于“融资-扩张-再融资”的资本游戏,忽视“自我造血”能力的培养,最终将沦为资金链的囚徒。
其四,未能适应消费趋势转向理性,错失转型窗口期。中国消费市场正从“第三消费时代”(品牌崇拜、个性化)向“第四消费时代”(理性实用、性价比优先)转型,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故事”和“包装溢价”买单,而是更关注“价格与价值的对等性”。钟薛高的核心问题,并非“价格高”本身,而是其产品价值(原料、工艺)未能支撑高价——当消费者发现“10元雪糕”与“3元雪糕”在口感、原料上的差异不足以覆盖7元价差时,高价策略便失去了合理性。尽管钟薛高后期推出子品牌“李大橘”“Sa’Saa”尝试平价市场,也通过直播卖红薯、3C产品拓展品类,但这些举措均是“被动应对”,而非“主动转型”。此时传统品牌(如伊利、蒙牛)已凭借供应链优势占据平价市场,新兴品牌(如野人先生Gelato)则以“健康属性”抢占中高端需求,钟薛高的转型窗口期早已关闭。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钟薛高兴衰中提炼的生存法则
钟薛高的案例是新消费品牌的“警示录”,其经验教训对创业者具有多重启示:
建立敏捷的舆情应对机制: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舆情可能在24小时内摧毁品牌十年积累的信任。创业者需提前制定“分级响应”策略:对一般性质疑,快速科普(如解释产品成分);对恶意攻击,保留法律手段反击;对消费者情绪,主动共情(如道歉+补偿)。钟薛高“烧不化”事件的教训表明,“被动沉默”或“机械合规声明”只会激化矛盾,而“透明沟通+情感连接”才是化解危机的关键。
平衡品牌溢价与渠道透明性:高端定位需匹配“场景适配”的渠道策略。若产品定价高于大众市场,应通过独立陈列、明确标价(如价签、电子屏)减少信息差,避免消费者产生“被欺骗”的负面体验。同时,需定期评估“价格-价值”匹配度,若消费者感知价值低于价格,需通过升级原料、优化工艺或推出小规格产品(如迷你装)调整策略。
强化资金风控与稳健扩张:融资不是终点,而是“更严格的开始”。创业者需建立“资金安全垫”意识,扩张速度需与现金流、库存周转能力匹配。建议采用“小步快跑”模式:先验证单店/单区域模型的盈利性,再复制扩张;保留至少6-12个月的“应急资金”,避免因增长放缓或外部风险(如舆情、消费环境变化)导致资金链断裂。
动态适配消费趋势变化:消费市场的“理性转向”不可逆,创业者需从“营销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一方面,需持续优化产品力(如提升原料品质、减少添加剂),让“高价”有“高价值”支撑;另一方面,可通过“主品牌高端+子品牌平价”的多线策略覆盖不同客群,或拓展健康、功能化等新需求(如低糖低脂、益生菌添加),避免因单一价格带依赖陷入被动。
钟薛高的故事,既是一个网红品牌的生命周期样本,也是中国消费市场转型的缩影。它告诉我们:在新消费的浪潮中,营销可以快速“起势”,但产品力、舆情管理与趋势洞察才是“守势”的根本。对创业者而言,或许最该记住的不是钟薛高的“高光时刻”,而是其坠落时的“多重失误”——唯有敬畏市场、敬畏消费者、敬畏风险,才能在变化的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Startup Commentary”Burned Through 1.3 Billion, Once-Popular Internet Brand Applied for Bankrupt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