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20日

创业时评《曾经的户外顶流运动,谁还在玩?》

点击阅读原文《曾经的户外顶流运动,谁还在玩?》

正面评论:飞盘热潮的社交价值与个人成长催化剂

飞盘运动在中国的爆发式流行,本质上是一场精准击中当代年轻人需求的“运动社交革命”。从新闻中可见,2021年前后的飞盘热潮并非偶然——它以低门槛、强社交、轻竞技的特性,迅速填补了城市青年在工作压力与情感联结之间的空白。

首先,飞盘的“低门槛”打破了传统运动的技术壁垒。不同于足球、篮球等需要长期训练的项目,飞盘规则简单(如极限飞盘每队7人,得分区攻防)、对体能要求相对均衡(男女混玩无明显劣势),新手“玩一次即入门”的特性,让它成为都市人“下班后快速释放压力”的最优选择。新闻中提到的滔滔、小茗等参与者,最初都是被“凑凑热闹”的心态吸引,但很快因“奔跑与思考结合”的乐趣而深度投入,这种“从社交到热爱”的转化路径,恰恰体现了飞盘作为“入门级运动”的独特价值。

其次,飞盘的社交属性重构了城市青年的线下联结方式。在“打飞盘是第一场聚会”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这项运动如何成为陌生人建立信任的桥梁:赛事结束后的聚餐、从工作到生活的话题延展、团队协作中的共情,都让飞盘场成为都市“社恐”与“社牛”的融合场。尤其在疫情后线上社交泛滥的背景下,飞盘提供了真实的身体互动与情感交流场景,这种“运动+社交”的复合体验,是其短期内吸引300多家俱乐部(2022年数据)的核心动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飞盘对个人成长的催化作用。新闻中小茗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一个“佛系”的互联网从业者,因飞盘激发出好胜心,从“重在参与”到研究战术、绘制战略图,甚至成为俱乐部的核心角色。这种“运动反哺生活”的案例,揭示了飞盘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娱乐,更是自我突破的训练场。当小茗在赛场上“思考跑位、帮助队友得分”时,她实际上在锻炼决策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又会迁移到工作与生活中,形成正向循环。

此外,飞盘的“玩法延展性”为运动生命力提供了可能。新闻中提到的“飞盘九宫格”“露营地抛盘”等新形式,说明忠实玩家正在主动探索运动的多元场景。当热潮退去,这些“松弛玩法”反而让飞盘回归“日常运动”的本质——无需专业场地,无需高强度对抗,随时可约、随时可玩,这种“去光环化”的状态,恰恰是运动长期存活的基础。

反面评论:热潮退去背后的运动生态脆弱性

飞盘从“顶流”到“没落”的转折,暴露了小众运动在快速扩张中的多重隐患。其衰落并非单纯因“新鲜感消退”,而是运动本身的生态脆弱性、商业化异化与规则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标签化”与“工具化”透支了飞盘的运动本质。新闻中提到的“卡颜局”“卡资产局”“强调帅哥美女”等现象,将飞盘异化为“社交跳板”甚至“圈层筛选工具”。当部分参与者的核心诉求从“享受运动”转向“社交目的”,飞盘的运动属性被严重稀释——一旦社交目标达成(如结识新朋友、拍照发圈),这部分人便会迅速退出,导致参与人数“大起大落”。这种“工具化”不仅损害了运动本身的纯粹性,更让真正热爱飞盘的玩家产生排斥,加速了群体分裂。

其次,规则与赛事体系的缺失限制了专业化发展。小茗在采访中提到的“身体对抗判定模糊”“赛事体系不相通”是关键痛点。相比足球、篮球等成熟运动,飞盘缺乏统一的规则标准(如犯规尺度、得分判定)和分级赛事体系(从社区赛到全国联赛的阶梯),导致玩家难以获得“进阶成就感”。当新手成长为“老手”后,找不到更专业的比赛平台,便容易转向规则更清晰、竞技性更强的运动(如腰旗橄榄球、桨板)。这种“成长断层”是飞盘难以沉淀核心用户的重要原因。

再者,场地争议与商业化无序加剧了公众负面印象。飞盘热潮中“抢占足球场”的争议,本质是运动扩张与公共资源分配的矛盾。由于飞盘俱乐部多依赖公共场地(如新闻中提到的北京CBD足球场),且缺乏与传统运动(如足球)的协调机制,导致“运动冲突”频发,进一步激化了公众对飞盘的负面评价(如“狗才叼”的偏激言论)。此外,部分俱乐部为快速盈利设置高门槛(如会员费、装备溢价),反而抬高了参与成本,与飞盘“低门槛”的初衷背道而驰。

最后,小众运动的“生命周期困境”难以规避。飞盘的兴衰本质上是“网红运动”的典型轨迹:因“社交属性+媒体造势”爆发,却因“缺乏核心竞争力+用户需求迁移”衰落。新闻中提到“2023年后抢足球场的年轻人减少”,正是这种“热潮退去”的具象化表现。对于小众运动而言,若无法从“网红”转型为“日常”,其生命力终将被更“新鲜”的运动取代。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飞盘兴衰看小众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飞盘的“兴”与“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小众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需平衡“社交属性”与“运动本质”,构建“规则-赛事-用户”的生态闭环。结合新闻中的痛点,具体建议如下:

  1. 深耕“运动本质”,避免过度标签化:创业者需明确运动的核心价值是“身体参与”而非“社交工具”。可通过设计“技能进阶体系”(如飞盘的传接、跑位等级认证)、组织“纯竞技赛事”(减少对“颜值”“圈层”的宣传),引导用户关注运动本身的乐趣。例如,可参考羽毛球“业余段位”制度,为飞盘玩家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增强长期参与动力。

  2. 推动规则标准化与赛事体系化:联合体育机构、资深玩家制定统一规则(如身体对抗尺度、得分判定标准),并搭建分级赛事平台(社区赛→城市赛→全国联赛)。例如,可借鉴“中国飞盘联赛(CFPL)”的模式,通过官方认证提升赛事权威性,吸引更多“进阶玩家”留存。同时,建立裁判培训体系,解决“判罚争议”问题,提升运动专业性。

  3. 探索多元化场景,降低场地依赖:针对“场地冲突”问题,可开发“无固定场地”的玩法(如新闻中提到的飞盘九宫格、露营飞盘),或与商场、公园合作打造“飞盘专属区域”(如设置临时得分区、防护网)。此外,结合“轻运动”趋势,推出“家庭飞盘”“宠物飞盘”等亲子、宠物友好型玩法,扩大用户群体。

  4. 聚焦核心用户运营,构建社区文化:热潮退去后,核心用户(如新闻中的滔滔、小茗)是运动存续的关键。创业者需通过“俱乐部社群运营”(如战术讨论、装备共享)、“线下活动IP”(如年度飞盘节、老玩家联赛)增强用户粘性。同时,挖掘用户故事(如小茗从“佛系”到“好胜”的转变),通过内容传播传递运动的“成长价值”,吸引更多“同频”用户加入。

  5. 警惕商业化陷阱,回归用户需求:避免通过“高门槛收费”“装备溢价”透支用户信任,可采用“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付费”模式(如专业教练课程、定制装备)。同时,与运动品牌合作开发“高性价比”装备(如轻便飞盘、速干运动服),降低参与成本,真正实现“低门槛”初衷。

飞盘的故事告诉我们:小众运动的“火”或许靠流量,但“活”必须靠内核。当热潮退去,留下的不仅是一群忠实玩家,更是对运动本质的重新审视——它可以是日常的、多元的、纯粹的,而这,或许才是所有小众运动最该坚守的“遗产”。

Startup Commentary”Who Still Plays the Once Top Outdoor Sports?”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