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21日

创业时评《养老院护工薪酬大涨,但依然招不到中年人》

点击阅读原文《养老院护工薪酬大涨,但依然招不到中年人》

正面评论:养老行业回暖与人才结构升级释放积极信号

2025年上半年,养老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复苏与升级态势,这一变化在护理员市场的动态中尤为明显。从新闻中可见,社区养老照护服务、机构养老照护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4%、22.6%,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较2019年翻倍,达到40.6万个——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老龄化社会下养老需求的刚性增长,更反映出行业在经历疫情波折后的强劲回暖。

行业回暖直接推动了护理员岗位的“量价齐升”。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护工职位数同比增长54%,平均招聘月薪同比增长8%,有经验的护理员需求尤为旺盛。这种需求与薪资的双重增长,本质上是市场对养老服务价值的重新定价:随着老年人照护需求从“基础生存”向“品质生活”延伸,具备实操能力、能处理复杂需求的护理员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对从业者而言,薪资上涨不仅是经济回报的提升,更意味着职业价值被社会认可;对行业而言,这是吸引人才、优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杠杆。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护理员的“涌入”为行业注入了专业化与创新活力。新闻中提到,养老护理专业应届生投简历积极性显著提高,职业院校扩招、专业录取人数翻倍,机构招聘的年轻护理员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且学历要求从“大专为主”向“本科及以上占比24.7%”提升。这一变化与养老机构的连锁化、规范化运营需求高度契合——高学历人才在逻辑思维、学习能力、信息化工具应用等方面的优势,能更好适应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如健康管理、心理疏导、智能设备使用)和机构精细化管理(如数据化服务记录、标准化流程执行)的要求。

此外,年轻护理员的职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部分机构已将本科毕业生列为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对象,从护理员到护理主管、副院长的晋升通道,配合“按劳分配”的薪酬机制,为年轻人提供了长期成长的空间。这种“学历+经验”的双轨培养模式,既解决了行业对专业理论的需求,又通过实践积累提升服务质量,为养老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专业服务型”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反面评论:中年护理员断档与人才结构失衡暗藏隐忧

尽管行业呈现积极态势,但中年护理员(30-50岁)的“断档危机”仍是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新闻中提到,北京、上海等地区中低端养老机构中,50-60岁护理员占比高,30-50岁护理员“一人难求”,流动性极高。这种断层不仅影响当前服务质量,更可能阻碍行业经验传承与稳定发展。

从供给端看,中年护理员的流失本质上是职业吸引力不足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与家政等相邻行业相比,护理员工作强度更大(需24小时轮班、处理失能老人照护等复杂任务)、沟通成本更高(需应对老人情绪波动、家属需求),但薪酬却未形成显著优势(北京地区资深中年护理员综合收入约7000-8000元/月,与家政工相近);另一方面,中年群体(尤其是女性)普遍面临家庭责任(如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与职业发展的冲突,养老护理的社会认可度偏低(仍被部分人视为“伺候人”的工作),进一步削弱了岗位吸引力。

从需求端看,养老机构数量的快速扩张与监管标准的趋严,加剧了中年护理员的紧缺。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全国养老机构数量翻倍,而同期具备3-5年以上经验的护理员供给并未同步增长。同时,监管对护理人员配置比例(如失能老人与护理员的配比)的严格要求,迫使机构“抢人”,进一步推高了中年护理员的流动成本。这种“需求井喷+供给短缺”的矛盾,可能导致机构为满足合规要求而降低招聘标准,或因人力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最终影响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年轻护理员的“易招聘”与“难留存”矛盾也需警惕。尽管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让机构更容易招到高学历年轻人,但起薪偏低(北京地区本科/大专应届生起薪4000-6000元/月,远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18717元)、前期经验不足导致的“按劳分配”下收入增长缓慢,可能削弱年轻人的职业认同感。此外,年轻护理员虽具备理论知识,但面对失能老人照护、突发健康事件处理等复杂场景时,仍需依赖中年护理员的经验指导——若中年护理员断档,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延长年轻人才的成长周期,甚至引发服务事故风险。

给创业者的建议:平衡代际结构,构建可持续人才生态

针对当前养老行业护理员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创业者可从以下方向优化人才策略:

  1. 构建“老带新”的代际协作机制:中年护理员的经验是不可替代的“隐性知识”,年轻护理员的理论与创新能力是未来竞争力。机构可通过“导师制”(如一名资深中年护理员带2-3名年轻护理员)实现经验传承,同时鼓励年轻人将信息化工具(如健康监测系统、智能护理设备)应用到实践中,形成“经验+技术”的服务组合。

  2. 提升护理员岗位的综合吸引力:除了涨薪,需从工作条件、职业尊严、社会认可多维度优化。例如,设置弹性排班制度(如允许中年护理员错峰上班以兼顾家庭)、提供护理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提升专业归属感)、通过媒体宣传护理员的典型案例(如“照护之星”评选),扭转“伺候人”的偏见。

  3. 差异化培养年轻人才:针对高学历年轻护理员,可设计“专业线+管理线”双轨发展路径:专业线聚焦照护技术深度(如失能老人专项护理、认知症干预),匹配更高技能津贴;管理线侧重团队管理、流程优化,为晋升护理主管、院长等岗位储备人才。同时,通过“轮岗制”(如参与评估、培训、家属沟通等岗位)拓宽年轻人的能力边界,缩短成长周期。

  4. 善用政策与资源降低成本:积极申请政府对护理员的岗位津贴(初级500元/月、高级1000元/月),并将其作为薪酬结构的一部分,提升竞争力;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如定向班),提前锁定生源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人才与机构需求匹配;引入智能护理设备(如移位机、自动翻身床)降低工作强度,间接提升岗位吸引力。

  5. 关注行业长期供需平衡:在扩张机构数量时,同步规划护理员储备。例如,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双渠道,设定“每新增100张床位,提前6个月储备10名护理员”的人才计划;建立护理员流失预警机制(如监测30-50岁员工的离职率、满意度),及时调整薪酬与管理策略,避免“断档”加剧。

养老行业的核心是“人”的服务,护理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机构的口碑与生命力。创业者需跳出“短期抢人”的思维,从人才生态构建的视角出发,平衡代际结构、提升职业价值、强化培养体系,才能在老龄化浪潮中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Startup Commentary”Nursing home caregivers’ salaries skyrocket, yet middle – aged workers are still hard to recruit.”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