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囤币潮:从“买币”到“做局”,有哪些坑要避开?
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不满足于单纯买比特币(BTC)或以太坊(ETH)了。它们学起了MicroStrategy的“财资魔法”——用传统金融工具(比如PIPE、SPAC、可转债)搞钱、囤币、讲故事,再披上“链上国库”的新外衣,把BTC、ETH、SOL这些加密货币变成资产负债表上的“核心资产”。这可不是简单的资产配置,更像是一场“金融工程实验”,资本、故事和监管空子一起推波助澜。
但华尔街“老炮儿”们不淡定了。做空大佬Jim Chanos警告:现在的“比特币财库热”和2021年SPAC泡沫一模一样——公司靠发可转债、优先股买币,却没实际业务撑着。“每天都有几亿的公告,和当年的疯狂一模一样,”他说。
这场“资本盛宴”背后藏着哪些工具和风险?散户该如何避雷?
工具一:PIPE——机构折价入场,散户高位接盘
PIPE(公开市场私募投资)是上市公司给特定机构“打折卖股票/可转债”的快速融资方式。比起普通IPO,它审核快、来钱快,成了加密囤币潮里的“叙事工具”:公司通过PIPE融资后大量买币,摇身一变“加密储备企业”,制造“机构看好”的假象拉涨股价。
案例:SharpLink Gaming通过PIPE融了4.25亿美元买ETH,股价短期暴涨10倍;但提交S-3文件(允许机构解禁卖股)后,5天内暴跌54.4%。BitMine宣布20亿美元PIPE买币后,单日暴跌39%。
风险:机构低价入场、优先退出,散户高位接盘,信息差和权利差让普通投资者成“韭菜”。
工具二:SPAC——用新闻稿写估值,而非财报
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本是“借壳上市工具”,现在成了“加密包装神器”:先成立空壳公司IPO融资,再并购“囤币公司”,让后者快速上市。这些公司往往没实际业务,靠“比特币战略”讲故事。
代表玩家:Twenty One Capital囤3万枚BTC,拉来Tether、软银背书;ProCap做比特币借贷;ReserveOne囤BTC/ETH/SOL搞机构质押。
SPAC的“糖衣”:上市快(4-6个月,比IPO快一半)、能进ETF和对冲基金持仓、看似“合规”。但“毒药”也很明显:
– 业务空心化:没稳定收入,股价全靠“比特币叙事”,情绪反转即崩盘。
– 散户被割:机构有优先卖股权和定价优势,散户股权被稀释,信息滞后。
– 合规雷区:加密会计规则不完善,财报易出问题,审计风险高。
散户避雷指南
华尔街做空大佬Jim Chanos戳破真相:2021年SPAC泡沫重演——靠发债买币,没业务支撑,天天发几亿融资公告,疯狂如出一辙。若想参与,先问自己:
– 公司除了“囤币”,有正经业务吗?
– 融资真的全买了加密货币?
– 机构是否已悄悄解禁离场?
原文链接《加密财库狂欢背后的资本游戏:散户如何避免成为接盘侠?》
本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