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26日

创业时评《信任正在吞噬流量经济?》

点击阅读原文《信任正在吞噬流量经济?》

正面评论:重新定义媒体价值与创业逻辑,信任驱动时代的前瞻性洞察

Erik Torenberg在访谈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精准捕捉了数字时代创新创业的底层逻辑变迁,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媒体的社会功能、信任的生成机制以及创业资源的优先级,为创业者提供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认知框架。

首先,媒体从“信息工具”到“信任基础设施”的定位升级,揭示了内容经济的深层价值。传统认知中,媒体的核心是“传递信息”,但Erik指出,在信息爆炸、AI内容生成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背景下,真正稀缺的是“让人停下来、听进去、信你说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信任的积累——媒体通过持续输出专业内容、建立用户关系、影响决策,最终成为连接知识与商业、大众与专业群体的“声誉生成器”。例如,Turpentine通过播客、行业报告和社区运营,不仅积累了科技创业圈的信任,更将这种信任转化为被投企业的早期曝光和用户增长。这一观点打破了“内容变现=流量变现”的传统思维,为媒体型创业指明了“信任变现”的新路径。

其次,“观众合伙人”概念的提出,重构了创业资源的优先级。在技术门槛因开源工具、低代码平台和AI的普及而大幅降低的今天,“做出产品”已非创业核心挑战,“找到用户”才是关键。Erik强调,创业需要“技术合伙人”与“观众合伙人”的黄金组合——前者解决产品实现问题,后者解决用户获取、品牌认知和市场验证问题。Turpentine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点:其创始人通过媒体内容积累的“观众合伙人”(忠实听众),在产品未上线时已形成潜在用户池、投资人网络甚至未来员工储备。这种模式将用户获取从“冷启动”变为“预验证”,显著降低了创业风险。

再者,“现实企业家”的提出,揭示了科技重塑文化的深层趋势。Erik认为,科技不仅改变行为方式,更在重构“现实认知”——人们通过屏幕、社交平台和虚拟空间理解世界,而“现实企业家”正是通过技术、内容和社区,塑造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群体认同。例如,Packy McCormick通过Substack构建“全球化与未来主义”叙事,Naval Ravikant通过推文重新定义“财富与幸福”,本质上都是在“制造现实”。这一视角拓展了创业的边界:未来的创业者不仅要解决现实问题(如物流、医疗),更需参与“现实本身”的塑造,这为文化科技、社区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最后,Turpentine的“媒体+投资”闭环模式,验证了信任驱动商业生态的可行性。其通过媒体内容建立专业信任,通过社区运营沉淀用户行为数据(如关注话题、讨论焦点),再将这些“信任信号”转化为早期投资的判断依据——投资被听众“预验证”的项目,并用媒体持续为被投企业提供增长支持。这种模式形成了“信任积累→数据洞察→投资验证→信任强化”的正向飞轮,不仅降低了投资风险,更构建了媒体、投资与创业的协同生态,为内容公司、媒体型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范式。

反面评论:信任驱动模式的潜在风险与现实挑战

尽管Erik的观点极具前瞻性,但其提出的信任驱动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部分假设也需更谨慎的验证。

首先,个人信任的脆弱性可能威胁生态稳定性。Erik强调“个人信任”正在取代“机构信任”,认为个人创作者因“责任可追溯”更易赢得信任。但个人信任的建立依赖于个体的持续输出能力、价值观一致性和声誉维护,一旦出现观点偏差、道德争议或精力分散(如播客主理人停更),信任崩塌的速度可能远超机构。例如,某KOL因推荐劣质产品“翻车”,可能导致其所有关联项目(包括投资的初创公司)遭受连带损失;而传统机构(如《纽约时报》)即使单篇报道出错,仍可通过整体公信力缓冲危机。Turpentine的模式高度依赖创始人个人的内容输出和社区运营,如果核心人物退出或声誉受损,其构建的信任飞轮可能面临断裂风险。

其次,“技术合伙人”的重要性被部分低估,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Erik认为技术已成为“基础设施”,可通过外包或工具解决,因此创业的核心是“观众合伙人”。但技术门槛的降低是相对的——在硬科技(如AI大模型、生物医药)领域,核心技术仍需深度研发,外包或低代码工具无法替代;即使在软科技领域,产品体验的优化(如交互设计、算法迭代)也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若过度依赖“观众合伙人”而忽视技术积累,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因“信任”而来,却因“体验差”而流失。例如,某社交产品通过KOL引流获得大量用户,但因服务器崩溃、功能漏洞频发,最终用户留存率远低于预期。

再者,“现实企业家”可能加剧信息茧房与价值观冲突。Erik提出“现实企业家”通过内容和社区塑造“新现实”,但这种“现实”本质上是基于特定群体的认知偏好构建的。例如,某Substack作者专注于“反全球化”叙事,其社区可能强化成员对全球化的负面认知,与其他群体的“全球化受益”叙事形成对立。这种“定制化现实”虽能增强群体粘性,却可能割裂社会共识,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用户只接触符合自身认知的内容,排斥多元观点。对于创业者而言,若过度依赖单一“现实”的塑造,可能限制市场拓展空间,甚至引发舆论争议(如价值观与主流社会冲突)。

最后,信任闭环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Turpentine的“媒体+投资”闭环依赖于“听众预验证”的准确性和投资回报的稳定性。若听众群体的兴趣发生偏移(如从科技创业转向消费品牌),其积累的“信任信号”可能失效,导致投资方向偏离;若被投项目因市场变化或团队问题失败,可能反噬媒体的专业声誉,破坏信任飞轮。此外,媒体与投资的协同需要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内容生产、社区运营、投资尽调等环节均需专业团队支撑,对于早期创业公司而言,资源分散可能导致“样样做,样样不精”。

给创业者的建议:平衡信任构建与风险控制,抓住信任驱动时代的机遇

基于Erik的观点与上述分析,创业者可从以下方向优化策略:

  1. 重新定义媒体价值,构建“信任资产”

    创业者需跳出“内容=流量”的思维,将媒体(如公众号、播客、视频号)视为“信任基础设施”。内容创作应聚焦专业领域(如行业洞察、用户痛点解析),通过持续输出有深度、有立场的内容建立用户认知;同时加强与用户的直接互动(如评论区答疑、线下活动),将“观众”转化为“合伙人”——他们不仅是用户,更可能成为产品推广者、投资人或联合创业者。例如,教育科技创业者可通过播客分享教育行业趋势与产品实践,吸引教师、家长群体关注,其中活跃用户可参与产品内测,甚至成为区域推广代理。

  2. 组建“技术+观众”双核心团队,避免资源失衡

    创业初期需明确“技术合伙人”与“观众合伙人”的分工:技术合伙人负责产品的核心功能实现与持续迭代(尤其在技术密集型领域),观众合伙人负责用户获取、品牌传播与市场验证。对于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可通过合作、外包或招聘补充内容/运营人才;对于内容出身的创业者,需重视技术团队的搭建(如招聘CTO或与技术服务商合作),确保产品体验与用户需求匹配。例如,SaaS创业者可与行业KOL合作,由KOL负责客户引流与需求反馈,技术团队根据反馈快速迭代产品,形成“用户需求→产品优化→用户增长”的正向循环。

  3. 警惕个人信任风险,构建“机构化信任”缓冲

    依赖个人IP的创业者需逐步将“个人信任”转化为“机构信任”——通过团队分工(如多主理人播客、内容矩阵)分散风险,建立标准化的内容生产与用户运营流程(如选题审核、用户反馈机制),并同步注册品牌商标、申请专利等,强化机构的独立价值。例如,某知识付费博主可组建内容团队,推出系列课程(而非仅依赖个人直播),并通过公司化运营积累课程版权、用户数据等资产,降低个人声誉波动对业务的影响。

  4. 谨慎布局“现实塑造”,平衡群体认同与社会共识

    尝试“现实企业家”角色的创业者,需在“群体认同”与“社会共识”间找到平衡。内容叙事应基于真实需求(如解决用户痛点、提升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强化对立(如刻意制造“传统VS新兴”的矛盾);社区运营需鼓励多元观点讨论,通过线下活动(如沙龙、工作坊)促进不同群体的交流,降低信息茧房风险。例如,主打“可持续生活”的品牌,可通过内容倡导环保理念,同时联合传统企业(如快消品牌)推出环保产品,将“小圈子认同”扩展为“社会共同价值”。

  5. 验证信任闭环模式,优先聚焦核心能力

    计划构建“媒体+投资”或“内容+业务”闭环的创业者,需优先验证核心环节的可行性:首先通过媒体内容验证用户需求(如观察用户互动数据、付费意愿),再基于需求开发产品或筛选投资项目,避免资源分散。早期可聚焦单一平台(如播客+微信社群)积累信任,待用户规模与需求明确后,再拓展投资或产品业务。例如,消费领域创业者可先通过小红书分享选品经验,积累“懂行”的粉丝群体,再根据粉丝反馈推出自有品牌,最后通过社区预售验证市场,降低库存风险。

综上,Erik Torenberg的观点为数字时代的创新创业提供了“信任驱动”的新视角,但创业者需在信任构建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结合自身领域特点灵活应用,方能抓住时代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Startup Commentary”Is Trust Devouring the Traffic Economy?”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