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格局,技术创新与合规发展双轮驱动
稳定币从加密行业的“非主流”走向全球金融舞台中心,是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金融创新趋势之一。这一变革不仅源于技术进步,更得益于巨头入场、监管完善与市场需求的共振,其对支付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乃至国际货币格局的影响已初现锋芒。
一、技术创新驱动金融效率跃升,跨境支付与链上资产连接成核心场景
稳定币的核心优势在于“稳定”与“高效”的结合。传统跨境支付存在到账慢、手续费高、清算流程复杂等痛点,而稳定币依托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与智能合约技术,实现了全天候、秒级到账的支付体验。新闻中提到,Tether和Circle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接近全球前20大持有国,Visa、Stripe等支付巨头投资相关基础设施,正是因为稳定币已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高速通道”。例如,SpaceX通过稳定币将Starlink服务收入快速汇回美国,Scale AI用稳定币向全球数据标注者付款,这些案例直接验证了稳定币在B2B支付和全球化业务中的效率优势。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正在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随着代币化资产(如华夏基金推出的人民币计价代币化基金)和链上基金的发展,稳定币为传统金融资产上链提供了“稳定锚”。麦肯锡预测,2030年代币化基金市值可能达4000亿美元,这一趋势的背后,稳定币的流动性支持是关键——投资者可通过稳定币便捷地在链上买卖代币化资产,降低了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转换成本。
二、巨头入场与监管完善,市场可信度与合规性大幅提升
科技巨头与金融机构的集体布局,为稳定币市场注入了“信任背书”。蚂蚁集团、京东筹备人民币稳定币,亚马逊计划发行自有稳定币,Meta投资Scale AI,这些动作不仅是商业利益驱动,更反映了巨头对稳定币“基础设施属性”的认可。例如,蚂蚁和京东希望通过稳定币摆脱“平台驱动型增长”,转向更稳定的收入模式(交易费、准备金收益、结算服务),这种转型逻辑与信用卡、支付平台的盈利路径相似,但覆盖范围更广(全球货币、跨境场景)。
监管框架的落地则为市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实施,明确了法币参考稳定币(FRS)的监管规则,并推出“沙盒”计划允许企业测试创新模式。这一举措不仅吸引了50余家机构申请牌照(如国泰君安、华夏基金),更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通过主动拥抱Web3.0,香港在全球加密货币竞争中抢占了先机。类似地,美国《GENIUS法案》为稳定币提供联邦监管框架,欧洲MiCA法规明确稳定币限制,这些政策的“清晰化”让企业敢于投入资源,也让投资者信心提升(如OSL通过股权融资3亿美元,创亚洲数字资产领域纪录)。
三、市场规模的“万亿美元想象力”,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稳定币的爆发式增长已被数据验证:2025年稳定币供应量超2470亿美元(ARK报告),渣打预测2028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美元,Tether 2024年利润137亿美元(单季度60亿)。这种增长不仅源于加密货币用户的需求,更来自传统金融的“主动拥抱”——银行(澳新银行A$DC、美国银行)、资管机构(华夏基金代币化基金)、支付平台(X Money整合稳定币)都在将其纳入战略布局。
对中国而言,蚂蚁、京东筹备人民币稳定币更具战略意义。当前超99%的稳定币以美元计价(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出有望推动离岸人民币国际化,通过链上支付场景扩大人民币的全球使用范围。若成功,这将是继移动支付后,中国在全球金融创新中的又一次“弯道超车”。
反面评论:稳定币高速发展背后,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
稳定币的“风口”之下,隐忧同样显著。从金融体系稳定性到技术安全,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到地缘政治冲突,多重风险若处理不当,可能反噬其发展成果。
一、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冲击:存款流失与流动性风险
稳定币的普及可能动摇银行的核心资金来源——零售存款。银行依赖低成本、高粘性的零售存款开展贷款业务,但若用户将存款兑换为稳定币(如USDT、USDC),银行的负债端将面临收缩压力。新闻中提到,“当客户以银行存款为代价购买稳定币时,零售存款下降”,这可能迫使银行转向成本更高的批发市场融资,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例如,若大量用户将美元存款转为USDC,美国中小银行可能因存款流失而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影响实体经济。
二、稳定币自身的“脆弱性”:脱钩、欺诈与货币替代风险
稳定币的“稳定”本质上是“信用锚定”,而非法定货币。历史上,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因机制设计缺陷在2022年崩盘,市值蒸发180亿美元,暴露了稳定币脱钩的巨大风险。即使是“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如USDT、USDC),若储备资产(如银行存款、国债)因市场波动或发行商违规操作(如挪用储备)出现问题,也可能引发挤兑和脱钩。
此外,稳定币的匿名性与跨境特性使其成为欺诈与规避制裁的工具。Chainalysis数据显示,2024年加密货币欺诈金额达124亿美元,其中稳定币因流动性高、易兑换,可能被用于洗钱、逃避国际制裁(如新闻中提到的“Tether帮助规避数十亿美元制裁”)。这不仅会引发监管更严厉的限制(如欧洲MiCA法规限制非欧元稳定币使用),还可能损害稳定币的市场声誉。
货币替代风险同样值得警惕。若某国居民大量使用美元稳定币(如USDT)进行日常交易,可能导致“美元化”,削弱本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无法通过调节本币利率影响国内经济,汇率政策也可能失效。这种风险在货币信用较弱的新兴市场尤为突出。
三、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依赖储备金收益的“脆弱平衡”
当前稳定币发行商的主要收入来自储备金(如国债、银行存款)的利息收益。例如,Tether持有980亿美元美国国债,Circle持有220亿美元,两者通过国债利息和稳定币发行利差获利。但这种模式高度依赖利率环境——若全球进入低利率或负利率周期(如2008年后的欧洲),储备金收益将大幅下降,发行商可能面临亏损。此外,若监管要求提高储备金透明度(如强制披露资产构成)或增加资本缓冲要求,发行商的运营成本将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四、技术与生态的“碎片化”:钱包兼容与资金安全隐患
稳定币发行在不同区块链平台(如以太坊、Solana),而钱包对不同链的支持存在差异。用户若将稳定币转至不兼容的钱包,可能导致资金无法提取甚至丢失。例如,某用户将基于以太坊的USDC转至仅支持Solana链的钱包,可能因格式不兼容而“冻结”资金。这种技术碎片化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如用户起诉发行商或钱包服务商)。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合规与创新中寻找“安全边际”
稳定币市场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创业者需以“合规为基、需求为导、技术为盾”,在快速发展中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
一、优先布局合规赛道,善用“监管沙盒”降低试错成本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沙盒”计划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测试环境。建议优先申请香港、新加坡等监管框架清晰地区的牌照,利用沙盒测试创新模式(如跨境支付、代币化资产结算)。同时关注美国《GENIUS法案》、欧洲MiCA等国际监管动态,确保业务符合多司法管辖区要求。例如,蚂蚁集团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请牌照的策略值得借鉴——通过多地合规布局,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二、聚焦“真实需求场景”,避免盲目追逐“概念热点”
稳定币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支付效率、跨境结算等“刚需”。创业者应围绕这些场景设计产品,而非单纯追求“发行稳定币”的概念。例如,针对B2B跨境支付,可开发“稳定币+智能合约”的自动清算工具,解决传统电汇的延迟问题;针对代币化资产,可提供稳定币托管与兑换服务,降低投资者的操作门槛。
三、强化技术安全与风险控制,构建“反欺诈”护城河
稳定币的技术风险(脱钩、钱包不兼容)和操作风险(欺诈)需重点防范。一方面,采用多链跨链技术(如跨链桥)提升钱包兼容性,避免资金因链格式问题丢失;另一方面,引入区块链分析工具(如Chainalysis)监测异常交易,建立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机制,降低欺诈风险。例如,可与合规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对用户身份和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四、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降低对“储备金收益”的依赖
当前稳定币发行商过度依赖储备金收益,这种模式在低利率环境下难以为继。创业者可探索“交易费+增值服务”的组合收入:例如,为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结算服务(如实时汇率锁定),收取技术服务费;或围绕稳定币生态开发金融衍生品(如链上保险、利率互换),拓展收入来源。
五、关注“货币主权”与“本地化”,避免地缘政治冲突
人民币稳定币的布局需兼顾国际市场与国内政策。创业者应深入研究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离岸市场的人民币需求,设计符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产品(如跨境贸易结算稳定币),同时避免涉及高风险地区(如被制裁国家)的业务,降低法律与声誉风险。
稳定币的“风口”是金融科技与监管创新共振的结果,其发展不仅关乎企业商业利益,更可能重塑全球支付体系与货币格局。对创业者而言,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以合规为底线,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技术安全为保障,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金融基础设施革命”中占据一席之地。
Startup Commentary”From Niche to Mainstream: Why Are Tech Giants Betting on Stablec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