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热钱退潮倒逼行业回归理性,游戏创业生态向多元化、精品化演进
中国游戏创业环境的剧变,虽以“资本退潮”为表象,却意外推动了行业从“草莽扩张”向“理性深耕”的转型。这种转变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创业者心态、市场生态和投资逻辑的三重优化上。
首先,热钱退潮淘汰了投机者,留下真正以“热爱驱动”的创作者。新闻中提到,当2021年后VC大规模撤退时,“那些奔着钱来的开发者自然也就少了”,如今留在行业中的创业者多是“认真做作品的人”。例如,白栩在经历XR项目融资失败后,选择回归熟悉的音游领域,用3人小团队自掏腰包开发,目标明确为“研发与发行成本总和控制在200万以内”;独游制作人则更注重Demo的完成度和内容表达,而非用“PPT讲故事”。这种从“追风口”到“做作品”的转变,本质是行业泡沫的出清——当资本不再为“伪需求”和“伪创新”买单,真正具备内容创作能力和游戏理想的团队才得以留存,这为中国游戏行业从“流量生意”向“文化产品”升级奠定了基础。
其次,独立游戏与休闲小游戏的崛起,推动市场生态向多元化发展。独立游戏领域,发行商成为重要资金来源,其投资逻辑更关注“产品本身能否成功发售”,而非“公司能否上市”。这种模式下,独游团队更聚焦玩法创新与艺术表达,例如铼三实验室关注的独游项目中,部分团队在美术和题材上展现出独特性(如“银河恶魔城”“肉鸽”类游戏的细分变体)。而休闲小游戏则通过“流量套利”模式,满足了市场对轻量化、碎片化娱乐的需求。昨日之歌的案例显示,即使产品独创性有限(如“像素风吸血鬼Like”游戏),只要精准捕捉市场供需失衡的窗口期(海外玩家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仍能快速盈利。这种“大产品+小而美”的多元生态,避免了头部企业垄断下的单一化,为不同类型玩家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最后,投资逻辑的转变倒逼创业者强化“可持续经营能力”。传统VC因“退出路径难”“收益不稳定”撤离早期市场,大公司转向并购“确定性强的头部企业”,而铼三实验室等新机构则更关注团队的“抗风险能力”和“执行韧性”。这种变化促使创业者从“烧钱扩张”转向“稳健经营”:白栩的新团队严格控制成本,昨日之歌为每个项目设定止损线,独游团队通过兼职工作覆盖生活成本。这些实践本质上是对“商业理性”的回归——当外部资金不再唾手可得,创业者必须学会用有限资源验证模式、积累用户,这种能力恰恰是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反面评论:融资寒冬抑制早期创新,市场结构失衡加剧中小团队生存压力
尽管热钱退潮带来了理性回归,但游戏创业环境的剧变也暴露了诸多结构性问题,尤其是早期创新受阻、中小团队生存压力加大,以及市场生态失衡的风险。
首先,VC撤退导致早期创新缺乏资金支持,可能削弱行业长期竞争力。新闻数据显示,2021年移动游戏投资热潮达到顶峰后,2022年融资金额和交易数量骤降近半,2025年上半年仅完成2亿美元融资和35笔交易。早期创业者(如白栩的XR项目)难以在“PPT阶段”获得投资,独游团队需先做出“完成度尚可的Demo”才能接触发行商,许多具有潜力的新技术(如XR、AI与游戏的结合)或新玩法(如跨平台互动游戏)可能因资金短缺夭折。这种情况的隐患在于,早期项目往往是行业技术突破和玩法创新的“试验田”,若缺乏资本支持,中国游戏行业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失去“先手优势”。
其次,头部企业垄断挤压中小开发者空间,市场结构向“金字塔失衡”倾斜。大公司通过并购获取市场份额和稳定现金流(如字节跳动收购沐瞳科技、Take Two收购Zynga),导致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昨日之歌用“大象踩死了猫”形容这一现象——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流量和发行渠道的碾压优势,冲击甚至摧毁中部垂直领域的中小企业(如专注细分品类的中型工作室)。这种情况下,中小团队要么“躲在缝隙里”(如专注独立游戏或海外休闲小游戏),要么被迫与大公司“同质化竞争”(如模仿爆款玩法),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市场创新动力不足,用户面临“千游一面”的困境。
最后,休闲小游戏的“高风险模式”难以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休闲小游戏依赖流量套利和平台规则(如谷歌、Steam的分发机制),其盈利逻辑建立在“快速验证玩法-批量复制-赚取短期收益”之上,本质是“机会主义”而非“长期主义”。昨日之歌的公司因谷歌误封差点破产的案例,暴露了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平台政策的微小调整(如封号、分成比例变化)或市场风口的快速转移(如“吸血鬼Like”热潮消退),都可能导致团队“半年内致命”。此外,休闲小游戏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如大量“肉鸽”“银河恶魔城”类产品),长期来看可能引发用户审美疲劳,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理性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构建抗周期的核心能力
面对后VC时代的游戏创业环境,创业者需从“依赖外部资本”转向“强化内生能力”,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抓住细分机会。以下是具体建议:
控制规模,聚焦轻量化、垂直化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团队或追求“大制作”,参考白栩的3人小团队模式(研发成本控制在200万以内),或昨日之歌的“夫妻店+外包”模式,选择小而美的垂直领域(如音游、叙事类独立游戏)或海外休闲小游戏的细分赛道(如中东、东南亚本地化产品)。轻量化运营可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灵活性。
强化现金流管理,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热钱退潮后,外部融资难度大,创业者需重视自有资金和项目现金流。可通过接外包(如为大公司开发定制化内容)、分阶段开发(如先推出Demo测试市场反馈)、参与游戏展会(如IndieCade)获取早期收入。需注意平衡外包与自有产品的投入,避免陷入“为他人做嫁衣”的长期困境。
提升团队“抗挫折能力”,构建“小而强”的核心班底:铼三实验室的投资逻辑表明,“团队素质”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创业者应优先组建具备多元技能(如开发、运营、市场)的小团队,培养“快速调整策略”的能力(如白栩从XR转回音游,昨日之歌抓住“吸血鬼Like”风口)。同时,领导者需具备“抗压韧性”,在资金短缺、产品不及预期时保持冷静,避免因情绪决策导致团队崩溃。
注重“内容创新”与“商业规划”的结合:独立游戏团队需避免同质化,可在美术风格(如国风、赛博朋克)、玩法机制(如融合解谜与动作)或题材(如历史、科幻)上突出独特性;休闲小游戏创业者可在“流量套利”中注入本地化创新(如结合海外用户文化偏好改造玩法),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需制定清晰的商业计划,明确盈利模式(如广告变现、内购分成)和退出路径(如被并购、独立运营),增强对发行商或新投资机构(如铼三实验室)的吸引力。
分散外部风险,关注政策与平台规则变化:休闲小游戏依赖平台分发(如谷歌、Steam),需密切关注平台政策(如封号规则、内容审核标准)和市场趋势(如海外“Z世代”用户偏好),建立多平台分发策略(如同时布局iOS、安卓和PC端)以分散风险。独立游戏可通过参加国际游戏展(如GDC、东京电玩展)、与海外发行商合作等方式拓展市场,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
后VC时代的游戏创业,既是“寒冬”也是“洗牌期”。创业者需以“理性经营”为基础,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在头部企业的“大象”与细分领域的“蚂蚁”之间找到生存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周期的波动中,真正实现“穿越不确定性”的长期发展。
Startup Commentary”The Post-VC Era of Game Entrepreneu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