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论:跨界玩家激活长租公寓市场,创新与细分需求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长租公寓市场因跨界玩家的集中入场而焕发新活力。跳海Living的社群化运营、小米的“科幻小家”、华为的人才公寓,乃至周大福、地方城投、险资等多元主体的加入,不仅打破了传统租赁市场的“二房东”单一模式,更通过差异化定位填补了细分需求空白,推动行业向“产品+服务+生态”的深度转型。
首先,跨界玩家以“非传统基因”重构租赁场景,激活了市场的创新活力。传统长租公寓多以“空间租赁”为核心,而跳海Living将酒馆文化与社区运营结合,通过“填问卷筛选同频邻居”“兼职抵租金”等设计,将公寓打造成“青年社交第三空间”,本质上是将“居住需求”升级为“社群认同需求”。这种模式精准切中Z世代“找室友不如找同好”的痛点,13间房的“迷你社区”虽小,却验证了“社群溢价”的可行性——租客为“能一起喝酒、种菜、办展览”的社交价值买单,这是传统租赁产品难以提供的情感附加值。
其次,科技巨头与企业的“福利型租赁”填补了人才住房的市场空白,形成“企业-人才-城市”的多赢生态。小米公寓以1999元/月的“白菜价”提供拎包入住的精装房,华为上海西岑公寓以2000-3000元/月覆盖50平方米房源,看似“不划算”,实则是企业吸引和留存核心人才的战略投入。数据显示,华为上海练秋湖研发中心预计引入3万-4万科技人员,配套5000套公寓后,员工通勤时间缩短、居住成本降低,直接提升了人才稳定性;小米公寓的“盲盒营销”“全屋智能”则将品牌调性(科技、年轻)与租客需求(性价比、体验感)深度绑定,既强化了企业形象,又为后续业务(如智能家居推广)埋下伏笔。这种“非生意型”租赁本质上是企业生态的延伸,其社会价值(缓解新市民住房压力)与商业价值(人才粘性)的双重收益,是传统租赁企业难以复制的优势。
再者,多元资本与主体的跨界入场推动行业向“资管+运营”专业化转型。周大福通过城璟租住集团收购重资产项目,险资低价接盘房企优质租赁资产,外资与自如成立资管平台,地方城投联合专业运营方输出管理能力……这些动作标志着长租公寓从“野蛮生长”进入“资本驱动、专业分工”阶段。例如,宁波北仑城投与瓴寓国际合资成立“仑寓”,由瓴寓负责全流程运营,城投提供资源支持,既解决了国企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又通过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新华保险等险资收购万科泊寓项目,看中的是租赁住房“长久期、低波动、现金流稳定”的特性,符合险资长期配置需求。这种“资本+运营”的分工模式,不仅提升了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也为中小玩家提供了“借船出海”的合作机会。
反面评论:跨界热潮下的隐忧——盈利、合规与运营的三重挑战
尽管跨界玩家的“开门红”赚足眼球,但长租公寓的本质仍是“赚慢钱”的苦生意。从行业底层逻辑看,跨界入场者若无法解决盈利难、合规风险高、运营能力弱等核心问题,初期的热度或将演变为“昙花一现”的泡沫。
首当其冲的是盈利困境。长租公寓的“微利”甚至“无利”是行业公认的痛点,跨界玩家也难以幸免。以小米公寓为例,北京周边同面积民宅租金普遍在3000元/月以上,而小米定价1999元/月,业内测算其成本可能接近或超过租金收入;跳海Living仅13间房的试水规模,虽验证了社群模式的吸引力,但扩张后如何平衡公区运营成本(如天台维护、活动组织)与租金收入仍是未知数。即便是被视为“福利”的华为公寓,员工也反馈“综合物业、水电等费用后不算便宜”,若未来企业补贴退坡,租金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存疑。更关键的是,当前市场存在大量同质化供给(如保租房与市场化公寓的重叠),企业若仅靠低价或营销吸引租客,最终将陷入“价格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其次是合规风险的持续高压。长租公寓的“野蛮生长”期已过,2020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资金监管、“非改住”限制、消防与安全标准等政策,任何合规短板都可能引发项目停滞或清退。例如,部分跨界玩家为降低成本,可能通过“非改住”(商业、工业用房改租赁住房)获取房源,但此类改造需符合人均居住面积、消防验收等硬性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认定为违规;再如,租金贷管控趋严后,依赖“租金差”滚动扩张的轻资产模式(如包租)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近期多地整治违规隔断公寓的行动已敲响警钟:跨界玩家若忽视合规性,初期的“抢滩”可能变成“踩雷”。
最后是运营能力的短板暴露。长租公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租后服务”,但跨界玩家多缺乏地产或服务行业基因,易在社区管理、租客维护、突发事件响应等环节“掉链子”。例如,跳海Living的“共享厨房轮值”“种菜聚会”需要持续的社区运营团队维持,但13间房的小规模尚可人工管理,扩张后如何标准化?小米公寓的“全屋智能”虽吸引眼球,但设备故障后的维修响应效率、智能系统的稳定性,都需要专业团队支撑;周大福、泸州老窖等跨界企业若仅将公寓作为“副业”,可能因缺乏服务基因导致租客体验下滑(如保洁不及时、维修拖延),最终损害品牌口碑。此外,行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优秀的管家、店长等一线运营人才稀缺,跨界玩家若无法快速搭建或外聘专业团队,运营质量将成为发展瓶颈。
给创业者的建议:精准定位、合规先行、深耕运营,在“长跑”中建立护城河
面对长租公寓的“跨界热潮”,创业者需清醒认识到:这是一场比拼耐力、运营功力和财务健康度的“长跑”。结合行业现状与跨界案例,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长租公寓的“蓝海”存在于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中。创业者需通过数据调研(如租客画像、区域产业结构)锁定目标客群,例如产业园区的青年技工、互联网公司的“新一线城市移民”、追求文化认同的Z世代等。跳海Living的成功在于“社群筛选”,小米公寓的优势是“科技+性价比”,创业者可借鉴其“差异化定位”逻辑,避免与保租房或传统公寓在“价格战”中消耗。例如,针对“带娃职场人”可推出“育儿友好型公寓”(配备儿童活动区、托育服务),针对“自由职业者”可打造“共享办公+居住”空间,通过“需求精准匹配”建立竞争壁垒。
平衡合规与创新,提前规划风险预案:合规是长租公寓的“生命线”。创业者需提前研究当地政策(如“非改住”审批条件、资金监管要求、消防标准),避免因违规导致项目停滞。例如,若计划改造商业用房为租赁住房,需提前咨询规划部门确认土地性质允许;若采用“租金贷”模式,需严格遵守“租金预收不超过3个月”的规定。此外,可通过与国企、专业运营方合作降低合规风险——如地方城投拥有保租房资源,专业运营商(如自如、瓴寓)具备合规运营经验,创业者可通过“轻资产托管”或“合资”模式借力,减少试错成本。
深耕运营能力,构建“服务+生态”护城河:长租公寓的核心是“租后服务”,创业者需从“重扩张”转向“重单店效率”。一方面,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如24小时维修响应、定期社区活动、租客反馈机制),提升租客满意度和留存率;另一方面,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构建“居住生态”。例如,科技背景的创业者可嵌入智能家居系统(如小米的“小爱同学控温”),降低能耗成本的同时,将公寓打造成智能家居的“体验店”;酒企或社群运营背景的创业者可强化公区活动(如跳海的“酒馆客厅”),通过酒水销售、活动收费提升坪效。此外,需重视人才储备——可通过内部培训(如管家服务标准)或外部招聘(挖角头部运营商的运营人才)快速提升团队能力。
明确商业定位,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若以“生意”为目标,需测算“租金收入-成本(拿房、装修、运营)”的盈利模型,避免盲目低价竞争;若以“企业福利”为定位(如华为、小米),需明确补贴边界(如仅限核心员工、设定租期限制),防止福利过度导致财务压力。此外,可探索“租金+增值服务”的多元收入:例如,为租客提供家政、搬家、职业培训等付费服务;与周边商家合作(如便利店、健身房)获取分成;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实现资产证券化,盘活重资产项目的现金流。
长租公寓的未来格局,将在跨界力量与传统玩家的碰撞、融合与洗牌中逐渐清晰。对创业者而言,“晚与不晚”已非核心问题,能否在盈利、合规、运营的三重挑战中存活并进化,才是真正的胜负手。唯有以“精准定位”锚定需求,以“合规先行”规避风险,以“深耕运营”建立壁垒,才能在这片“赚慢钱”的江湖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长跑”之路。
Startup Commentary”Is it too late to “cross over” into the long-term rental apartment business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