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30日

创业时评《海南自贸港为何不会取代港沪广深?》

点击阅读原文《海南自贸港为何不会取代港沪广深?》

正面评论:海南自贸港是国家战略协同的关键枢纽,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海南自贸港的全岛封关运作,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从战略定位、产业升级到区域协同,海南的发展不仅未与港沪广深形成竞争,反而通过差异化定位和互补合作,成为国家开放新格局中的关键枢纽,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战略价值独特,强化国家开放“双循环”支点作用

海南的地理区位与政策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节点。一方面,其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盟(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覆盖21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航运距离优势(如到河内比广州更近、到新加坡比北京近430公里)使其天然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另一方面,作为独立岛屿,海南的物理隔离条件为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海关监管政策提供了天然便利,这是其他内陆或沿海地区难以复制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下,海南自贸港的高开放度(如“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是中国向世界传递开放决心的“窗口”。其政策红利的独特性(其他自贸区可复制海南政策,但海南政策未必可被复制)使其成为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例如离岛免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创新举措,既为国内市场引入全球优质资源,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

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过去十年,海南从“依赖旅游与房地产”的单一经济模式,转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质量跃升远超预期。数据显示,四大产业贡献了全省67%的GDP,且细分领域亮点突出: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年均增速13.9%(海洋强国战略的区域实践)、离岛免税占全球份额8%(消费回流的典型案例)。

此外,海南的科教与生态协同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长期动力。三亚汇聚6所国内顶尖高校的异地研究院,陵水成为“教育特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这些举措为高新技术产业储备了人才;新能源汽车占比全国第一、博鳌碳中和目标、洋浦循环经济模式,则为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样本。这种“产业+科教+生态”的复合发展模式,使其与港沪广深的“金融中心”“科创高地”“制造枢纽”形成错位互补。

三、区域协同深化,激活“黄金三角”联动效应

海南与港沪广深的关系绝非“替代”,而是“协同”。新闻中提到的“琼粤港黄金三角”(海南政策、广东产业、香港服务)正是典型案例:广东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香港具备国际金融、法律、专业服务优势,海南则依托自贸港政策(如低税率、贸易自由)为两地合作提供“政策接口”。例如,深圳与儋州的合作项目已落地,广东的制造能力可通过海南的“一线放开”政策降低出口成本,香港的金融服务可借助海南的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服务内地企业。

此外,海南与湛江、北部湾的联动(如在湛江设“海外仓”、共建北部湾城市群)进一步放大了区域协同效应。海南体量较小(2023年GDP仅6818亿元,约为深圳的1/5),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如旅游协同、物流配套),既能弥补自身产业配套不足的短板,也能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实现“1+1>2”的整体效益。

反面评论:海南自贸港仍需突破多重挑战,协同效应落地需警惕潜在风险

尽管海南自贸港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成效显著,但其作为“后来者”仍面临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竞争力不足、区域协同落地难度大等现实挑战,需理性审视。

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高附加值”转型任重道远

海南的经济总量与质量仍与港沪广深存在较大差距。2023年,海南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31%,低于四川、辽宁等省份;四大支柱产业虽占比提升,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含金量”仍需验证。例如,尽管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但其核心技术(如种子基因编辑)仍依赖国内高校合作,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尚未形成明显优势;海洋产业虽增速快,但主要集中于渔业和航运,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深海装备制造仍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海南的“高开放度”政策虽吸引了外资(近五年利用外资年均增速97%),但外资结构以贸易、房地产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占比不足20%。若未来无法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可能陷入“政策依赖”,难以实现从“政策红利”到“产业红利”的跨越。

二、区域协同存在“温差”,利益分配机制待完善

“琼粤港黄金三角”“湛江-海南物流协同”等构想虽美好,但实际落地可能面临多重障碍。首先是政策协调难度大:海南的自贸港政策(如“零关税”)与广东的自贸区政策、香港的独立关税区政策如何衔接?例如,海南的“二线管住”(货物进入内地需补税)可能增加粤琼间物流成本,削弱协同效率。其次是利益分配矛盾:海南希望通过政策优势吸引产业落地,而广东可能担心本地企业“转移”导致税收流失;香港则可能顾虑海南的金融开放(如跨境资金流动)是否会分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

以“海南在湛江设海外仓”为例,若海外仓的货物通过海南“一线放开”政策免税进入,再经湛江转运至内地,可能引发“税收套利”争议——内地企业可能通过海南-湛江通道规避关税,导致税收流失。如何平衡开放与监管,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

三、封关后监管压力剧增,风险防控能力需强化

全岛封关运作后,海南将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监管模式,这对海关、金融、数据等领域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例如,“一线放开”意味着境外货物自由进入海南,但需防范走私风险(如奢侈品、电子产品通过海南流入内地);“低税率”(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最高15%)可能吸引“空壳公司”套利,如何区分“实质性经营”与“税收洼地投机”?

此外,海南的金融开放(如跨境资金自由流动)可能带来汇率波动、资本外逃等风险。2023年海南金融业增加值仅占GDP的7%(上海为19%),金融监管人才和经验相对不足,若开放节奏失控,可能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政策红利,聚焦协同机会,注重风险评估

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对创业者而言是重大机遇,但需结合其特点制定策略:

一、聚焦“政策+产业”双优势领域,避免盲目跟风

海南的政策红利(如离岛免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15%企业所得税)为部分行业提供了“先手优势”。创业者可重点关注: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南繁种业、热带水果深加工(如椰子、榴莲),结合海南的生态优势打造高端品牌;
海洋经济:深海科技(如海洋探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如珊瑚提取物研发),依托三亚的深海科技基地获取技术支持;
康养与文旅融合:博鳌的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三亚的“旅游+免税+文化”模式,可探索高端康养、定制旅游等细分赛道;
跨境服务:利用海南的“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国际船舶登记”等政策,布局跨境电商、国际航运服务等领域。

需注意避免扎堆低门槛行业(如普通旅游服务、初级农产品加工),应结合自身技术或资源优势,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二、善用区域协同机会,构建“海南+周边”联动模式

海南的产业配套能力有限(如制造业产业链不完整),创业者可通过“前店后厂”“研发在海南、生产在广东”等模式,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协同:
技术研发:利用海南的科教资源(如高校异地研究院)和税收优惠,设立研发中心;
生产制造:将生产环节布局在广东(如东莞、佛山),利用其成熟的产业链降低成本;
服务输出:通过香港的国际网络(如金融、法律、营销)拓展海外市场,借助海南的政策简化跨境流程。

例如,从事深海装备研发的创业企业,可在三亚设立研发中心(享受15%企业所得税),在珠海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生产(利用广东的产业配套),通过香港的航运网络出口,形成“研发-制造-出口”的全链条协同。

三、警惕政策落地细节与市场风险,做好长期规划

海南的政策虽好,但部分细则仍在完善中(如“实质性经营”认定标准、“二线管住”的具体操作),创业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避免因政策调整导致业务受阻。此外,海南本地市场规模较小(常住人口仅1027万),需提前规划“以海南为支点、辐射全国或东盟”的市场策略,避免过度依赖本地需求。

同时,需评估海南的人才与配套短板:尽管高层次人才占比提升,但技术工人、专业服务人员(如跨境税务、法律)仍相对短缺,可通过“引进+培养”结合的方式解决(如与本地高校合作定向培养)。

总之,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是创业者的“时代机遇”,但需以“战略眼光”抓住政策红利,以“务实态度”应对现实挑战,方能在这片“开放新高地”中实现长远发展。

Startup Commentary”Why Won’t Hainan Free Trade Port Replace Hong Ko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