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7月31日

创业时评《烘焙的倒闭故事,还在继续》

点击阅读原文《烘焙的倒闭故事,还在继续》

正面评论:行业洗牌加速出清,新势力驱动烘焙赛道升级

近年来烘焙行业的“倒闭潮”与“新势力崛起”并存,看似危机四伏,实则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成熟阶段过渡的必然过程。这场剧烈的洗牌不仅加速了低效品牌的出清,更通过新势力的创新驱动,推动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升级。

首先,闭店潮本质是市场对“虚火”的理性纠偏,加速资源向优质品牌集中。过去几年,新中式烘焙因“国潮+网红”的营销模式迅速走红,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等品牌凭借“排队打卡”“社交裂变”短时间内扩张,但这类模式的核心是流量而非产品力——产品同质化严重(如麻薯、蛋挞等网红单品泛滥)、供应链依赖第三方代工导致品控不稳定、高营销成本挤压利润空间。当消费者对“网红标签”审美疲劳,资本热度退潮,这类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自然难以为继。而闭店潮的本质,是市场用“淘汰机制”剔除泡沫,将门店、消费者、供应链等资源重新分配给更具产品力、运营能力的品牌。例如,UH祐禾以“手工现制+高端原料”(如35元的吐司)在一线城市爆火,石头先生的烤炉凭借“视觉美学+区域特色”在北京首店创造排队神话,正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消费者对“品质”和“差异化”的真实需求,而非依赖短期流量。

其次,新势力的多元化入局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推动竞争维度升级。当前烘焙赛道的“新声量”主要来自三类玩家:一是区域精品烘焙品牌,通过“手作+健康低糖”等标签建立差异化(如UH祐禾强调“零添加”);二是超级工厂店,以“大而全+高性价比”下沉县域市场(如十豆川、大豫人家的2元面包);三是跨品类巨头(如茶颜悦色、海底捞),凭借强大的品牌势能和供应链优势,重新定义“质价比”。茶颜饼坊以3-6元的定价(5元产品占比超70%)快速抢占新中式烘焙市场,开业即排队售罄;海底捞的“拾㧚耍”则用6.8元的日式海盐卷、10元的法棍打破传统烘焙的价格预期。这些新玩家的加入,不仅拓宽了烘焙的消费场景(从“下午茶”到“日常早餐”),更将竞争从“营销噱头”拉回“产品本质”——茶颜悦色依托茶饮积累的用户画像精准研发产品,海底捞通过中央厨房压缩成本,本质上都是用“供应链效率”和“消费洞察”构建护城河,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

最后,行业洗牌明确了未来趋势,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当前烘焙赛道呈现“高端精品”与“平价质价比”两极分化,且数据已验证这一趋势:一线城市客单价超30元的手工烘焙增速达20%,县城10元以下产品渗透率65%。这种分化并非市场割裂,而是消费分层的必然结果——年轻消费者愿为“健康原料+手作体验”支付溢价,下沉市场则更看重“高性价比+日常刚需”。同时,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和行业专家指出的“质价比、健康化、定制化”趋势,也为品牌指明了方向:UH祐禾的“独家定制”、工厂店的“供应链效率”、跨界品牌的“低价高质”,本质上都是对这些趋势的响应。这种趋势的明确,避免了行业陷入无序竞争,反而让品牌能更聚焦核心能力建设。

反面评论:闭店潮暴露行业痛点,中间品牌与同质化风险需警惕

尽管行业洗牌有其积极意义,但大规模闭店潮也暴露出烘焙赛道的深层问题,中间品牌生存空间被挤压、跨界竞争可能引发的同质化风险,以及部分品牌“重营销轻产品”的短视思维,仍需警惕。

首先,闭店潮折射出部分品牌“扩张失速”与“运营能力薄弱”的双重短板。以墨茉点心局、虎头局为例,它们的困局并非偶然:早期依赖资本快速扩张(虎头局曾在1年内开超200家店),但供应链建设滞后,门店依赖第三方代工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营销投入占比过高(如频繁联名、买流量),单店盈利模型未跑通便盲目复制;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反应迟缓——当“国潮”热度消退,消费者更关注“是否好吃、是否健康”时,这些品牌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欢牛蛋糕屋的倒闭则更直接暴露了管理问题:因“成本激增、管理失误”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被加盟商维权、消费者追讨退款。这些案例说明,烘焙行业看似“低门槛”(门店小、客单价低),实则对供应链、品控、运营的要求极高,任何环节的短板都可能成为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两极分化”加速中间品牌出清,可能削弱市场多样性。当前烘焙赛道“高端精品”与“平价质价比”并行,而中间价位(如15-30元)的品牌被快速洗牌。这类品牌既无法像UH祐禾那样通过“手作+健康”建立溢价,也难以像工厂店或跨界品牌那样通过规模效应压缩成本,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例如,传统连锁烘焙品牌(如面包新语)曾凭借标准化产品和中端定价覆盖广泛客群,但在精品烘焙(强调“手工现制”)和低价品牌(强调“日常刚需”)的夹击下,其“标准化但无特色”的产品难以吸引消费者,最终因客流量下滑被迫闭店。中间品牌的消失虽符合市场规律,但也可能导致消费选择的单一化——高端品牌覆盖小众需求,低价品牌满足日常刚需,而中间价位的“性价比品质款”(如15元左右的新鲜面包)可能出现供给缺口,影响部分消费者的体验。

最后,跨界巨头的“低价策略”可能引发同质化竞争,挤压行业利润空间。茶颜饼坊、海底捞的入局确实用“低价高质”戳破了高价烘焙的泡沫,但也需警惕“价格战”的副作用。例如,海底捞的烘焙店将基础款面包定价压至6-10元,茶颜饼坊5元产品占主流,这种定价策略依托于它们的供应链优势(海底捞的中央厨房、茶颜悦色的区域化采购),但中小品牌若盲目跟进,可能因成本控制能力不足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此外,跨界品牌的产品虽强调“质价比”,但目前仍以基础款(如法棍、海盐卷)为主,若后续产品创新不足,可能导致行业陷入“低价+同质化”的恶性循环——当所有品牌都主打“5元面包”,消费者的选择将仅基于价格而非品牌差异,最终压缩全行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影响产品品质(如降低原料标准)。

给创业者的建议:聚焦核心能力,在分化中找到生存密码

面对烘焙行业的剧烈洗牌,创业者需跳出“网红思维”,从“产品力、供应链、品牌韧性”三个维度构建护城河,在“高端精品”与“平价质价比”的分化中找到自身定位。

第一,产品力是根本,需围绕消费趋势做“差异化”而非“跟风”。消费者对烘焙的需求已从“尝鲜”转向“日常刚需+品质升级”,创业者需精准捕捉细分需求:若定位高端精品,可聚焦“健康低糖+手作体验”(如UH祐禾的“零添加”吐司),通过原料溯源、制作过程可视化建立信任;若瞄准下沉市场,需强化“高性价比+高频消费”(如工厂店的2元面包),但需注意产品组合的丰富性(如搭配豆浆、粥类提升客单价);避免盲目跟风“玉米挞”“麻薯”等网红单品,而是通过“区域特色”(如结合本地饮食文化开发新品)或“场景化”(如早餐、下午茶的不同产品组合)建立独特性。

第二,供应链是生命线,需根据定位选择“效率”或“品质”导向。高端精品品牌需强化“现制+短保”的供应链(如自建中央厨房控制品控),牺牲部分规模换取品质稳定性;平价品牌则需通过“工厂直供+集中采购”压缩成本(如超级工厂店的“大而全”模式),同时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库存管理(如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动态调整生产),避免因临期产品导致损耗;跨界品牌的优势在于复用母品牌的供应链(如海底捞的中央厨房),但创业者若缺乏这一资源,可考虑与区域供应商深度合作,通过长期订单换取价格优势。

第三,品牌韧性需从“流量依赖”转向“用户粘性”。过去网红烘焙依赖“排队打卡”“社交裂变”快速获客,但这种流量不可持续;创业者需通过“会员体系+私域运营”提升用户复购:例如,通过小程序记录用户偏好(如常购产品、甜度选择),推送个性化优惠;通过线下门店打造“第三空间”(如提供免费茶饮、举办烘焙体验课),增强用户情感连接;同时,注重品牌口碑的长期积累——Gontran Cherrier的闭店虽令人惋惜,但其“简单好吃”的标签仍被消费者铭记,说明“产品口碑”比“营销热度”更具生命力。

第四,警惕盲目扩张,优先验证单店盈利模型。许多倒闭品牌的共性是“先扩张后盈利”,导致资金链断裂;创业者需坚持“单店盈利→区域复制→全国扩张”的路径:在单店阶段,需明确目标客群(如白领、家庭主妇)、测算成本结构(租金、人力、原料占比)、验证复购率(如会员占比是否超30%);区域复制时,需根据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调整产品(如南方偏好甜口,北方偏好咸口),避免“一刀切”;全国扩张前,需确保供应链能覆盖新市场(如冷链配送能力、本地供应商资源),避免因配送延迟影响产品品质。

总结来看,烘焙行业的洗牌本质是“淘汰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玩家,留下真正懂产品、懂运营、懂消费者的品牌”。创业者需回归商业本质,在“质价比、健康化、场景化”的趋势中找到自身定位,用产品力、供应链和品牌韧性构建护城河,方能在这场“甜蜜的较量”中笑到最后。

Startup Commentary”The Collapse Stories of Bakeries Keep Going”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