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通专栏 · 2025年7月31日

链上探索《华尔街日报:稳定币是创新,还是19世纪金融“管道”的现代翻版?》

稳定币:是金融创新,还是19世纪“老管道”的数字新装?

稳定币: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窄银行”

2023年硅谷银行的轰然倒塌,让人们再次看清银行业的“宿命难题”——期限错配:储户可以随时提现,但银行的钱却投在了长期项目里。一旦利率飙升、信任崩塌,挤兑潮会瞬间击垮银行。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窄银行”概念就被提出:只接受存款,且把钱全投到现金或短期国债这类超安全资产里。这种模式虽能杜绝期限错配,却像一潭死水——无法放贷、创造信贷,更别提推动经济增长。

而稳定币,正是“窄银行”在Web3时代的翻版:私人发行的数字代币,声称1:1锚定美元,靠“足额储备”撑腰。Tether、USDC们打着“可编程、无国界、防篡改”的旗号,试图摆脱传统金融的监管束缚。

但褪去数字光环,稳定币依然逃不开金融的古老魔咒——信任。储备金不透明、托管人在离岸、审计“挑着做”,赎回承诺更是脆弱如纸。2022年TerraUSD的崩盘就是警钟:它想靠算法而非真金白银维持挂钩,价值依赖另一个代币Luna。信心一旦瓦解,投资者狂抛Luna,两种代币几天内归零。即便如今所谓“足额抵押”的稳定币,当市场质疑储备真实性时,价格照样“跳水”。

《Genius法案》:美元霸权的“数字盾牌”?

美国新通过的《Genius法案》,试图给稳定币套上“紧箍咒”:
明确定义:划定“支付稳定币”类别,禁止付息(防止投机),强制用现金或国债全额抵押;
监管收紧:发行方需美国注册、持牌,外国玩家必须遵守美国规则,否则“滚出赛场”;
消费者保护:破产时优先赎回,每月披露储备情况。

听起来很美好?但这本质是把稳定币“法定”为“窄银行”:杜绝了期限错配,却也扼杀了金融的核心功能——把储蓄转化为投资。防风险的资金,最终成了“睡大觉”的闲置资金。

更麻烦的是,法案留下了“后门”:资产低于100亿美元的发行方可选择州级监管,这无疑会催生“监管套利”。一旦危机爆发,稳定币赎回潮可能引发国债抛售,反过来冲击本应“避险”的国债市场。

稳定币:旧风险的“新包装”

支持者欢呼《Genius法案》能巩固美元霸权——让美元稳定币成为全球支付、储蓄和跨境转账的“默认选项”,堪比“布雷顿森林体系2.0”。但经济学家警告:把稳定币锚定国债,只是把系统性风险转移到了一个“政治正确但未经大规模测试”的角落。

区块链的初心是“去信任”,但《Genius法案》却让稳定币加倍依赖联邦监管。金钱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一种社会契约,需要“有人兜底”的承诺。安全与效率的权衡,更是金融永恒的命题。

稳定币不是什么颠覆式创新,只是把19世纪金融的“老风险”装进了数字外壳。危险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我们假装它们是“无风险的新物种”。

原文链接《华尔街日报:稳定币是创新,还是19世纪金融“管道”的现代翻版?》

本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理性判断。

Chain Exploration”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re Stablecoins an Innovation or a Modern Version of 19th – Century Financial “Pipelines”?”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