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3日

创业时评《问止中医再闯港交所,“AI+中医”难掩亏损困局》

点击阅读原文《问止中医再闯港交所,“AI+中医”难掩亏损困局》

正面评论:“AI+中医”模式的创新价值与市场潜力初显

问止中医再次冲击港交所,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其“AI+中医”的创新模式仍展现出对传统中医行业的突破意义与市场潜力,这是其持续获得资本关注的核心逻辑。

首先,“AI+中医”模式精准切中了传统中医行业的痛点。传统中医依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疗效果高度依赖医师经验,且优质中医资源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基层和偏远地区患者难以获得高质量服务。问止中医的“中医大脑”通过AI技术整合中医经典方剂、临床案例等数据,为医师提供辅助诊疗建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深医师的绝对依赖,扩大了服务覆盖范围。招股书显示,其线上诊疗收入占比长期超88%,患者线上就诊次数占比超89%,这说明AI辅助的线上模式确实突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患者能够触达中医服务。这种“技术赋能+普惠医疗”的定位,符合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导向,也契合市场对便捷化、标准化中医服务的需求。

其次,问止中医的市场地位与营收增速验证了“AI+中医”的商业可行性。根据灼识咨询数据,问止中医是2023年、2024年中国内地最大的AI辅助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分别为1.5%、1.3%,这一地位虽不算绝对领先,但已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更关键的是,其营收从2022年的622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36亿元,三年翻近四倍,2025年前五月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11.7%。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市场对AI中医服务的接受度逐步提升——患者愿意为便捷的线上诊疗付费,医疗机构也可能因AI工具的效率提升产生订阅需求(尽管目前订阅服务收入占比下滑,但长期仍有想象空间)。这种“用户增长+收入验证”的良性循环,为其上市提供了基础的商业故事。

最后,AI技术与中医的结合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中医的标准化、可复制性一直是行业难题,而AI的介入有望通过数据化手段推动中医诊疗流程的规范化。例如,“中医大脑”通过分析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等数据,生成标准化的辨证结果和方剂建议,减少了人为经验差异导致的诊疗偏差。这种尝试不仅有助于提升服务效率,也为中医的学术研究、疗效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若问止中医能在技术上进一步突破(如提升四诊数据的采集精度、增强辨证逻辑的可解释性),其模式或可成为中医数字化的标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科学、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反面评论:亏损困局与模式隐患,“AI+中医”的商业化之路道阻且长

尽管问止中医展现出创新活力,但其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与业务隐忧,暴露出“AI+中医”模式在商业化落地中的深层挑战,这些问题若未解决,或将成为其上市及长期发展的核心障碍。

首当其冲的是持续扩大的亏损与脆弱的盈利模式。2022年至2024年,问止中医净亏损分别为1.54亿元、1.94亿元、4536.7万元,虽2024年亏损收窄,但2025年前五月净亏损同比暴增1734.3%至4384.1万元,三年半累计亏损约4.37亿元。亏损的主因之一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受估值波动影响),但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失效:2025年前五月销售开支同比增长113.9%,远超营收增速(11.7%),获客成本急剧上升;同时,为吸引中医师,人力成本持续高企。这反映出其“以投入换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若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或提升单客价值,亏损将成为长期负担。

其次,业务结构高度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问止中医90%左右的收入依赖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占比不足10%)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占比从9.1%降至3.3%)增长乏力。这种“一业独大”的结构意味着,一旦医疗服务业务受政策、竞争或用户信任问题冲击(如患者投诉频发),整体业绩将剧烈波动。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医疗服务的核心是“诊疗+卖药”,其盈利本质仍依赖传统中医的“药费分成”模式,AI技术更多是获客或辅助工具,而非真正的利润引擎。若无法通过订阅服务(如向医院输出AI工具)或增值服务(如健康管理)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其“AI+中医”的故事将缺乏技术溢价,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高估值认可。

再者,供应链与人力的双重瓶颈限制扩张。一方面,问止中医对前五大供应商(尤其是最大供应商)的依赖度持续攀升,2025年前五月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65.3%,最大供应商占比32.4%。高度集中的采购导致议价能力被削弱,采购成本上升压缩利润;若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或合作破裂,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方,业务连续性将受威胁。另一方面,合资格中医师的短缺成为扩张的硬约束。中国内地执业中医师仅76万(2024年数据),且高级中医师占比不足5%,问止中医因资源、品牌劣势难以与公立医院竞争,导致医师数量不足。医师短缺不仅限制了服务规模(尤其是线下诊所),还迫使问止中医提高薪酬成本,进一步加剧亏损。

最后,患者信任危机与技术可靠性存疑,动摇商业模式根基。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问止中医因“疗效差、副作用大、服务差”“虚假宣传”等问题频遭投诉,甚至有患者称服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些投诉直指其核心——AI辅助诊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中医强调“辨证论治”,AI虽能整合数据,但“望舌”“切脉”等关键环节依赖线上图片或视频,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此外,AI处方的逻辑是否符合中医理论、是否经过足够的临床验证,目前缺乏透明性。更关键的是,监管对“AI+中医”的规范仍处于空白阶段,责任划分(如诊疗事故是医师责任还是AI系统责任)不清晰,一旦出现重大医疗纠纷,问止中医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与品牌崩塌。

给创业者的建议:聚焦“技术+服务”双轮驱动,夯实商业化根基

问止中医的案例为“AI+医疗”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结合其痛点与行业趋势,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 优化业务结构,培育第二增长曲线: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业务(如问止中医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超90%),需围绕核心技术(如AI诊疗系统)拓展多元化变现路径。例如,可向中小型中医诊所输出AI工具(订阅服务),或开发中医健康管理产品(如个性化养生方案),通过“技术授权+产品销售”提升抗风险能力。

  2. 强化成本管控,提升盈利质量:高速增长不应以“烧钱换规模”为代价,需关注获客成本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的平衡。问止中医2025年前五月销售开支增速远超营收增速,需优化营销投放策略(如精准获客、提升老用户复购率);同时,通过技术优化(如AI自动分诊)降低人力成本,避免因医师短缺导致的薪酬膨胀。

  3. 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与人才体系:针对供应商高度依赖问题,可通过引入备选供应商、签订长期框架协议等方式分散风险;在医师团队建设上,可与中医院校合作培养定向人才,或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诊所”的模式(如与社区医院合作)扩大医师覆盖,降低对资深医师的绝对依赖。

  4. 完善AI技术与服务流程,重建用户信任:AI诊疗的核心是“安全+有效”,需加强技术透明度(如公开AI辨证逻辑、临床验证数据),并通过“线上初诊+线下复诊”的模式弥补四诊合参的不足(如线上采集症状后,线下由医师确认舌象、脉象)。同时,建立完善的患者反馈机制(如用药效果跟踪、不良反应预警),及时响应投诉,避免信任危机。

  5. 关注监管动态,提前合规布局:“AI+中医”的监管细则尚未完善,创业者需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如联合高校、医院发布AI中医诊疗规范),并建立风险兜底机制(如医疗责任险),明确AI与医师的责任边界,降低法律风险。

总结来看,“AI+中医”的创新方向值得肯定,但其商业化落地需要平衡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问止中医若想成功上市并实现长期发展,需在技术可靠性、盈利模式、用户信任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否则“中医AI第一股”的光环或将难以掩盖亏损与质疑的阴影。

Startup Commentary”Wenzheng Chinese Medicine Challenges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Again: “AI + Chinese Medicine” Fails to Conceal Loss Dilemma”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