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评论:香港经济韧性显现,金融与贸易双轮驱动增长
2025年二季度香港GDP同比增长3.1%,连续10个季度保持扩张,这一数据不仅超出市场预期,更折射出香港经济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的强劲韧性。从增长动力看,金融市场的繁荣与货物贸易的高景气是两大核心引擎,二者共同为香港经济注入了“向上”的活力。
首先,金融市场的“全面复苏”成为GDP增长的关键支柱。数据显示,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涨超25%,上半年日均成交额2400亿港元,同比上升120%;叠加中资企业因外部环境变化“退而求其次”选择赴港上市的趋势,香港IPO市场持续畅旺。金融行业对香港GDP的贡献超过两成,其繁荣不仅直接拉动经济,更通过“溢出效应”带动了服务业的活跃。例如,IPO过程中的路演、集资、挂牌庆祝等活动,直接刺激了中环高档酒店、餐厅的消费需求——市场人士观察到“北京往返香港的国泰航班不再换小飞机”“中环餐厅位置难订”,正是金融活动带动线下服务业的直观体现。这种“金融+服务”的联动增长模式,既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为本地消费市场注入了新动能。
其次,货物贸易的“抢出口”效应与外部需求回暖形成共振,成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动力。二季度香港货物出口总额大增11.5%,进口急增12.7%,增速均高于一季度。这一表现得益于美国关税措施的阶段性缓和,以及全球贸易流向的调整。香港作为国际航运和贸易枢纽,其“超级联系人”角色在货物贸易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为本地贸易企业创造了利润空间,也通过物流、仓储、报关等配套服务间接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收入增长。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与持续稳健的经济数据形成“政策-市场”良性互动。报告系统梳理了金融、贸易等领域的优势,向全球投资者传递了“香港经济向好”的明确信号,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这种“数据+政策”的双重支撑,为香港下半年经济保持2%-3%的增长预期奠定了基础。
反面评论:“无就业复苏”凸显结构矛盾,经济转型阵痛待解
尽管GDP数据亮眼,但香港经济的“无就业复苏”现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隐忧。所谓“无就业复苏”,即经济增长未同步带动就业扩张,甚至出现总就业人数下降的情况。今年二季度,香港总就业人数为330.8万人,同比减少5.2万人;失业率虽维持低位,但就业市场的“量”与“质”均未与经济增长形成匹配,导致居民“体感经济”与宏观数据出现显著温差。
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香港经济增长的“结构失衡”。当前香港经济的主要动力——金融与货物贸易,均属于“高附加值、低就业吸纳”领域。金融行业虽贡献超两成GDP,但其直接就业人口仅占总就业的7%,即便连带法律、会计等配套服务,覆盖人群也不足一成;货物贸易的增长更多依赖物流效率提升与国际订单转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有限。相比之下,香港超八成就业人口集中在零售、餐饮、旅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但这些行业因旅客消费力下降(如旅游业复苏但“量增质不增”)、本地消费意愿不足(居民未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等问题,并未同步回暖。这种“高增长领域不吸纳就业,低增长领域依赖就业”的结构错配,导致经济增长的“滴漏效应”严重受限,多数居民难以从GDP增长中直接受益。
另一个加剧就业矛盾的因素是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毕马威报告显示,超半数香港企业已应用生成式AI,部分金融机构甚至因AI引入启动后勤部门裁员。初级岗位(如简报准备、数据录入)被AI取代的趋势,正与香港青年就业需求形成直接冲突——一方面,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入门级岗位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因盈利压力难以提供足够的“低门槛”就业机会。这种“技术替代”与“结构错配”的叠加,进一步压缩了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此外,中小企业信心不足也抑制了就业扩张。尽管金融市场繁荣,但中小企业作为香港就业的“主阵地”(贡献约60%就业),因看不清外部环境(如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与自身转型方向,普遍对扩招持谨慎态度。这种“大企业赚钱不招人,小企业想招不敢招”的局面,使得就业市场的“活水”难以流动。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结构转型机遇,在“贴地”与“创新”中破局
面对香港经济“增长与就业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创业者需立足本地需求,在经济转型中寻找“破局点”。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创造高适配性就业机会
零售、餐饮、旅游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虽面临挑战,但其就业吸纳能力不可替代。创业者可通过“智慧化”改造提升这些行业的效率与吸引力,同时创造新岗位。例如,在餐饮业引入AI点餐系统的同时,增加“数字运营专员”“体验设计师”等新角色;在零售业结合本地文化打造“特色主题店”,既吸引消费又需要更多“文化解说员”“场景策划师”。这种“技术赋能+岗位创新”的模式,既能缓解AI对初级岗位的替代压力,又能提升行业附加值,实现“就业与增长双赢”。
2. 借力金融优势发展“贴地金融”,服务本地实体与就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创业者可探索“金融+实体”的融合模式,即洪雯提出的“贴地金融”。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发基于AI风控的小额贷款产品,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帮助其扩大经营并增加就业;针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医疗保健、城市运作),设计专项产业基金,支持其设备升级与人员培训,间接拉动就业需求。这种“金融服务本地”的模式,既能发挥香港的金融优势,又能将经济增长红利更直接地传递至基层。
3. 应对AI转型,布局“人机协作”型新赛道
AI对就业的冲击不可逆,但创业者可主动挖掘“人机协作”的新机会。例如,为金融机构提供“AI+人工”的混合服务(如AI生成基础报告后由分析师深度解读),既提升效率又保留核心岗位;为受AI影响的初级劳动者提供“技能转换培训”(如从数据录入转向数据标注与质量审核),帮助其向“高附加值辅助岗位”转型。此外,针对香港约100万“高风险被替代”劳动者,创业者可开发“技能再培训平台”,结合市场需求提供AI操作、客户服务等实用课程,助力劳动力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
4. 参与经济多元化,布局医疗、城市运作等“新实体”领域
香港经济需向“多元化、实体化”转型,创业者可重点关注医疗保健、城市智慧化运作等领域。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社区医疗、康复护理等需求激增,创业者可开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并吸纳大量护理员、健康管理师;在城市运作领域,针对智慧交通、绿色建筑等需求,开发“城市服务解决方案”,既推动城市升级又创造技术与服务岗位。这些领域既是香港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就业吸纳的“潜力池”。
5. 关注中小企业信心,提供“信心支持”服务
中小企业是就业的“稳定器”,但当前信心不足制约其扩张。创业者可围绕“信心支持”提供服务,例如:开发“经济前景数据平台”,整合全球与本地经济指标,为中小企业提供实时风险预警;成立“中小企业互助联盟”,通过共享资源、联合采购降低经营成本;提供“轻资产创业孵化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的初始投入风险。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确定性,间接推动其招聘意愿。
结语:香港经济的“无就业复苏”既是结构矛盾的暴露,也是转型的契机。创业者需跳出“追热点”思维,立足本地需求与就业痛点,在“贴地服务”与“技术创新”中寻找增长点。唯有让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张形成良性循环,香港才能真正实现“有温度的复苏”。
Startup Commentary”Hong Kong’s Jobless Economic Recovery Needs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