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5日

创业时评《创业者不要再做个人IP了》

点击阅读原文《创业者不要再做个人IP了》

正面评论:警惕流量陷阱,回归企业本质的清醒之声

在“全民IP”的狂热浪潮中,这篇文章犹如一剂清醒剂,直指创业者盲目追逐个人IP的深层隐患。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流量即成功”的认知迷思,通过案例、概念辨析和成本分析,为创业者提供了回归企业本质的思考框架。

首先,尼古拉创始人米尔顿的案例极具警示意义。作为个人IP过度膨胀的典型样本,米尔顿的“流量神话”从一开始就带有表演性质——借特斯拉之名对标、用夸张言论吸引关注、靠资本狂欢推高市值,最终因虚假宣传崩塌。这一案例揭示了个人IP的致命缺陷:当流量依赖超过产品与技术的真实能力,营销的“虚火”终将反噬企业根基。现实中,类似的“网红创业者”并不鲜见:某些新消费品牌创始人靠“人设营销”快速起量,却因产品品控、供应链管理等基本功缺失,最终沦为“流量弃子”。米尔顿的故事不仅是个例,更是对“用个人IP替代企业硬实力”逻辑的尖锐批判。

其次,文章对“个人品牌”与“个人IP”的概念辨析切中要害。个人品牌是长期积累的信任资产,依托产品、事业和持续的正向体验;而个人IP在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中,更像是“短期流量高地”,依赖刻意运营和情绪操纵,本质是“营销耗材”。这一区分澄清了创业者的认知误区——许多人误将IP的“知名度”等同于品牌的“美誉度”,却忽视了前者的脆弱性。例如,某些创业者为了维持IP热度,频繁制造争议话题或过度曝光,短期内可能带来流量,但长期看会稀释个人信誉,甚至让企业品牌沦为“IP附属品”。文章强调“企业家的个人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不应被消耗为营销工具,这一观点抓住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信誉的积累需要时间,而流量的消耗只在瞬间。

再者,对创业者时间成本的分析直击痛点。企业家的时间是稀缺资源,本应投入战略决策、产品打磨、团队管理等“核心战场”,而非与专业MCN团队“硬刚”内容运营。文章中“创业者朋友”的对话极具代入感——当创始人试图“工作之余简单做IP”时,实则低估了内容生产的专业性(选题策划、脚本撰写、流量算法理解等)和时间投入(从拍摄到复盘的全流程)。现实中,许多创业者为了IP运营,不得不压缩产品研发或客户服务的时间,导致企业“表面热闹、内里空虚”。更危险的是,过度曝光可能让创始人陷入“表演型人格”陷阱:为了维持IP人设,被迫说违心的话、做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最终损害个人与企业的双重信誉。

最后,“全员营销”的建议具有前瞻性。文章提出“激发全员力量,让企业成为营销驱动的组织”,本质是将营销从“个人表演”转向“组织能力”。例如文中提到的“秋田满满”团队,员工通过日常直播传递品牌信息,这种“集束弹”式的内容输出更真实、可持续。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是:企业的信誉由每个成员的行为共同构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会自然传递给用户。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对单一IP的依赖风险,更能通过多元视角(研发、客服、售后等不同岗位)展现企业的真实面貌,增强用户信任感。

反面评论:个人IP的阶段性价值与全员营销的实施挑战

尽管文章对个人IP的批判切中时弊,但在具体场景中,个人IP仍有其阶段性价值;而“全员营销”的落地也需解决现实挑战,否则可能沦为口号。

一方面,个人IP在特定阶段或行业中可能是必要选择。例如,早期初创企业资源有限,创始人通过个人IP快速建立行业认知、吸引种子用户,可能是破局的关键。以科技领域为例,马斯克的个人IP与特斯拉、SpaceX的成长几乎同步:他通过“火星移民”“脑机接口”等话题吸引关注,为企业融资和技术落地争取了时间窗口。这种情况下,个人IP并非“营销耗材”,而是企业早期的“信用背书”——当创始人的个人影响力与企业技术实力形成正向循环时,IP可以转化为品牌的一部分。此外,某些To C领域(如美妆、教育)的创始人,其个人形象(如专业度、亲和力)本身就是产品的核心卖点,此时IP化运营可能是品牌战略的有机组成。因此,“创业者不应做个人IP”的结论需结合企业阶段、行业特性和创始人特质具体分析,而非一刀切否定。

另一方面,“全员营销”的落地存在现实障碍。文章倡导“激发全员善意和战斗力”,但实际操作中,员工的内容生产能力、参与意愿和企业的组织支持是关键瓶颈。首先,并非所有员工都具备内容创作能力:技术岗员工可能擅长研发,但对社交媒体传播逻辑陌生;其次,强制“全员营销”可能引发抵触情绪,若企业仅将其视为KPI任务,反而会削弱员工对品牌的信任;最后,内容质量的把控是挑战——员工的个人表达可能偏离企业品牌调性,甚至因不当言论引发危机。例如,某餐饮品牌曾要求店员在朋友圈转发营销内容,却因部分员工抱怨工作强度被截图传播,反而损害品牌形象。因此,全员营销需要企业建立系统化的支持体系(如内容培训、素材库共享、激励机制),而非简单“号召”。

给创业者的建议: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品牌,构建可持续的营销体系

基于对文章的分析,结合创新创业的实际场景,创业者可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决策:

  1. 明确“个人品牌”与“个人IP”的边界,按需使用

    创业者需区分“长期信任积累”与“短期流量获取”的目标。若企业处于稳定发展期,应聚焦个人品牌建设(如通过专业观点输出、行业洞见分享传递价值),避免为流量过度曝光;若企业处于早期冷启动阶段,可谨慎使用个人IP,但需确保IP内容与企业真实能力匹配(如技术背景、产品故事),避免“人设”与实际脱节。例如,硬件初创企业创始人可通过展示研发过程、解决技术难点的真实案例吸引关注,而非夸大功能参数。

  2. 优化时间分配,聚焦企业核心能力

    创始人的时间应优先投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事项”(如产品迭代、客户需求洞察、团队建设)。若选择运营个人IP,需评估投入产出比:可将IP内容与企业核心业务结合(如分享产品研发心得、行业趋势分析),既传递价值又节省精力;同时,可借助专业团队(如内容顾问、运营助理)分担具体执行,避免陷入“内容生产”的细节中。

  3. 系统化推进全员营销,构建组织化内容能力

    全员营销的关键是“赋能”而非“摊派”。企业可通过以下步骤落地:

    • 培训与工具支持:为员工提供社交媒体运营、内容创作的基础培训,建立标准化素材库(如产品卖点、用户故事模板),降低内容生产门槛;
    • 激励机制:对优质内容创作者(如用户互动量高、转化效果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如绩效加分、公开表彰),激发主动参与;
    • 风险管控:制定内容发布规范(如避免敏感话题、统一品牌调性),设置审核机制,确保员工表达与企业价值观一致。

结语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提醒创业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产品、技术与组织能力,而非个人IP的“流量光环”。个人IP或许能带来短期热度,但长期信誉的积累需回归企业本质;全员营销或许需要前期投入,但能构建更可持续的品牌护城河。创业者需保持清醒,在流量与品牌、短期与长期之间找到平衡,方能走得更稳更远。

Startup Commentary”Entrepreneurs Should Stop Creating Personal IPs”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