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6日

创业时评《记录快门下的离别,我成为了“离婚跟拍师”》

点击阅读原文《记录快门下的离别,我成为了“离婚跟拍师”》

正面评论:离婚跟拍折射社会包容进步,为情感服务开辟创新赛道

离婚跟拍师的兴起,看似是摄影行业的“小众突围”,实则是社会观念迭代与情感需求升级的双重产物。这一职业的走红,至少在三个维度展现了积极意义。

首先,它见证了社会对离婚态度的理性化转变。新闻中提到,2024年中国离婚登记量达260万对,“离婚仪式感”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突破2.3亿,这些数据背后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松动。过去,离婚常被贴上“失败”“耻辱”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如26-35岁的主要客群)将离婚视为“理性选择”而非“人生污点”。他们不再因外界眼光压抑真实感受,而是通过跟拍照片为婚姻画下清晰的“分界线”——正如阿特将离婚视为“成长的见证”,陈力夫妇将婚姻视为“体验”后选择退出,这种对自我需求的尊重,恰恰是社会包容度提升的体现。

其次,离婚跟拍为传统摄影行业提供了差异化破局路径。新闻中提到,传统摄影行业已陷入“299元全包套餐”“AI日更百张客片”的内卷,客户对“逆光剪影感”“耳环角度参数”的严苛要求更让从业者疲惫。而离婚跟拍作为“小众赛道”,避开了标准化竞争,更强调情感共鸣与个性化服务。例如,炯叔的客户不追求精修数量,只需要“简单随性的氛围”;阿特仅要一张“各自走向相反方向”的照片,陈力夫妇则用“离婚证与火锅”的组合记录轻松状态。这种需求的非标准化,反而让摄影师从“技术工人”转型为“情感记录者”,既缓解了行业内卷压力,也为摄影价值开辟了新的维度——从“记录美好”到“记录真实”。

最后,离婚跟拍满足了现代人对情感仪式感的深层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结束仪式”对心理疗愈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个体完成“情感切割”,避免陷入过去的执念。新闻中,阿特将离婚照视为“未来婚姻抉择的深思镜”,陈力夫妇用照片“收藏共同记忆”,本质上都是通过仪式感完成对一段关系的“正式告别”。这种仪式不是对痛苦的沉溺,而是对经历的尊重——正如炯叔所言,“他们懂得有舍有得,懂得不恋过往”。离婚跟拍的存在,让“结束”不再是模糊的创伤,而是清晰的成长节点,这对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反面评论:情感商业化需警惕边界,行业繁荣背后隐忧待解

尽管离婚跟拍的兴起传递了积极信号,但其作为新兴行业的不成熟性与潜在争议也不容忽视。

其一,“情感殡葬师”的标签可能引发伦理争议。部分舆论认为,摄影本应记录“美好时刻”,离婚跟拍却将“情感终结”商业化,甚至可能被误解为“鼓励离婚”。例如,新闻中提到有网友质疑“离婚跟拍师是毁人婚姻”,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当离婚被包装成“轻松仪式”,是否会淡化婚姻的严肃性?尤其是对闪婚闪离的年轻群体(如陈力夫妇结婚不到一年即离婚),跟拍服务是否可能强化“婚姻是体验”的轻率认知?尽管多数客户是理性选择离婚,但行业若过度强调“仪式感”而忽视婚姻经营的价值,可能对社会婚姻观产生误导。

其二,行业标准缺失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与隐私风险。目前离婚跟拍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收费从1000元到2000元不等(如炯叔对陈力打半折),服务内容无统一规范(有的仅拍1张,有的拍3张),客户需求高度个性化(如Z世代要动漫风格,老年夫妻要皱纹特写)。这种灵活性虽为行业特色,但也埋下隐患——若部分从业者为迎合市场,过度渲染离婚的“浪漫化”(如将本应严肃的离婚过程包装成“时尚大片”),可能扭曲客户对离婚的真实认知;此外,新闻中提到客户几乎拒绝留存底片,但若从业者因操作不规范导致隐私泄露(如误将客户照片用于宣传),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其三,情感服务的商业化可能消解情感本身的纯粹性。离婚跟拍的核心是“记录真实情感”,但当它成为明码标价的服务时,是否会让情感表达变得“表演化”?例如,部分客户可能为了“出片效果”刻意营造“释然”的状态,而非真实情绪的流露;摄影师为满足客户需求,也可能引导摆拍而非自然捕捉。这种“情感表演”若成为行业主流,可能让离婚跟拍从“情感见证”异化为“情感作秀”,背离其最初的疗愈意义。

给创业者的建议:以“情感共鸣”为核心,在创新与边界间寻找平衡

对于有意进入离婚跟拍或类似情感服务赛道的创业者,需把握以下关键点:

  1. 聚焦情感需求,而非单纯商业化:离婚跟拍的本质是帮助客户完成“情感告别”,因此服务设计需以“真实”为核心。创业者应避免过度包装(如强行要求客户摆出“释然”表情),而是通过沟通理解客户的情感痛点(如阿特的成长、陈力的体验需求),用镜头捕捉自然流露的情绪。例如,可以设置“拍摄前深度沟通环节”,了解客户婚姻的关键记忆点,再针对性设计拍摄场景(如阿特的“登记处出口”、陈力的“火锅局”),让照片真正成为“情感标本”而非“摆拍产物”。

  2. 建立行业规范,强化隐私保护:针对当前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创业者可联合从业者制定基础服务准则(如明确收费范围、服务内容清单、底片处理规范),提升行业公信力。同时,隐私保护是客户的核心顾虑(新闻中客户普遍拒绝留存底片),需通过合同条款明确“照片使用权仅限客户本人”,并采用加密存储、限时删除等技术手段,避免隐私泄露风险。

  3. 警惕“情感工具化”,传递正向价值观:创业者需明确,离婚跟拍的意义是“帮助理性离婚者完成告别”,而非“鼓励轻率离婚”。在宣传中应避免过度强调“离婚的轻松”,而是突出“对婚姻的尊重”——例如,可通过案例故事传递“理性选择、勇敢告别”的态度(如阿特通过离婚看清婚姻本质,未来更谨慎选择),而非渲染“离婚即解脱”的片面认知。

  4. 拓展服务场景,增强抗风险能力:当前离婚跟拍仍属小众,创业者可围绕“情感仪式”拓展相关服务(如分手跟拍、亲子关系和解记录等),避免业务单一化。同时,可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拍摄+心理疏导”的复合服务,提升服务附加值,也能通过专业支持避免“情感表演”的误区。

离婚跟拍师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也是情感服务创新的尝试。它既需要从业者以“情感共鸣”为底色,守住伦理与隐私的边界;也需要社会以包容但审慎的态度看待——毕竟,比“记录离婚”更重要的,是让每段关系的开始与结束,都能传递对情感的尊重与对自我的负责。

Startup Commentary”Documenting Farewells Behind the Shutter: I Became a Divorce Photographer”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