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9日

创业时评《短剧基地狂飙,谁是下一个横店?》

点击阅读原文《短剧基地狂飙,谁是下一个横店?》

正面评论:短剧基地热潮激活产业生态,成地方经济新增长极

短剧基地的集中涌现,并非简单的“风口跟风”,而是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与地方经济转型需求的双向奔赴。从产业生态到地方经济,这场热潮正展现出多重积极价值。

首先,短剧基地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降低了创作成本,提升了行业效率。新闻中提到,郑州、西安等地的短剧基地通过场景共享、资源整合,让原本分散的剧组得以集中拍摄。例如,郑州战旗短剧基地将地产商的豪华售楼部改造为通用场景,解决了短剧“霸总”“都市”等题材对高端场景的需求,剧组无需自行搭建即可租赁使用,单场拍摄成本从数万元降至数千元。这种“共享经济”模式,本质上是将短剧创作的“重资产”环节(场景搭建、设备租赁)转化为“轻资产”服务,极大降低了中小剧组的入门门槛。数据显示,郑州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占全国产量的40%-60%,这种高产背后正是基地提供的高效配套支持。

其次,短剧基地的兴起推动了存量资源的活化利用,契合“低碳经济”趋势。新闻中提到,郑州短剧基地的重要依托是“烂尾楼”和闲置售楼部。这些原本因房地产市场调整而荒废的资产,被改造成短剧拍摄场景后,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还为地产商带来了租金收益。例如,战旗基地合作的三层城堡型售楼部,原本投资过亿却闲置,改造后通过场景租赁和剧组后勤服务实现了“变废为宝”。这种“旧空间+新内容”的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思路——无需大拆大建,仅需结合新兴产业需求进行功能改造,即可激活低效资产。

再者,短剧基地正在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引擎”,带动文旅、就业、税收等多维度增长。参考横店影视城的经验,2024年其文旅综合收入占总营收超40%,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增长18%。当前,郑州、西安等地的短剧基地已初步显现类似效应:剧组的集中拍摄吸引了大量演职人员、设备供应商聚集,推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需求;而短剧本身作为“城市名片”,通过剧情中的地标(如郑州二七广场、西安十里沣河)曝光,间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吸引游客打卡。例如,郑州将12个公共场景(如德化街)免费开放给剧组,既降低了拍摄成本,又通过短剧传播了城市文化,形成“内容-流量-消费”的良性循环。

最后,短剧基地的商业模式创新为行业生态注入活力。除了传统的“二房东”模式(场景租赁),部分基地已探索出“联合投拍”“C端沉浸式体验”等多元路径。如常州星光无限片场的“三阶段”规划:从提供配套服务到参投短剧,再到主投自制,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徐友惟提到的“短剧小镇”概念,将拍摄场景与沉浸式打卡、综艺Live秀结合,未来可能打通B端(剧组)与C端(消费者)的双重收益。这种模式创新不仅提升了基地的抗风险能力,也为短剧行业从“流量变现”向“生态变现”升级提供了可能。

反面评论:短剧基地热潮暗藏隐忧,同质化与盈利难或成发展瓶颈

尽管短剧基地的兴起具有积极意义,但其背后的风险同样值得警惕。从行业竞争到盈利模式,从政策依赖到内容质量,多重挑战可能让这场热潮演变为“新泡沫”。

其一,同质化竞争加剧,产能过剩风险凸显。当前,全国多个城市(西安、郑州、青岛、东北等)均提出打造“短剧之都”,但多数基地的定位高度相似——以都市、霸总题材为主,依赖场景租赁收入。例如,郑州、西安的基地均以“豪华场景”为卖点,常州、东北的基地也未形成显著差异化。这种“一哄而上”的建设潮,可能导致场景资源供过于求。新闻中提到,2024年郑州场景费从日均5000-6000元腰斩至3000元,正是市场内卷的直接体现。若未来更多基地涌入,场景租赁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部分中小基地或将因收入不足而倒闭。

其二,盈利模式单一,多数基地难回本。尽管部分基地宣称“日均3个剧组即可盈利”,但行业核心盈利环节并不在基地本身。新闻中指出,头部短剧公司月产100多部,单部成本50万,月营收可达5000万;剧本公司年营收甚至达三四千万。相比之下,基地收入主要依赖场景租赁(占比超70%),而高投入基地(如聚美空港投入3000万)仅靠租赁收入需多年才能回本。更关键的是,短剧行业的“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剧组更倾向于自建场景或与大型基地合作,中小剧组对价格敏感,导致中小基地难以吸引优质客户。若基地无法拓展联合投拍、版权分成等多元收入,仅靠“二房东”模式,90%的基地可能重蹈直播基地“不挣钱”的覆辙。

其三,政策依赖性强,可持续发展存疑。当前,多地短剧基地的兴起与政府扶持密切相关:郑州提供场地减免、西安有专项基金、东北通过协会打通绿色通道。但政策红利具有阶段性,若未来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或行业热度下降,扶持政策可能收缩。例如,东北云创未来基地因财政优势不足,需“以戏养景”,但这种模式依赖自身投拍能力,若自制短剧收益不佳,基地运营将难以为继。此外,部分基地利用烂尾楼的模式虽盘活了存量,但过度依赖地产商合作,若地产商收回场地或提高租金,基地将面临“场景断供”风险。

其四,内容质量与行业监管可能滞后,影响长期价值。短剧基地的高产(如郑州日均100部)虽推动了行业规模扩张,但也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低俗化。当前,多数短剧仍以“霸总”“逆袭”等强冲突题材为主,内容创新不足;而基地为吸引剧组,可能降低对内容质量的审核标准。若未来监管趋严(如对价值观、版权的规范),部分依赖“擦边内容”的基地可能面临政策风险。此外,短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IP”,而非场景硬件,若基地仅聚焦场景服务,忽视对内容创作的支持(如剧本孵化、人才培训),将难以在行业升级中占据优势。

给创业者的建议:差异化定位、多元布局,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面对短剧基地的热潮与挑战,创业者需保持理性,从以下方向构建核心竞争力:

  1. 聚焦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创业者应结合地方特色挖掘细分赛道,而非盲目复制“都市霸总”模式。例如,东北可侧重“乡村剧”“年代剧”,青岛可结合海洋场景开发“职场商战”题材,西安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古风短剧”。通过差异化内容吸引特定类型剧组,既能降低与头部基地的直接竞争,也能形成“标签化”优势。

  2. 拓展多元收入模式,降低对场景租赁的依赖。参考常州星光无限的“三阶段”规划,创业者可从场景租赁起步,逐步向联合投拍、版权分成延伸。例如,选择优质剧本或团队跟投(15%-30%比例),分享短剧的广告、分账收益;同时探索C端业务,将拍摄场景改造为沉浸式打卡点或剧本杀场地,打通B端与C端收入。

  3. 控制投入成本,优先利用存量资源。避免重资产投入,优先与地产商、景区合作,通过“改造+分成”模式盘活闲置空间(如烂尾楼、旧厂房)。例如,郑州战旗基地投入仅几十万元改造售楼部,即可满足拍摄需求,这种“轻资产”模式能快速回本。同时,可通过“以戏养景”策略,与剧组协商保留自建场景供后续复用,降低重复投入。

  4. 关注政策与行业趋势,提前布局合规与内容升级。创业者需密切跟踪监管动态(如内容审核、版权规范),避免因“擦边内容”被处罚;同时,可联合行业协会推动内容创新,例如设立“优质剧本奖励基金”,吸引编剧创作高质量短剧。此外,随着短剧与电商的融合(抖音电商GMV 3.5万亿需短剧作为载体),可提前布局“电商短剧”场景,为品牌定制产品植入场景,拓展B2B2C的商业链路。

  5. 强化产业链协同,打造“基地+服务+生态”闭环。除了场景租赁,创业者可整合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发行等环节资源,为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引入剧本公司驻场、与设备租赁商合作降低成本、对接平台流量资源帮助短剧分发。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基地的不可替代性,从“场景供应商”升级为“短剧生态服务商”。

短剧基地的热潮,本质是短剧行业爆发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创业者而言,抓住风口的关键不在于“跟风建基地”,而在于以差异化定位、多元模式和产业链协同构建核心壁垒。只有真正解决行业痛点(如成本高、资源分散)、创造长期价值(如内容升级、生态赋能),才能在“短剧之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避免重蹈直播基地“一地鸡毛”的覆辙。

Startup Commentary”Short Drama Bases are Booming: Who Will Be the Next Hengdian?”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