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从“向上”转向“守住”,年轻人的成长变成伪命题了吗?》
正面评论:应对不确定性的成长创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重构
在传统线性成长路径断裂的当下,年轻人并非陷入完全的迷茫,而是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与创造力,正在重构属于这个时代的成长逻辑。这种重构既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回应,更是对“成长”本质的主动探索,蕴含着积极的社会价值。
首先,“横向拓展”与“即时兑现”的成长模式,为个体在不确定性中锚定了意义感。当纵向上升通道收窄,年轻人不再执着于“爬梯子”式的单一目标,而是转向“种园子”的多元尝试:通过发展副业、学习兴趣技能、参与社群活动等方式,构建起更丰富的身份维度。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成长“延迟满足”的桎梏,强调“今天的意义感”——一次手作体验、一场短途旅行、一门短期课程,或许无法直接带来经济回报,却能在精神层面提供稳定的慰藉。例如,新闻中提到的“即时兑现”,本质上是对“成长必须服务于功利目标”的反叛,它让成长回归到“生命体验”本身,为个体在高压环境中保留了一方“精神自留地”。
其次,“自我叙事主权”的觉醒,推动成长从“他者定义”转向“自我定义”。当外部评价体系(如学历、收入、职位)的权威性下降,年轻人开始通过创作、记录、表达等方式,主动讲述“我是谁”的故事。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符号化成长”的抵抗,更是对个体主体性的捍卫。例如,有人通过自媒体分享日常生活,有人用手账记录情绪变化,这些行为看似“私人”,实则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坐标系。正如新闻中提到的“存在式成长”,它关注的是“如何存在”而非“拥有什么”,这种转向让成长摆脱了“必须成功”的焦虑,更贴近生命的本质——真实、开放与联结。
最后,AI时代的“能力分工型”成长,为人类重新定义了核心价值。传统成长模式强调“全知全能”,但AI的崛起让这一目标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新闻中提出的“人类应聚焦伦理判断、元问题提出、跨领域想象、深度情感连接、意义建构”五大核心能力,恰恰是AI无法替代的“人性光辉”。例如,在医疗决策中,AI可以提供数据支持,但“是否使用激进治疗方案”的伦理判断仍需人类完成;在创新领域,AI能生成代码模板,但“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创造新体验”的跨领域想象,仍是人类的专属能力。这种分工不是“人类被替代”,而是“人类被解放”——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专注于更具创造性、情感性的工作,这反而为成长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反面评论:成长异化的双重陷阱——符号化与资本逻辑的侵蚀
尽管年轻人在主动重构成长逻辑,但当前的社会环境也催生了诸多异化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削弱了成长的真实性,更可能导致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与自我消耗。
其一,“符号化成长”的替代效应,正在掏空成长的实质。为了应对社交平台的“注意力竞争”与劳动力市场的“可替代性焦虑”,许多年轻人将成长异化为“标签表演”——晒证书代替掌握技能、打卡学习代替知识内化、人设管理代替真实自我。这种“模拟成长”短期内能提供“我在进步”的心理安慰,长期却会导致“实质滞后”的危机。例如,有人为了“斜杠青年”的标签学习十几种技能,却没有一项精通;有人通过朋友圈“年度书单”塑造“爱读书”的形象,却从未完整读完一本书。当符号成为目的,真实积累被架空,个体最终会陷入“需要不断生产新符号来掩盖真实差距”的恶性循环,自我认同感反而被削弱。
其二,资本逻辑下的“生存型成长”,将个体异化为“自我压榨的工具”。在职业稳定性下降、雇佣关系短期化的背景下,“自我产品化”被包装成“积极成长”,实则是资本将培训责任转嫁到个人身上的隐性剥削。例如,企业要求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学习新技能以保持竞争力,却不提供时间或薪酬补偿;知识付费平台将“终身学习”异化为“永远的自我投资”,暗示“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实则是贩卖焦虑以收割用户。这种模式下的成长,本质是“用个人成本维系企业效率”——员工学来的技能可能仅服务于岗位需求,一旦技能贬值,重新学习的成本仍需个人承担。更危险的是,这种“生存型成长”会让个体将“效率”等同于“价值”,逐渐丧失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沦为“高效运转的工具”。
其三,公共成长共识的弱化,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与孤独感。当“成长”从公共叙事(如“读书-工作-成家-立业”)转向私人体验(如健康、创作、关系质量),社会共享的语言与价值纽带被削弱。年轻人各自定义“成长”,却难以与他人形成共鸣——你眼中的“成长”是读完一本哲学书,他眼中的“成长”是健身100次,这种差异导致“成长”在公共语境中越来越空泛,只剩下自我安慰的功能。更深远的影响是,社会失去了共同的“进步参照系”,个体在比较中更容易陷入“别人都在进步而我落后”的幻觉,孤独感与疏离感进一步加剧。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异化与重构中锚定真实成长
面对当前的成长困境,创业者作为创新的主体,更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避免陷入符号化与资本逻辑的陷阱,同时抓住AI时代的机遇,探索更具生命力的成长路径。以下是具体建议:
警惕“符号化陷阱”,回归真实价值积累:创业者在打造个人IP或企业品牌时,需区分“符号标签”与“实质能力”。例如,不要为了“行业专家”的标签而盲目输出碎片化知识,而是聚焦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深度能力;不要为了“创新企业”的称号而追逐热点概念,而是沉淀核心技术或独特服务。真实的成长需要时间与积累,符号只能是结果,而非目的。
平衡“效率”与“生命力”,拒绝资本逻辑的异化:在自我管理或企业运营中,避免将“成长”简化为KPI的达成。例如,设定目标时,除了“用户增长”“营收提升”等量化指标,也需纳入“团队幸福感”“用户真实需求满足度”等非量化指标;在要求员工“自我成长”时,需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培训时间、资源),而非单方面转嫁成本。成长的本质是“生命力的增强”,而非“效率的无限提升”。
利用AI优化效率,聚焦人类核心能力:创业者应主动拥抱AI工具,将重复性工作(如数据整理、基础文案)交给AI,腾出精力发展人类独有的核心能力。例如,在产品设计中,用AI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但最终的“用户体验伦理”(如隐私保护、情感需求)需由人类决策;在市场拓展中,用AI预测趋势,但“跨领域创新”(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仍需人类的想象力。AI是工具,不是替代者,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定义值得做的事”的能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动公共成长共识的重构:创业者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推动“成长”从单一的“经济价值”转向多元的“社会价值”。例如,在招聘中关注候选人的“关系质量”(如团队协作能力)、“生命体验”(如跨领域经历)而非仅学历与技能;在品牌传播中,讲述“非明星”故事(如普通员工的成长蜕变),而非仅展示“成功案例”。通过这些行动,创业者可以成为“新成长共识”的构建者,为社会提供更包容的价值参照系。
结语:成长从未消失,只是换了模样。在这个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真正的成长不再是“向上攀爬”的线性路径,而是“向内探索”与“向外联结”的动态平衡。创业者作为时代的参与者与引领者,需要跳出符号化与资本逻辑的桎梏,在真实价值积累与人类核心能力的坚守中,定义属于这个时代的成长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