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通专栏 · 2025年8月11日

20小时硬座背后的暴利生意:Z世代正在为“痛苦”买单|创始人Q&A

20小时硬座背后的暴利生意:Z世代正在为“痛苦”买单

破题:为什么Z世代愿意为“痛苦”买单?

近年来,一种看似反常识的消费现象正在兴起:Z世代(指1995-2010年间出生的人群)不仅愿意忍受长时间硬座火车、拥挤的绿皮车厢,甚至主动选择这种“痛苦”的出行方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看似艰苦的体验背后,隐藏着一个暴利的商业机会。那么,为什么Z世代会为“痛苦”买单?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商业逻辑?

1. 体验经济的崛起

Z世代成长于物质丰富的时代,传统的物质消费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注重“体验”而非“拥有”,甚至愿意为独特的体验支付溢价。20小时的硬座火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另类旅行”的体验,而非单纯的交通方式。

2. 社交媒体的驱动

在社交媒体时代,Z世代热衷于分享与众不同的经历。硬座火车的拥挤、嘈杂、甚至不适,反而成为他们社交货币的一部分。这种“吃苦”的经历,能够为他们赢得关注和认同。

3. 怀旧与真实感

绿皮火车、硬座车厢,这些带有年代感的元素,让Z世代感受到一种“复古”的真实感。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长大的他们,渴望接触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硬座火车恰好提供了这种机会。

4. 性价比与冒险精神

硬座火车票价低廉,适合预算有限的年轻人。同时,长时间硬座的“冒险”感,也满足了Z世代对未知和挑战的追求。

解答:如何抓住“痛苦经济”的商业机会?

既然Z世代愿意为“痛苦”买单,创业者如何从中挖掘商机?以下是几个可行的方向:

1. 打造“硬核旅行”产品

将硬座火车与其他体验结合,设计成完整的旅行产品。例如:
主题列车:推出“怀旧专列”“文艺专列”等,车厢内布置成特定主题,吸引年轻人打卡。
社交列车:组织硬座火车上的社交活动,如桌游、音乐表演等,让旅途变成社交场景。
挑战项目:推出“20小时硬座挑战赛”,参与者完成挑战后可获得证书或纪念品。

2. 开发“痛苦体验”的周边服务

围绕硬座火车的痛点,提供增值服务:
舒适升级包:售卖颈枕、耳塞、眼罩等“硬座生存套装”。
餐饮服务:提供适合火车场景的便携美食,如自热火锅、零食礼包。
内容变现:录制硬座火车上的Vlog或纪录片,吸引流量并变现。

3. 利用社交媒体营销

硬座火车的“痛苦”本身就是话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放大其传播效应:
KOL合作:邀请旅行博主、摄影师体验硬座火车,分享真实感受。
用户生成内容(UGC):鼓励乘客分享自己的硬座故事,形成社群效应。
话题营销:发起“硬座生存指南”“硬座奇遇记”等话题,吸引讨论。

4. 挖掘文化IP价值

绿皮火车和硬座车厢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将其IP化:
文创产品:设计硬座主题的明信片、手账本、T恤等。
线下展览:举办“硬座文化展”,展示火车上的百态人生。
影视合作:与影视剧或综艺合作,将硬座火车作为拍摄场景。

案例补充:日本“青春18车票”的成功启示

日本的“青春18车票”是一个经典的“痛苦经济”案例。这种车票允许乘客在5天内无限次乘坐JR(日本铁路)的普通列车(包括慢车和部分快速列车),但只能坐非指定席(即硬座或无座)。尽管旅途漫长且辛苦,但“青春18车票”却成为年轻人中的热门选择。

成功原因:

  1. 价格优势:车票价格低廉,适合预算有限的年轻人。
  2. 体验独特:慢车旅行让乘客有机会欣赏沿途风景,感受日本各地的风土人情。
  3. 社交属性:许多年轻人结伴使用“青春18车票”,将其视为一种集体冒险。
  4. 文化符号:车票名称中的“青春”二字,赋予了其浪漫和怀旧的色彩。

商业启示:

  • 定位清晰:明确目标用户是年轻人,主打“青春”和“冒险”。
  • 情感共鸣:通过车票名称和宣传,唤起用户对青春和自由旅行的向往。
  • 场景延伸:将车票与旅行攻略、打卡景点结合,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

结语

Z世代为“痛苦”买单的现象,本质上是对传统消费逻辑的颠覆。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舒适和便利,更是独特体验和情感共鸣。对于创业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可售卖的价值,并通过社交媒体和文化符号放大其吸引力。无论是“硬核旅行”产品,还是“痛苦体验”的周边服务,只要能抓住Z世代的心理需求,就能在这个看似反常识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未来,随着体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痛苦经济”或许会成为新的商业蓝海。而谁能率先洞察并满足Z世代的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更多创业干货与创始人Q&A,请关注微信服务号:AI大智大通

Founder’s Q&A “The Lucrative Business Behind 20-Hour Hard Seats: Generation Z is Paying for “Pain””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