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技术遇上外汇壁垒:稳定币的增长为何难破「传统困局」?
「在加密货币圈,总有人觉得代码和技术能搞定一切。但放到外汇领域,这种想法可就太天真了。」外汇基础设施公司 AbbeyCross 的 CEO Mike Robertson 的这番话,道出了稳定币在支付领域扩张时的尴尬处境。
亮眼的数据背后:稳定币的「高光时刻」
据 Visa 和 Allium 的数据,2025 年才过去一半多(截至 7 月),稳定币的交易量就已冲到 5 万亿美元,涉及 10 亿笔支付——这距离 2024 年全年 5.7 万亿美元的总量仅一步之遥。更别提,自 2024 年 11 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这些锚定美元等法币的加密货币总市值还暴涨了 47%,达到 2550 亿美元。
从愿景来看,稳定币本应给支付领域(尤其是跨境支付)带来「更快、更便宜、更高效」的未来。数据确实在印证潜力,但一个老问题始终挥之不去:它真能解决困扰外汇业务几十年的「老大难」吗?
绕不开的「外汇成本」:稳定币的「传统枷锁」
想用稳定币来兑换不同法币(比如欧元换港元)?别急,你可能会遇到和常规兑换一样的「花钱坑」:买卖价差、兑换手续费、中间商抽成,还有滑点(市场波动导致的实际成交价与预期价的偏差)。这些成本在跨境加密货币交易中一样存在,尤其在资金「进出」传统金融系统时更突出——这可给稳定币倡导者们宣称的「低成本」泼了盆冷水。
为啥技术搞不定?Robertson 解释得很直白:「每种货币都有自己的『脾气』,而且大多数银行和支付机构的利润大头其实来自外汇交易,而不是手续费。」想靠代码消除这些「利益链条」,没那么简单。
破局之路:从「非主流」场景找机会
虽然挑战不少,但稳定币的增长势头并非虚言。它的「发力点」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那些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跨境交易,二是新兴市场的支付业务。
就拿专注稳定币支付基建的初创公司 BVNK 来说,他们就不太瞧得上英镑兑美元这类「主流通道」,反而盯上了像「斯里兰卡到柬埔寨」这样的「小众路线」。BVNK 亚太区董事总经理 Sagar Sarbhai 说:「这种路线以前得经过好几个中间商,又贵又慢。稳定币能简化流程——虽然现在成本未必真的低,但速度快多了,资金到账也更及时。」如今,BVNK 的年交易量已有约 150 亿美元。
另一家公司 Conduit 也很典型。2022 年加密寒冬后,它转型做起了稳定币支付:用户能用巴西 Pix 等本地支付系统汇款,再通过欧洲的 SEPA 系统收款。CEO Kirill Gertman 透露,公司年处理规模已达 100 亿美元。
巨头入场与监管东风:爆发前夜?
当然,和 Visa 这样的传统支付巨头比,稳定币的盘子还很小——Visa 2024 年的支付处理规模就高达 13.2 万亿美元,是同期稳定币总量的两倍多。但巨头们已经行动了:Visa 在 2024 年 10 月推出平台,允许银行铸造、销毁和转移法币支持的代币(包括稳定币),想在美元流动性短缺、传统系统低效的市场里分一杯羹。
更重要的是,监管开始「亮绿灯」。美国近期通过的《GENIUS 法案》给全球最大的稳定币市场定下了清晰规则,让银行和支付机构敢下场了。这也引得全球监管机构纷纷跟进,为稳定币发行商制定类似框架。
「我们才刚看到指数级增长的苗头,」Sarbhai 信心满满,「过去五年打下的基础,或许未来 12 个月就能迎来爆发。」稳定币能否真正打破外汇壁垒?这场技术与传统的较量,还在继续。
原文链接《当技术遇上外汇壁垒:稳定币增长为何难破「传统困局」?》
本内容由AI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理性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