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13日

创业时评《小红书造「痛」岛背后,是一场社区兴趣扩容》

点击阅读原文《小红书造「痛」岛背后,是一场社区兴趣扩容》

正面评论:小红书“痛岛”折射兴趣社区扩容的战略先手与生态价值

小红书在上海复兴岛打造的“痛岛”——RED LAND活动,不仅是一场游戏与二次元爱好者的线下狂欢,更是其从“生活方式社区”向“生活兴趣社区”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这场活动的成功,既验证了小红书对年轻用户兴趣需求的精准洞察,也展现了其通过兴趣圈层扩容推动社区生态进化的深层价值。

首先,“痛岛”的落地标志着小红书对垂直兴趣圈层的深度运营能力。二次元与游戏曾被视为“小众文化”,但在小红书社区中,二者的内容发布量已跃居垂类第三、第四(2023-2025年二次元内容从0增长至第三大垂类,游戏用户MAU超1.1亿),这一数据背后是用户从“围观”到“参与”的质变。小红书通过“2.5次元”概念(即二次元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将游戏中的平底锅解构为“防弹锅”“保命锅”等生活化表达,将动漫元素融入毕业服、海底捞庆生等场景,成功打破了传统二次元“圈地自萌”的局限。RED LAND活动则进一步将这种“生活+兴趣”的连接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工业遗迹与动漫场景的碰撞、沉浸式任务设计、跨IP联动(如《原神》《宝可梦》等稀缺IP的参与),本质上是为用户创造了一个“现实与虚拟破壁”的情感共鸣场。这种“从内容到体验”的闭环,不仅强化了用户对社区的归属感,更让兴趣圈层从“分散的个体”凝聚为“有共同记忆的群体”,为社区长期留存与活跃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痛岛”是小红书“兴趣社区”战略的具象化验证。2025年7月,小红书将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核心是从“有用性”转向“情感连接”。在传统内容平台中,用户生产内容往往需要“有用”(如攻略、测评)或“有趣”(如娱乐),但兴趣内容更强调“真实表达”——它可以是无目的的分享、个性化的创作,甚至是小众的情感共鸣。RED LAND活动中,用户通过“独立身份设定”“互动任务”“存档树”等设计,深度参与到“岛”的构建中,这种“共创”模式正是兴趣社区的核心逻辑。数据显示,小红书已有超2500个兴趣标签圈层,且兴趣相关内容(如“痛金”“cos团建”)发布量同比增长数百甚至上千个百分点,这说明用户对“兴趣表达”的需求远未被满足,而小红书通过去中心化分发机制(50%流量分配给千粉以下用户),为普通用户提供了平等的发声机会,真正实现了“兴趣即连接”。这种战略转型不仅能吸引更多“长尾兴趣”用户(如独立游戏制作人、小众动漫爱好者),还能通过兴趣的多样性提升社区的“人感”——即用户间基于共同爱好的真诚交流,这是对抗平台同质化、增强用户粘性的关键。

最后,“痛岛”为品牌与兴趣圈层的合作提供了新范式。活动中,50余个游戏与动漫IP(包括《王者荣耀》《航海王》等顶流)的参与,本质上是品牌对小红书“兴趣生态”的认可。传统线下展会(如ChinaJoy)更侧重产品展示,而RED LAND通过“世界观构建”“沉浸式互动”“情感共鸣”,让品牌从“展品提供者”转变为“场景共建者”。例如,《和平精英》展区用“粉色平底锅”替代常规武器,正是基于小红书社区中用户对“锅”的二创内容(如“反光暴露位置”的生活化解读),这种“从社区洞察到线下落地”的联动,既强化了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也为品牌提供了低成本、高转化的营销场景。对小红书而言,这种IP合作不仅能吸引更多品牌资源,更能通过品牌的流量反哺社区内容生态,形成“用户-内容-品牌”的正向循环。

反面评论:“兴趣社区”扩容背后的潜在挑战与隐忧

尽管“痛岛”活动展现了小红书在兴趣社区运营上的创新,但从长期战略看,其兴趣圈层扩容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警惕“规模扩张”与“生态质量”的平衡问题。

其一,高成本投入与商业回报的不确定性。打造“痛岛”的成本不可小觑:包下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内陆岛(复兴岛)、改造工业遗迹与自然景观、邀请50余个IP及国际歌手(如Lia)、设计复杂的沉浸式互动系统(如独立身份、NPC任务)等,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与资源投入。尽管活动期间“EVA初号机”“鸟之诗羽毛雨”等话题登上小红书热榜,短期流量与声量显著,但如何将线下活动的热度转化为长期用户留存与商业价值(如广告、电商转化)仍需观察。例如,二次元与游戏用户的付费习惯更偏向虚拟消费(如游戏内购、周边),小红书若想通过兴趣社区实现商业化,需在“内容种草”与“交易闭环”间找到更有效的连接点,否则可能面临“投入高、变现难”的风险。

其二,兴趣圈层扩张与社区氛围维护的矛盾。小红书的核心优势在于“同温层交流”——用户因相似的生活方式或兴趣聚集,形成高信任度的社区氛围。但随着兴趣圈层的扩容(如从时尚、美食延伸至游戏、二次元、独立手工等),不同圈层的用户习惯、内容风格差异可能加剧。例如,二次元用户更注重“情感共鸣”与“二创自由”,而传统生活方式用户更关注“实用价值”,若平台在内容分发、规则制定上未能平衡不同圈层的需求,可能导致核心用户流失或社区氛围“稀释”。此外,兴趣的“长尾性”也意味着部分小众圈层(如“拼豆”“AI恋爱”)的用户基数有限,若运营资源过度分散,可能导致部分圈层活跃度不足,最终沦为“僵尸话题”。

其三,兴趣的易变性与持续运营能力的考验。兴趣的本质是用户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其特点是“多样且易变”——今天流行的“痛文化”可能明天被新的兴趣取代(如“国潮”“元宇宙”等)。小红书若想维持“兴趣社区”的吸引力,需具备快速捕捉兴趣趋势、迭代运营策略的能力。例如,当前小红书通过UGC内容洞察到“2.5次元”的趋势,并推出RED LAND活动,但未来若用户兴趣转向更虚拟(如元宇宙社交)或更现实(如户外露营+兴趣结合)的方向,平台能否及时调整内容引导、活动策划与资源投入?此外,兴趣的“情感属性”也意味着用户对社区的“真诚度”要求更高,若平台过度商业化(如强制植入广告、干预UGC内容),可能破坏用户对“兴趣纯粹性”的感知,反而削弱社区粘性。

给创业者的建议:从“痛岛”看兴趣社区运营的底层逻辑

小红书“痛岛”的成功与挑战,为创业者在兴趣领域的创业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核心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 以“用户共创”为核心,构建兴趣社区的“情感护城河”

    兴趣的本质是用户的情感表达,创业者需跳出“内容平台”的传统思维,转向“用户共创平台”。小红书通过“2.5次元”概念(二次元与现实结合)、“去中心化分发”(50%流量给普通用户),让用户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创业者可通过设计低门槛的共创机制(如主题活动、UGC大赛)、提供个性化工具(如二创模板、兴趣标签),鼓励用户参与社区构建,从而形成“用户即内容、用户即运营”的良性生态。例如,针对小众兴趣(如独立游戏、手工拼豆),可通过线下快闪活动(类似“痛岛”)连接用户,线上通过话题标签聚合内容,强化用户的归属感与参与感。

  2. 平衡“兴趣扩张”与“生态质量”,聚焦垂直圈层的深度运营

    兴趣社区的扩容需避免“贪大求全”,而应优先深耕垂直圈层的“质量”。小红书选择从二次元与游戏切入,正是基于其社区中这两个垂类的高增长(发布量第三、第四,同比增长175%、168%)。创业者需通过数据洞察(如用户活跃时长、内容互动率)识别“高潜力兴趣”,并围绕该兴趣构建“内容-活动-用户”的闭环。例如,若聚焦“国潮手作”兴趣,可先通过线上话题聚合用户,再通过线下市集、大师工作坊增强互动,最后引入品牌合作(如手作工具、IP联名)实现商业化,避免因过度扩张导致资源分散。

  3. 以“情感连接”为导向,探索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兴趣社区的商业化需避免“硬变现”,而应围绕用户的情感需求设计场景。小红书“痛岛”中,品牌通过“场景共建”(如《和平精英》的“粉色平底锅”)而非“广告展示”参与活动,既满足了用户的沉浸体验,又实现了品牌曝光。创业者可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兴趣+消费”的场景融合(如兴趣主题快闪店、定制周边、会员权益),将用户的情感认同转化为消费行为。例如,针对“二次元+露营”的新兴兴趣,可推出“动漫主题露营套餐”(含角色联名帐篷、定制手办),既满足用户的兴趣表达,又通过高毛利的周边产品实现盈利。

总之,小红书“痛岛”不仅是一场线下活动的成功,更是其“兴趣社区”战略的一次关键验证。对创业者而言,兴趣领域的机会在于“情感连接”的深度而非“用户规模”的广度,只有真正理解用户的兴趣需求,构建“共创、共融、共享”的社区生态,才能在兴趣经济的蓝海中占据一席之地。

Startup Commentary”Behind Xiaohongshu’s Creation of the “Pain Island” Lies a Community Interest Expansion”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