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阅读原文《1.2亿只猫狗,养得出多家上市公司,却养不出一家国民品牌》
正面评论:宠物经济爆发式增长,细分赛道与创新模式激活产业活力
中国宠物经济的崛起,是消费升级、情感需求与产业创新共振的典型案例。从1.2亿只“毛孩子”到3002亿元的市场规模,从代工小厂到上市公司,从单一食品到智能用品,宠物经济正以“无边界”的扩张姿态,展现出强大的产业生命力与商业潜力。
首先,市场需求的“情感化”与“精细化”推动了多赛道繁荣。新闻中提到,独居人口超1.5亿、老年人口达2.8亿的社会背景下,宠物从“工具型”(看家护院)向“家人型”角色转变,这种情感投射直接催生了“宠物即孩子”的消费逻辑。养宠人群将母婴赛道的“精养”模式复制到宠物领域,食品、医疗、用品、服务四大核心赛道同步爆发:2024年宠物食品市场规模1585亿元(占比52.8%),医疗市场841亿元(占比28%),用品市场372亿元(占比12.4%),服务市场204亿元(占比6.8%)。这种“全场景覆盖”的需求结构,让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孕育出上市公司——从悠派科技的宠物尿垫、依依股份的卫生用品,到乖宝宠物的主粮、普莱柯的疫苗,甚至格力的宠物净化器、淘宝的宠物语言翻译器,均验证了“再小众的需求也能成大生意”的商业逻辑。
其次,本土企业通过“代工积累+自主品牌”的双轮驱动实现突围。早期中国宠物企业多依赖海外代工(如悠派科技为亚马逊代工、依依股份出口日本),但随着国内市场崛起,企业开始从“为他人作嫁衣”转向“打造自有品牌”。以悠派科技为例,其自主品牌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4.4%提升至2024年的73.9%,毛利率从代工模式的不足20%(如依依股份)提升至32.1%;乖宝宠物的“麦富迪”双拼粮,凭借“配方对标外资、价格仅为1/3”的性价比策略,在抖音单年GMV突破20亿元,2024年营收52.4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5.7%。这种“先通过代工积累供应链能力,再用自主品牌抢占本土市场”的路径,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最后,跨界与智能化创新拓宽了产业边界。宠物经济的“无边界”特性吸引了药企(修正医药)、地产商(新鸿基地产)、家电巨头(格力、新宝股份)等跨界玩家入场。例如,格力的“宠爱”宠物净化器集成UV灯珠消杀、甲醛滤网、逗猫设计,将家电技术与宠物需求结合;新宝股份依托小家电代工优势,2025年加大宠物电器投入;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则通过智能喂食器、健康监测项圈等产品,将“科学养宠”从概念变为标配。更值得关注的是,用户对“情感连接”的需求催生了宠物语言翻译器(成交增长740%)等“新物种”,这种基于用户心理的创新,进一步验证了宠物经济“从功能满足到情感满足”的升级趋势。
反面评论:行业“大而散”痛点凸显,品牌力与本土化能力待突破
尽管宠物经济规模庞大且增长强劲,但其“大而不强”“散而不聚”的问题同样突出。从企业竞争到产业生态,多重挑战制约着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其一,外销依赖与代工模式导致利润天花板明显。新闻中提到,悠派科技境外收入占比从46.69%升至62.51%,依依股份出口占比超90%,两家企业的境外毛利率(悠派35.65%、依依未明确但代工模式毛利率仅19.63%)虽高于境内,但过度依赖海外市场意味着企业易受国际经贸环境(如关税、供应链波动)影响。更关键的是,代工模式下企业议价权弱,利润被压缩——依依股份因代工为主,毛利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而悠派科技虽发力自主品牌,但境内毛利率(25.48%)仍显著低于境外(35.65%),反映出本土市场品牌溢价能力不足。这种“赚辛苦钱”的模式,难以支撑企业长期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
其二,“国民品牌”缺位,行业集中度低。对比全球市场(玛氏、雀巢CR5达51.6%),中国宠物食品CR5仅9%(2024年),且头部企业(如乖宝宠物、中宠股份)市占率均未突破5%。这种分散格局源于行业起步晚(中国宠物经济真正爆发仅十年)、企业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品牌力不足。外资品牌(如玛氏、皇家)凭借早期市场教育(高端化、专业化形象)占据用户心智,而本土品牌多依赖“性价比”竞争,尚未建立起“专业、可信赖”的品牌认知。例如,乖宝宠物的“麦富迪”虽销量高,但用户认知仍停留在“便宜好用”,而非“高端品质”;悠派科技的“Honeycare”在亚马逊是头部品牌,但在国内市场声量有限。这种“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尴尬,阻碍了本土品牌向“国民级”跨越。
其三,部分赛道存在“伪需求”与重资产风险。宠物医疗被称为“吸金赛道”(普莱柯疫苗毛利率53.36%),但宠物医院的重资产模式(租金、人力成本高)导致扩张即亏损——新瑞鹏超1000家门店毛利率仅5%,2023年冲刺美股失败。此外,部分创新产品(如宠物语言翻译器)虽满足情感需求,但技术成熟度存疑(“是否准确不好说”),可能因用户体验差沦为“智商税”,损害行业信任。跨界玩家的涌入也可能加剧同质化竞争——例如,家电企业做宠物净化器、药企做驱虫药,若仅将原有技术“套壳”宠物需求,而非深入理解宠物行为与健康痛点,易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
给创业者的建议:深耕需求、强化品牌、平衡扩张与风险
面对宠物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创业者需抓住核心矛盾,在“需求洞察-品牌建设-风险控制”三方面构建竞争力:
精准捕捉“情感+功能”双需求,避免伪创新。宠物消费的本质是“为情感买单”,但情感需依托功能落地。创业者需深入研究宠物行为(如猫砂盆的隐蔽性需求、老年宠物的尿垫舒适度需求)与用户痛点(如宠物医疗的“看病贵”“诊断不透明”),而非盲目跟风“智能化”或“情感化”概念。例如,开发智能产品时,需优先解决“喂食精准度”“猫砂除臭效率”等刚需,而非仅追求“语言翻译”等娱乐功能;布局医疗赛道时,可探索“社区诊所+远程问诊”的轻资产模式,降低运营成本。
从“代工思维”转向“品牌思维”,构建用户心智。代工模式虽能快速积累现金流,但长期看需向自主品牌转型。建议创业者:① 明确品牌定位:是“高性价比”(如麦富迪)、“专业高端”(如针对老年宠物的定制粮),还是“情感陪伴”(如主打“宠物日记”的周边品牌);② 聚焦单品类做深:避免“大而全”,先在一个细分领域(如宠物尿垫、主粮)建立“专家”形象,再拓展关联品类;③ 善用内容营销:通过短视频(如抖音展示宠物使用场景)、KOL(宠物博主测评)、用户UGC(晒宠物使用反馈)传递品牌价值,而非仅依赖平台推广(悠派科技销售费用占比超15%,需优化投放效率)。
平衡本土与海外市场,降低外销依赖风险。对于依赖出口的企业,需同步布局国内市场:① 研究本土用户习惯:如国内养宠以猫为主(占比超55%),可针对性开发猫砂、猫爬架等产品;② 优化渠道结构:除电商平台外,拓展线下宠物店、宠物医院等场景,增强用户触达;③ 关注政策红利:国内多地推行“文明养宠”政策(如规范遛狗、宠物保险试点),可围绕政策开发合规产品(如可降解尿垫、电子狗牌)。
警惕重资产扩张,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医疗、服务等赛道虽利润高,但需谨慎投入:① 宠物医院可采用“区域连锁+技术共享”模式(如共享检验设备、培训兽医),降低单店成本;② 跨界企业需发挥原生优势:如家电企业可依托供应链做高性价比智能用品,药企可深耕疫苗、驱虫药等技术壁垒高的品类,避免“为跨界而跨界”。
中国宠物经济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从“养得出上市公司”到“养得出国民品牌”,需要企业从“赚快钱”转向“做长期”,从“满足需求”转向“引领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情感经济的蓝海中,真正构建起属于中国的宠物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