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17日

创业时评《突然杀入高端的海底捞想干嘛?》

点击阅读原文《突然杀入高端的海底捞想干嘛?》

正面评论:高端化是海底捞品牌升级与战略破局的关键一步

在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消费分级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海底捞逆市布局高端餐厅“臻选店”,绝非偶然的“试错”,而是基于市场洞察与战略规划的主动破局。这一动作至少释放了三个积极信号,值得行业关注。

首先,高端化是海底捞应对“增长瓶颈”的战略选择。作为火锅赛道的头部品牌,海底捞在中端市场的渗透率已接近天花板:截至2024年底,其全球门店数量超1800家,覆盖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及下沉市场,但单店营收增速已连续三年放缓。中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如巴奴、凑凑等品牌的崛起)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2024年财报显示,海底捞整体毛利率为58.2%,较2020年下降4.3个百分点。此时进军高端市场,本质上是在“红海”中开辟“蓝海”——高端火锅市场长期被粤式打边炉(如捞王)、海鲜火锅(如徐鼎盛)等区域品牌占据,但全国性连锁高端火锅品牌仍存空白。海底捞通过“臻选店”切入这一赛道,既能以“头部品牌+高端定位”的差异化标签吸引高净值客群,又能通过高客单价(500元以上)提升单店盈利能力,为整体业绩注入新增长极。

其次,高端化是海底捞品牌势能的“向上延伸”,有助于强化“服务天花板”的认知。长期以来,海底捞的品牌标签是“极致服务”,但这一标签在中端市场已被过度消费(如“美甲擦鞋”等附加服务逐渐成为行业标配)。而高端市场对服务的要求更精准、更私密——臻选店取消自助小料台,改为服务员全程涮菜;设置独立包间和茶室;收取10%-15%的服务费,本质上是将“服务”从“热闹的陪伴式”升级为“专业的定制式”。这种转变不仅能满足高净值人群对“仪式感”“专属感”的需求,还能通过高端场景的验证,反哺主品牌的服务标准。例如,臻选店的“主厨涮菜”模式若被证明可行,未来或可提炼为中端门店的“增值服务选项”,进一步巩固海底捞“服务领先”的品牌形象。

第三,高端化是海底捞多元化布局的重要拼图,符合“全场景覆盖”的战略逻辑。近年来,海底捞已通过“小嗨火锅”(9.9元低价套餐)、“捞派有面儿”(快餐)、“乔乔的粉”(米粉)等子品牌向下渗透,覆盖大众消费场景;此次高端“臻选店”则向上填补了品牌在“品质消费”场景的空白。这种“上下延伸”的策略,既能分散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如经济下行时大众消费更敏感,高端消费受影响较小),又能通过不同品牌的协同效应,形成“金字塔型”的品牌矩阵——底端品牌吸引流量,中端品牌贡献营收,高端品牌提升形象,最终实现“全客群覆盖”的目标。

反面评论:高端化挑战重重,标准化基因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或成最大阻碍

尽管战略意图清晰,海底捞的高端化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其核心优势(标准化、可复制性)与高端餐饮的“非标属性”之间的冲突,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首先,高端餐饮的“个性化”与海底捞的“标准化”存在天然矛盾。海底捞的成功本质上是“工业化餐饮”的胜利:通过服务流程的模块化(如“服务员六步接待法”)、供应链的集中化(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食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排号、自动配锅),实现了跨区域门店的品质稳定。但高端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从主厨的个性化调味(如臻选店的粤式金汤花胶鸡锅)、稀缺食材的定制采购(如澳洲龙虾、帝王蟹),到包间的私密服务(如茶艺师、调酒师的现场互动),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人”的主观判断与灵活应变。若海底捞试图将中端门店的标准化体系套用于高端店,可能导致服务“机械化”(如服务员按固定流程涮菜却忽略顾客偏好)、菜品“同质化”(中央厨房无法满足高端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最终削弱“高端感”;若为高端店单独建立非标化运营体系,则需重构供应链、培训机制甚至管理架构,这与海底捞“高效复制”的底层逻辑相悖。

其次,消费者对海底捞的“中端认知”可能阻碍高端店的市场接受度。品牌认知的“刻板印象”是高端化的最大障碍——在消费者心智中,海底捞=“高性价比火锅”“服务热闹但菜品普通”,这种认知已通过20余年的市场教育根深蒂固。尽管臻选店在环境、菜品、服务上与主品牌拉开距离(如无“红色围裙”、无自助小料台),但“海底捞”的母品牌背书可能反而成为负担:消费者可能质疑“卖中端火锅的品牌做高端,能专业吗?”“500元客单价,凭什么比粤式打边炉更值?”。参考餐饮行业案例,西贝尝试高端品牌“贾国龙中国菜”(客单价300元+)时,便因母品牌“西北菜快餐”的认知拖累,最终折戟;而成功的高端化案例(如凑凑从“奶茶+火锅”升级为“新茶饮+火锅+酒”的“夜经济”场景),往往通过子品牌独立运营(如“凑凑·茶憩”)规避母品牌认知限制。海底捞若坚持用母品牌直接布局高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高成本来扭转消费者心智。

第三,高端市场的“小而美”特性与海底捞的“规模化诉求”存在冲突。高端餐饮本质是“小众生意”:高净值客群规模有限(中国家庭可投资资产超千万的人群约316万,占总人口0.22%),且对“稀缺性”“独特性”有天然追求——若高端店快速扩张,反而可能因“同质化”失去吸引力。而海底捞的商业模式依赖“规模效应”(通过门店数量增长摊薄供应链、管理成本),其2024年财报显示,单店日均翻台率3.2次,仍需通过扩张维持增长。若“臻选店”仅作为“试验田”存在,其对整体营收的贡献将非常有限(假设单店月营收100万元,10家店年营收仅1.2亿元,占海底捞总营收不足0.5%);若试图规模化复制,则可能因高端市场容量限制陷入“扩张即亏损”的困境。

给创业者的建议:高端化需平衡“战略野心”与“能力边界”

海底捞的高端化尝试为创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拓展新市场时,需理性评估自身核心优势与目标市场的匹配度,避免“为高端而高端”。以下是三点具体建议:

  1. 明确核心优势,避免“基因错配”:高端化的前提是企业具备与高端市场需求匹配的能力。海底捞的核心优势是“标准化服务与供应链管理”,而高端餐饮需要“非标化体验与个性化服务”,两者存在天然冲突。创业者在布局高端时,需先回答:“我的核心优势能否支撑高端市场的核心需求?”例如,若企业擅长“食材溯源与稀缺性把控”(如主打黑珍珠级食材),或拥有“顶级主厨资源”(如米其林背景团队),则更适合高端化;若依赖“标准化流程”,则需谨慎。

  2. 用“子品牌隔离”规避母品牌认知限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固有认知很难快速改变,因此高端业务建议通过独立子品牌运营。例如,海底捞可推出“海臻”等新品牌,与母品牌在名称、视觉、服务上完全区隔,避免“中端品牌做高端”的认知冲突。参考案例:星巴克通过“臻选咖啡·焙烤坊”独立品牌布局高端咖啡,成功吸引了对“精品咖啡”有需求的客群。

  3. 聚焦“小而精”,避免盲目规模化:高端市场的核心是“高净值客群的深度运营”,而非“门店数量扩张”。创业者应优先在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高端商圈开设1-2家“标杆店”,通过极致体验建立口碑,再逐步复制。例如,海底捞“臻选店”可先在北京、上海试点,针对金融、科技等行业的高净值人群做精准营销(如与高端酒店、私人银行合作),待单店模型跑通(如复购率超40%、毛利率超70%)后,再考虑区域扩张。

  4. 强化“差异化标签”,建立高端认知:高端消费者愿为“独特性”支付溢价,因此需打造明确的差异化标签。海底捞“臻选店”可突出“粤式高端火锅”的地域特色(如聘请香港名厨研发锅底)、“鲜活海鲜现捞现做”的食材优势(如设置透明海鲜池增强体验感)、“私密服务+文化场景”的附加价值(如包间内提供茶艺表演、书法体验),通过这些标签与“传统高端火锅”形成区隔,让消费者明确感知“为什么选择你”。

总之,高端化是企业品牌升级的重要路径,但需以“能力匹配”为基础,以“消费者认知重塑”为核心,以“小步快跑、精准运营”为策略。对海底捞而言,“臻选店”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盈利,更在于为品牌打开“向上生长”的想象空间——能否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突破标准化的边界,将决定其高端化战略的最终成败。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