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21日

创业时评《多个头部团解散,团播进入调整期?》

点击阅读原文《多个头部团解散,团播进入调整期?》

正面评论:调整期加速行业洗牌,团播向专业化、优质化转型

团播行业从狂飙式增长转入调整期,看似是头部直播间密集解散的“阵痛”,实则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轮调整不仅暴露了早期野蛮生长的问题,更通过平台规范引导、优质内容崛起和专业力量入场,为行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首先,平台强监管与规范政策的落地,为团播生态的健康化奠定了基础。新闻中提到,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近期密集出台《优质团播内容规范》,明确禁止低俗表演、特效扭曲等行为,并通过恳谈会、宣讲会推动机构合规经营。这种“重拳整治”并非打压行业,而是剔除了靠流量投机、打擦边球的“伪创新”,将资源向真正优质的内容倾斜。例如,平台对“才艺占比不足”的直播间扣分,直接倒逼公会提升内容质量——过去靠颜值、流行舞蹈吸引流量的模式逐渐失效,而像古风女团“梦华录”这类主打专业舞蹈的直播间,因内容符合平台导向,3个月内圈粉数十万,流量和变现能力反而更强。这说明,平台规则的调整本质上是在建立“内容为王”的新秩序,长期看将减少行业内耗,让真正有创作能力的团队获得生存空间。

其次,专业才艺团的崛起与国有院团的入场,大幅提升了团播的内容天花板。过去团播的核心吸引力多依赖“颜值+流行元素”,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审美疲劳后流量自然下滑。但如今,国风舞蹈、乐器演奏、二次元演绎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团队开始主导市场。例如,陕西省歌舞剧院、江西省歌舞剧院等国有院团的加入,将传统艺术与直播场景结合,既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如舞蹈编排、乐器演奏的水准),又通过直播的互动性扩大了受众范围。这种“专业院团+直播”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艺术传播渠道有限的问题,也为团播行业带来了差异化内容,满足了用户对“高质量才艺”的需求。数据上,这类直播间的用户留存率和付费意愿明显高于早期的“流量团”,说明市场对专业内容的接受度正在提升。

最后,行业洗牌加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头部团播的解散看似是“失败”,实则是市场对低效团队的淘汰。早期许多公会采用“流水线式”运营,通过快速复制颜值女团、压缩主播成本来跑马圈地,但这种模式忽视了主播的职业可持续性(如超长工作时间导致健康问题)和内容的创新性(同质化严重)。当流量红利消退、平台规则收紧后,这类团队自然难以为继。而解散后的主播资源可能被重新分配到更优质的团队中,或转向个人发展;公会也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深耕”,将资源集中投入到专业才艺团的打造上。这种资源再分配有助于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为后续的长期发展积蓄力量。

反面评论:调整期暴露行业痛点,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尽管调整期为团播行业带来了转型机遇,但头部直播间的密集解散也暴露出早期发展中的深层问题——主播权益保障缺失、内容同质化严重、流量依赖症等,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可能阻碍行业的进一步升级。

其一,主播高负荷工作与职业可持续性的矛盾,成为团队解散的直接诱因。新闻中提到,团播主播的工作时间普遍长达14小时(直播6-8小时+化妆、培训、复盘3-4小时),长期练舞、跳舞更导致身体负担。有主播直言“高收入是拿健康换的”,甚至被业内称为“流水线工人”。这种“透支式”运营模式下,主播流失几乎是必然的:当身体无法承受高强度工作时,只能进入“个人调整期”,而团队因核心成员缺失难以维持,最终走向解散。例如,SK九江097的解散公告中明确提到“主播进入个人调整期、团队力量难以完整集结”,正是这一矛盾的典型体现。这种模式不仅损害了主播的权益(健康、职业发展空间),也让团队运营陷入“招人-培训-流失-再招人”的恶性循环,难以形成稳定的内容输出能力。

其二,内容同质化与流量依赖,导致团队抗风险能力脆弱。早期团播的爆发式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平台的流量扶持和用户对“新鲜形态”的好奇。但多数团队并未在内容创新上投入,而是选择“复制成功模板”——颜值女团、流行舞蹈、标准化流程成为主流。这种同质化竞争下,用户很快陷入审美疲劳,流量自然下滑;而当平台调整流量分配规则(如扶持优质才艺团)时,缺乏内容特色的团队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例如,新闻中提到的多个解散团队多为“颜值流行女团”,正是因为其内容缺乏不可替代性,一旦流量红利消失,营收下滑便难以逆转。此外,许多团队的变现模式高度依赖用户打赏,缺乏多元收入来源(如电商、IP衍生品),进一步放大了流量波动对营收的影响。

其三,行业早期的“野蛮生长”透支了用户信任与市场口碑。在平台强监管前,部分团播为吸引流量,存在打擦边球(如通过翻越障碍物营造走光氛围)、滥用特效(如扭曲人体比例)等行为。这些内容虽能短期提升流量,但长期看损害了用户体验,也让团播被贴上“低俗”“博眼球”的标签。当平台开始整治时,这类团队首当其冲被淘汰,但用户对团播的整体印象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修复。例如,有粉丝在SK九江097解散时表示“早有预感”,反映出用户对团队运营稳定性的不信任;而部分用户因多次经历“喜欢的团队解散”,可能降低对团播的关注热情,影响行业的用户基础。

给创业者的建议

团播行业的调整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创业者需从“流量思维”转向“内容思维”,同时关注主播权益与合规运营,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优化主播管理,构建可持续的人才体系

    避免“流水线式”用工模式,关注主播的健康与职业发展。例如,合理控制工作时长(如将每日总工时控制在10小时内),提供舞蹈、表演等技能培训提升专业能力,设计“个人IP+团队协作”的成长路径(如优秀主播可转型为导师或独立运营个人账号)。此外,可通过股权激励、长期合约等方式增强主播归属感,减少流失率。

  2. 深耕内容差异化,打造“专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摆脱同质化竞争,结合团队优势选择细分领域(如国风舞蹈、乐器演奏、二次元演绎),并强化专业性。例如,与专业院团合作引入艺术指导,提升舞蹈编排、乐器演奏的水准;或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如地方戏曲、民俗舞蹈),形成独特的内容标签。同时,增加互动环节(如观众点歌、才艺教学),提升用户参与感,延长留存时间。

  3. 适应平台规则,探索多元变现模式

    密切关注平台政策变化(如《优质团播内容规范》),确保内容合规;同时,主动对接平台的优质内容扶持计划(如流量倾斜、活动资源)。在变现方面,除用户打赏外,可拓展电商(如销售团队周边、国风服饰)、知识付费(如舞蹈教学课程)、品牌合作(如与国潮品牌联名直播)等多元收入来源,降低对单一流量的依赖。

  4. 强化用户运营,建立情感连接与品牌忠诚度

    重视粉丝社群的维护,通过粉丝群、直播连麦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内容方向。例如,针对“团队解散导致用户流失”的问题,可提前与粉丝沟通调整计划(如主播转型个人账号后继续互动),减少用户流失;或推出“团播IP”衍生内容(如成员日常vlog、幕后花絮),延续用户对团队的关注。

团播行业的调整期,本质是从“量”到“质”的转型。创业者需抓住平台规范、专业内容崛起的机遇,以主播权益为基础,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合规运营为底线,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推动团播行业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Startup Commentary”Multiple top groups disbanded. Is group streaming entering an adjustment period?”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