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23日

创业时评《最低12元,高端汉堡“下凡”卖面包》

点击阅读原文《最低12元,高端汉堡“下凡”卖面包》

正面评论:高端汉堡品牌转型烘焙,灵活应变打开消费场景新空间

在理性消费主导的当下,高端餐饮品牌的“下凡”并非妥协,而是一场主动的生存突围。蓝蛙从“78元起汉堡”到“12元烘焙”的转型,本质上是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响应,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转型有效覆盖了更多消费场景,提升门店经营效率。传统高端汉堡店的消费高峰集中在午餐和晚餐时段,非高峰时段(如上午、下午茶、夜宵)的座位和人力往往处于闲置状态。蓝蛙通过引入烘焙和甜品,将消费场景从“正餐”延伸至“早餐”“下午茶”“轻食”等,例如其推出的“饮品+烘焙”下午茶套餐(14:00-17:00)和83元早午餐套餐,直接填补了非高峰时段的空白。这种“时段填充”策略不仅提高了门店坪效,还降低了固定成本(如租金、人力)的分摊压力。数据显示,其人均消费从150元降至120元,但客流量和翻台率的提升可能抵消了客单价下降的影响,整体营收或稳中有增。

其次,平价烘焙产品成为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连接剂”,扩大客群基础。高端汉堡的核心客群是中高收入群体,但在理性消费趋势下,这一群体的消费频次可能下降;而年轻白领、学生等价格敏感型客群则因汉堡单价过高(78元起)被挡在门外。蓝蛙的烘焙产品定价12-38元,与专业烘焙店(如原麦山丘、巴黎贝甜)的主流价格带重叠,却依托其“高端西餐品牌”的背书,形成“平价+品质”的差异化标签。例如,燕麦乡村面包、花椒法面包等产品既保留了蓝蛙的西餐基因(如法棍的烘焙工艺),又通过亲民价格吸引新客。这些新客可能在尝试烘焙产品后,进一步消费汉堡或牛排,形成“低门槛引流-高客单转化”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品线拓展为品牌注入“新鲜感”,缓解增长瓶颈。蓝蛙过去两年门店数量停滞在80家左右,陷入“开一家关一家”的困境,核心问题在于单店模型的增长乏力——依赖正餐场景的高端汉堡难以突破客群和时段限制。而“不止汉堡”的战略(新增轻食、宽面、杂粮饭、甜品等)本质上是在构建“多品类矩阵”,通过丰富选择留住老客。例如,轻食系列(班帝鱼沙拉、墨西哥虾仁春卷)迎合了健康饮食需求,宽面和杂粮饭则覆盖了“不吃汉堡”的客群。这种“全时段、全客群”的产品布局,为蓝蛙的单店营收增长提供了新支点,也为未来的规模化扩张(如区域复制)奠定了基础。

反面评论:跨界烘焙暗藏风险,品牌定位与运营能力面临双重考验

蓝蛙的转型虽有合理性,却也并非“万无一失”。从高端汉堡到平价烘焙的跨界,可能引发品牌定位模糊、运营复杂度上升、核心优势稀释等问题,需警惕以下潜在风险。

其一,品牌定位冲突可能削弱原有高端形象。蓝蛙过去23年积累的品牌资产,核心在于“美式高端汉堡”的认知——从78元起的汉堡定价、炙烤牛排的仪式感,到门店的精致场景(如国贸店的透明烘焙橱窗),消费者对其的期待是“品质正餐”。而烘焙产品的平价化(12元起)与“高端”标签形成天然矛盾。例如,当消费者在蓝蛙购买12元的肉桂面包时,可能会质疑其“高端”是否名不副实;反之,若烘焙产品强调“高端原料”(如使用进口面粉),则定价可能失去竞争力。这种“既想走量又想保调性”的矛盾,可能导致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两头不靠”:老客(原汉堡消费群体)可能因品牌“变low”而流失,新客(烘焙消费群体)则可能因价格或品质未达预期而放弃复购。

其二,烘焙赛道竞争激烈,蓝蛙的差异化优势不明显。中国烘焙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行业集中度低但竞争白热化:既有原麦山丘、85度C等全国连锁品牌,也有本地网红烘焙店(如上海的Brieek、北京的Bake by Yolanda),甚至瑞幸、星巴克等咖啡品牌也通过烘焙产品强化场景。蓝蛙的烘焙产品(如燕麦乡村面包、蔓越莓欧包)与主流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记忆点”。例如,其草莓舒芙蕾、开心果巴斯克等甜品,在专业烘焙店或茶饮店(如喜茶)中已是常见品类,难以形成独特卖点。若蓝蛙无法在原料(如有机面粉)、工艺(如传统欧包发酵技术)或口味(如融合西餐元素的创新烘焙)上建立差异,很可能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被压缩。

其三,多品类运营对供应链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端汉堡的供应链以牛肉、牛排、酒类为主,而烘焙产品需要稳定的面粉、奶油、水果等原料供应,且对新鲜度(如舒芙蕾需现做)、保质期(如法棍当天售卖)要求更高。蓝蛙若自建烘焙厨房,需投入设备、人力和仓储成本;若外包,则可能影响产品一致性。此外,门店需同时管理汉堡、牛排、烘焙、饮品等多品类的备餐流程,对后厨动线、员工培训、库存管理(如避免原料浪费)的挑战极大。例如,蓝蛙的“周一汉堡买一送一”活动虽能引流,但若烘焙产品因备货不足或品质不稳定导致差评,可能反噬整体口碑。

其四,过度依赖优惠可能损害长期盈利能力。蓝蛙通过“买一送一”“套餐折扣”等方式降低人均消费(从150元降至120元),短期能提升客流量,但长期可能培养消费者“等折扣”的习惯,导致正价产品销量下降。例如,原价288元的牛排套餐通过“周三198元”促销,若消费者形成“非促销日不买”的心理,牛排的利润空间(假设成本100元,原价利润188元,促销后利润98元)将被大幅压缩。此外,烘焙产品的毛利率通常低于汉堡(汉堡毛利率约60%-70%,烘焙约50%-60%),若烘焙销售占比过高,可能拉低整体利润率。

给创业者的建议:转型需守“核心”,拓展要讲“逻辑”

蓝蛙的转型为高端餐饮品牌应对消费变化提供了参考,但创业者需避免“为转型而转型”,应围绕以下原则制定策略:

  1. 明确品牌核心价值,避免定位稀释:高端品牌转型的关键是“守正出奇”——“守正”即守住核心品类的品质和调性(如蓝蛙的汉堡仍需保持78元起的高端定位),“出奇”则是通过新品类吸引新客,但新老品类需有清晰的区隔。例如,蓝蛙可将烘焙店作为独立子品牌(如“蓝蛙Bakery”),在装修、菜单设计上与主品牌区分,避免消费者混淆;同时,在烘焙产品中融入主品牌的特色(如用汉堡的炙烤牛肉做牛肉恰巴塔),形成“品牌联动”而非“品牌稀释”。

  2. 拓展品类需基于“场景互补”,而非简单叠加:新品类应服务于“覆盖更多消费场景”的目标,而非单纯增加SKU。例如,蓝蛙的烘焙和甜品可重点布局下午茶场景(14:00-17:00),与正餐场景形成互补;轻食系列则可针对午餐时段的健康需求,与汉堡形成“荤素搭配”。同时,需通过数据监测(如各时段销售额占比、新品复购率)评估品类效果,及时淘汰低效产品。

  3. 构建差异化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在烘焙赛道,创业者需找到“不可替代”的卖点。蓝蛙可依托其西餐基因,开发“西餐风味烘焙”(如黑松露帕玛森法棍、烟熏三文鱼可颂),或强调“现烤现卖”的新鲜度(如设置开放式烘焙厨房,让消费者看到制作过程)。此外,可结合会员体系(如购买烘焙产品赠送汉堡折扣券),将新客流量转化为核心品类的消费力。

  4. 平衡短期促销与长期盈利,优化单店模型:优惠活动需以“提升整体利润”为目标,而非单纯降价。例如,蓝蛙的“周一汉堡买一送一”可设置“需加购饮品或烘焙产品”的门槛,提高客单价;“周三牛排套餐”可限定数量(如每日10份),避免过度消耗利润。同时,需优化供应链(如与本地烘焙原料供应商合作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如培训员工快速制作多品类产品),确保新业务的毛利率不低于原有水平。

  5. 关注消费者反馈,动态调整策略:转型过程中需通过线上评论、会员问卷等方式收集消费者对新品类的评价(如“烘焙产品是否新鲜”“价格是否合理”),及时调整产品口味、定价或营销方式。例如,若消费者反馈“舒芙蕾太甜”,可调整糖分配方;若“12元欧包”销量不佳,可推出“买二送一”或搭配咖啡的组合套餐。

总结来看,蓝蛙的转型是高端餐饮品牌在理性消费时代的一次积极尝试,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拓展新客”与“维护老客”、“平价引流”与“高端调性”、“多品类运营”与“核心优势”之间找到平衡。对创业者而言,转型的本质是“适应变化”,但“适应”不等于“盲从”——只有守住品牌核心价值,用逻辑和数据驱动决策,才能在市场波动中走得更稳更远。

Startup Commentary”Starting from 12 Yuan: High – end Burgers “Descend to Earth” and Sell as Bread”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