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24日

创业时评《讨好中产的迪卡侬,反被穷鬼抛弃》

点击阅读原文《讨好中产的迪卡侬,反被穷鬼抛弃》

正面评论:迪卡侬的高端化探索是顺势而为的市场突围

迪卡侬近期的战略调整——从“穷鬼天堂”向“中产品牌”转型,本质上是对中国运动消费市场升级的主动响应,其探索过程中展现的市场敏锐度与供应链能力,仍具备可圈可点的积极意义。

首先,迪卡侬的高端化是对中产运动风口的精准捕捉。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运动需求从“功能性满足”向“品质化、社交化体验”升级,瑜伽、骑行、露营等“中产运动”成为新消费热潮。根据新闻中提到的天猫数据,户外运动领域TOP30品牌普遍涨价25%-65%,说明市场对中高端运动产品的接受度显著提升。迪卡侬作为覆盖60+运动品类的“全场景运动超市”,凭借20余年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用户洞察(如瑜伽裤设计向Lululemon看齐、大码女性友好的尺码体系),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将瑜伽、骑行、户外等品类的SKU分别提升30%、200%、40%,并推出高端子品牌VAN RYSEL,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有效跟进。这种“快速上新+精准押注”的能力,体现了其供应链的灵活性——自建工厂+94%中国制造的本土化布局,使其能比国际竞品更快响应市场需求。

其次,迪卡侬的品牌形象升级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过去,迪卡侬因“又土又丑”的设计和“四环外大卖场”的定位,被贴上“廉价”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客群的消费上限。近年来,迪卡侬通过更换Logo、优化设计(如瑜伽裤的时尚化)、布局核心商圈精品店等动作,成功吸引了新中产和女性用户——这类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但更看重品牌调性与社交属性。新闻中提到,迪卡侬的瑜伽裤因“设计进步+尺码齐全”被称为“大码女生天堂”,正是其品牌形象升级的直接成果。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产品单价(2024年均价196.32元,较2022年上涨52%),也为其毛利率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如VAN RYSEL顶配车型毛利率达40%)。

最后,迪卡侬的高端化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全品类品牌转型”的参考样本。作为全球唯一覆盖从入门到专业全场景的运动品牌,迪卡侬的转型并非简单的“涨价”,而是通过产品功能升级(如碳板跑鞋、全碳纤维自行车)、设计优化(对标Lululemon)、渠道调整(精品店替代大卖场)等组合拳,试图在“专业”与“大众”之间找到新平衡。这种多维度的战略调整,为其他试图从大众市场向中高端转型的品牌(尤其是全品类品牌)提供了实践经验——如何在不丢失基础用户的前提下,通过细分场景的深耕吸引新客群。

反面评论:高端化冒进与基本盘失守,迪卡侬陷入“高不成低不就”困境

尽管迪卡侬的高端化探索有其合理性,但其战略执行中的两大失误——高端赛道竞争预判不足、基本盘保护缺失,导致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甚至可能动摇其在中国市场的根基。

其一,高端化战略冒进,未能建立品牌认同。迪卡侬对“中产运动”的理解存在偏差:中产运动的核心是“身份认同”,而非单纯的“产品升级”。Lululemon、始祖鸟等品牌的成功,本质是通过“社群运营+文化输出”构建了用户对品牌的精神归属(如Lululemon的瑜伽文化、始祖鸟的“户外精英”标签)。而迪卡侬的高端化仅停留在“产品涨价+设计模仿”层面:VAN RYSEL虽推出7万元的全碳纤维自行车,但缺乏对应的品牌故事与用户社群;精品店的布局未配套文化体验(如骑行知识讲座、瑜伽课程),导致消费者对其“高端”定位缺乏认知。新闻中提到,VAN RYSEL在高端骑行领域未进入前九名,顶配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正是品牌认同缺失的直接体现。这种“重产品、轻文化”的策略,使得迪卡侬的高端化沦为“涨价游戏”,难以真正触达中产用户的核心需求。

其二,基本盘失守,被国产竞品挤压生存空间。迪卡侬的“穷鬼市场”(入门级运动产品)是其在中国市场的根基——凭借高性价比和全品类覆盖,它曾是学生、运动小白的“首选”。但近年来,迪卡侬因涨价(基础款登山裙从99元涨至129元、瑜伽服从百元涨至200-300元)和SKU重心转移(减少儿童运动、入门跑鞋等品类投入),逐渐失去这部分用户。而国产竞品(如361°、骆驼)则精准填补了这一空白:361°通过深耕儿童体测赛道、75.9%门店布局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据200元以下跑鞋52.2%的市场份额;骆驼通过“颜值升级+大学生出片神装”定位,重新激活年轻用户。新闻中提到的“迪卡侬在入门级产品领域丢失老大位置”,本质是其“重高端、轻基础”的战略失衡——当迪卡侬将资源倾斜至VAN RYSEL时,国产竞品已在其“后院”完成了市场收割。

更关键的是,迪卡侬的品牌认知出现混乱。消费者对其印象仍停留在“性价比高”(20%用户认可)或“替代品太多”(25%用户反馈),而其试图传递的“中产品牌”形象未被接受(35%用户认为“无功无过”)。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其高端产品被质疑“溢价过高”,基础产品被竞品挤压,最终陷入“两头不靠”的困境。

给创业者的建议:在“升级”与“守基”间寻找平衡

迪卡侬的案例为创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市场升级的浪潮中,企业既要抓住新机遇,也要守住基本盘;品牌转型需遵循“认知先行”的规律,避免战略冒进。具体建议如下:

  1. 明确转型逻辑:先守基本盘,再拓新场景

    迪卡侬的教训在于,高端化尚未成功时,已丢失了基础用户。创业者需牢记:基本盘是企业的“生存线”,新场景是“增长线”。在拓展高端市场前,应通过产品迭代(如优化基础款质量)、服务升级(如入门用户的运动指导)巩固基本盘。例如,361°通过深耕儿童体测赛道守住下沉市场,再逐步向中高端延伸,这种“先守后攻”的策略更稳健。

  2. 品牌升级需“文化先行”,而非“产品先行”

    中产用户的消费决策不仅看产品功能,更看重品牌传递的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创业者若想向中高端转型,需先构建品牌文化——通过社群运营(如骑行俱乐部、瑜伽社区)、内容输出(如运动知识科普、用户故事)建立用户情感连接。迪卡侬的VAN RYSEL若能围绕“专业骑行文化”开展活动(如组织业余赛事、邀请KOL分享骑行经验),而非仅靠高价产品,或能更快建立品牌认同。

  3. 市场调研需“颗粒度细化”,避免战略误判

    迪卡侬对高端骑行赛道的竞争难度预判不足,根源在于市场调研不够深入。创业者在进入新赛道前,需明确: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现有竞品的优势与短板在哪里?自身资源能否形成差异化?例如,若迪卡侬在推出VAN RYSEL前,调研发现崔克、闪电已占据“奢侈骑行”心智,而喜德盛、捷安特把控“性价比骑行”,则可聚焦“高性价比专业款”(如5000-10000元的入门级碳纤维自行车),避开直接竞争。

  4. 价格调整需“锚定价值”,而非“跟随市场”

    迪卡侬的涨价被用户质疑“溢价”,因消费者未感知到对应价值提升。创业者调整价格时,需通过“功能升级+服务增值”让用户明确感知“价格-价值”的匹配度。例如,迪卡侬的瑜伽裤若在设计优化的同时,提供“免费瑜伽课程”或“穿搭指导”,用户对200-300元的定价接受度会更高。

总之,迪卡侬的转型之路虽遇阻,但其“顺势而为”的市场敏感度与“全品类+强供应链”的优势仍值得借鉴。对创业者而言,在“升级”与“守基”间找到平衡,以“文化认同”驱动品牌转型,以“价值锚定”支撑价格调整,方能在市场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Startup Commentary”Decathlon, Trying to Please the Middle Class, Is Abandoned by the Poor Instead”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