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8月27日

创业时评《香港最忙投资人》

点击阅读原文《香港最忙投资人》

正面评论:港投公司激活香港创科生态,为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2025年8月,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正式运作一周年的成绩单令人瞩目——620亿港元规模下,120个项目快速落地,2家企业已在港上市,10余家提交或计划提交上市申请,每1港元投资带动超5港元市场资金跟投。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香港从“传统地产主导”向“新兴科技驱动”转型的关键突破,更是政府资本撬动市场活力、构建全球创科生态的成功实践。

首先,港投公司的“快节奏”投资有效填补了香港创科领域的资本空白。过去二十年,香港因产业结构单一、科创生态薄弱,长期被调侃为“Low Tech捞嘢”的热土,高科技项目因缺乏早期资本支持而难以成长。港投公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其聚焦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三大核心赛道,以政府资金为“先手棋”,快速覆盖思谋科技、百图生科、银河通用等明星项目,既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关键的早期资金,也向市场传递了“香港重视创科”的明确信号。例如,思谋科技作为港投首笔投资项目,在资金支持下加速技术落地,如今已进入上市筹备阶段;银河通用作为香港引入的第一家具身智能企业,凭借港投的资源背书,累计融资超24亿元,吸引了豪华投资阵容。这种“政府资本+市场跟投”的模式,不仅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更通过示范效应激活了市场对香港创科项目的信心。

其次,港投公司的“生态化”布局推动香港从“资本洼地”向“全球创科枢纽”跃升。不同于传统政府基金的单一投资模式,港投公司以“投资+”为核心策略,将资源整合、生态协同刻入基因。从组织10余家科技企业赴马来西亚、文莱访问,促成企业间“三天签约合作”的高效联动,到与智源研究院合办“AI国际人才峰会”、成立“香港青源会”培育青年创新力量,再到联合戈壁创投、蓝驰创投等机构成立共同投资计划,港投公司正构建起“政府-企业-机构-人才”的多维生态网络。这种生态效应的价值远超财务回报:一方面,香港通过“超级联系人”角色,为内地科技企业提供了出海的“第一站”,吸引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互联网巨头及AI、生命科学企业落地;另一方面,香港高校的科研人才储备与全球资本汇聚的优势被充分激活,形成“人才-技术-资本”的正向循环。正如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所言,“投资不仅是为了回报,更要创造新增长动能”——这种战略视野,让香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找到了差异化定位。

最后,港投公司的实践为“政府资本引导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香港样本”。自2022年成立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以“无创科、无未来”为纲领,累计投入逾1500亿港元推动科创发展,而港投公司正是这一战略的“执行引擎”。其一年120个项目的投资节奏,既体现了政府推动转型的迫切性,也验证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有效性:通过直接投资与共同投资结合,港投公司既保证了对核心赛道的深度覆盖,又借助市场化机构的专业能力降低了投资风险;通过“全球网络搭建”,香港不仅吸引了国际耐心资本(如20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机构参与“国际耐心资本论坛”),更让本地企业获得了与海外市场对接的机会。这种“政府主导+市场协同”的模式,为其他地区通过资本手段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反面评论:高速扩张下的隐忧,香港创科生态需警惕“虚火”与“短板”

尽管港投公司的成绩单亮眼,但其高速扩张背后的潜在风险与香港创科生态的结构性短板仍需警惕。在“抢时间、抢项目、抢生态”的热潮中,部分问题可能影响长期可持续性。

其一,高速投资可能隐藏“项目质量”与“回报压力”风险。一级市场的投资逻辑强调“精挑细选”,而港投公司一年120个项目的节奏(平均每3天投1个),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堪称“激进”。虽然港投公司宣称“项目发展速度超预期”,但科技项目的成长周期普遍较长,尤其是硬科技、生命科技等领域,技术转化、商业化落地、市场验证均需时间。例如,具身智能、AI制药等方向虽前景广阔,但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成熟,部分项目可能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其后续融资能力、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若港投公司为完成“数量目标”而降低筛选标准,可能导致部分项目“上市即破发”或难以持续经营,最终影响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市场信心。此外,港投公司作为“港版淡马锡”,需平衡“政策目标”与“财务回报”——若过度追求产业引导而忽视投资回报率,可能引发对“政府资金浪费”的质疑。

其二,生态协同的“短期热度”能否转化为“长期韧性”存疑。港投公司通过外访、峰会、合作计划等方式快速激活了生态,但企业间的合作多依赖政府“牵线”,其深度与可持续性仍需观察。例如,赴东南亚访问中“三天签约”的案例固然高效,但合作能否转化为实际业务增长、技术协同,仍需市场检验;“香港青源会”等青年培育计划虽能激发创新热情,但香港本地的创业文化、人才留存率(如高校科研人才是否愿意留在本地创业)仍是短板。此外,香港创科生态的“国际化”优势虽显著,但其本地产业链配套(如半导体制造、高端装备等)相对薄弱,若引入的科技企业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链,可能面临“落地容易、扎根难”的问题。

其三,“政府主导”模式可能抑制市场化活力。港投公司作为特区政府全资机构,其决策机制、投资方向不可避免受到政策导向影响。尽管当前布局与市场趋势高度契合(如AI、生命科技),但过度集中的政府资本可能挤压民间创投机构的生存空间。例如,香港近期落地的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虽旨在吸引VC/PE机构参与,但政府资金的“主导性”可能导致市场机构更倾向于“跟投”而非独立判断,长期可能削弱本土创投的专业能力。此外,部分企业可能因“争取政府资源”而调整战略方向,而非基于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导致“政策套利”风险。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香港机遇,聚焦“硬实力”与“生态协同”

面对香港创科生态的快速崛起,创业者需把握机遇,同时规避风险,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1. 精准对接港投重点赛道,强化技术商业化能力。港投公司明确聚焦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绿色科技,以及金融科技、航空航天等新兴方向。创业者若深耕这些领域,可重点关注港投的“直接投资”与“共同投资”计划,尤其是与蓝驰创投等机构合作的“共同投资伙伴计划”——这类合作既提供资金支持,又借助市场化机构的专业判断提升项目可信度。同时,需强化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能力:港投公司强调“项目发展速度超预期”,说明其更倾向于“技术有突破、市场有需求”的项目。创业者需提前规划产品路线图,验证商业模式,避免因“技术领先但商业化滞后”而被淘汰。

  2. 善用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布局全球化战略。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如资本自由流动、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海外网络资源)是创业者的核心助力。建议将香港作为“出海枢纽”,利用港投组织的外访活动(如东南亚、欧美市场考察)对接海外客户与合作伙伴;同时,借助香港高校的科研资源(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AI、生物医药实验室)深化技术合作,提升项目的“科技含金量”。此外,可关注“香港青源会”等平台,与青年科研人才、投资者建立联系,为长期发展积累人脉。

  3. 平衡“政策资源”与“市场逻辑”,保持战略独立性。尽管政府资金与资源对早期项目至关重要,但创业者需避免过度依赖政策支持。需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确保项目方向既符合港投的产业引导方向,又能通过市场验证实现盈利。例如,在生命科技领域,需关注AI制药的实际临床需求与药企合作案例;在具身智能领域,需明确产品的应用场景(如工业、服务机器人)及客户付费意愿。此外,若计划在港上市,需提前了解港股市场的估值逻辑(如更看重技术壁垒与长期增长而非短期盈利),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上市受阻。

综上,港投公司的一周年答卷为香港创科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其高速扩张下的潜在风险也需警惕。对创业者而言,抓住香港“New Money时代”的机遇,聚焦技术硬实力与生态协同,方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站稳脚跟。

Startup Commentary”Hong Kong’s Busiest Investor”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