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论:新商业逻辑重构下的增长新范式,为行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周宏骐教授在演讲中揭示的“新商业时代10个本质规律”,本质上是对当前短视频直播生态、消费行为变迁与技术革新的深度总结,为企业提供了一套从“流量收割”转向“用户经营”的完整方法论,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跨越,推动商业回归价值本质
传统商业逻辑中,企业往往将“流量获取”视为核心目标,通过高频触达广告或低价促销实现短期转化,但这种模式在用户决策理性化、信息过载的当下已显疲态。周教授提出的“持续对话”“情绪价值”“心智营销”等概念,本质上是将用户从“流量客体”升级为“关系主体”。例如,BKT护腰垫通过聚焦孕期妈妈这一高痛点种子圈层,以“为你撑腰”的情感符号替代传统功能罗列,不仅实现了单月1亿的销量,更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形成“涟漪扩散”,将短期转化沉淀为长期品牌心智。这种转变意味着企业开始关注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LTV),而非单次交易,推动商业从“流量博弈”回归“价值创造”的本质。
二、MCN与达人的进化,激活内容生态的“长尾效应”
演讲中提到的MCN机构从“签约经济”转向“供应链+DTC品牌”“垂直专业化内容”,达人从“广告植入”转向“区域直播+解决方案”“虚拟IP出海”等趋势,标志着内容生态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深耕”转型。以区域达人的“县城直播”为例,山东沿海渔民凌晨直播卖鱼,通过“当天送达”的服务承诺和高粘性用户运营,打破了传统电商“头部垄断”的流量壁垒,让中小从业者有了生存空间。而MCN机构的“授权联营”模式,更将内容生产与品牌经营深度绑定,形成“内容-销售-复购”的闭环,避免了过去“达人火、品牌弱”的尴尬。这种生态进化不仅提升了内容的商业转化效率,更通过专业化、垂直化内容降低了用户决策成本,为行业注入了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三、AI与全域思维的融合,为未来商业预留技术接口
周教授对“AI电商”时代A2A(智能体对接智能体)模式的预判,以及“AI赋能内容效率”的实践(如智能体辅助内容生成、用户画像分析),展现了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当前,企业已从“是否用AI”转向“如何用好AI”:例如,通过AI生成1400个场景化小内容的冲锋衣品牌,通过数据分析倒推用户需求,实现了产品与内容的精准匹配;而未来的“个人智能体”与“企业智能体”自动对接,更可能重构交易链路,让用户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从“被动搜索”转向“主动推荐”。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如降低PGC/UGC门槛),更通过全域布局(兴趣电商外溢至货架、线下、O2O等场景)为企业提供了“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抗风险能力,为长期增长预留了技术接口。
反面评论:新逻辑下的潜在挑战,需警惕“效率崇拜”与“生态失衡”
尽管新商业逻辑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但其落地过程中仍存在多重挑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困境。
一、内容“激发力”的高门槛,可能加剧中小玩家生存压力
周教授强调“激发力是内容营销的终极武器”,要求内容需“触动情绪、改变认知、激发行动”。但这类内容的创作需要对用户心理、场景痛点、情感共鸣有深度理解,且需持续迭代(如每年需进行“意义创新、真实创新”)。对于中小MCN或初创品牌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内容创作成本(人力、时间、试错)和专业门槛(如用户洞察工具、数据分析师的投入)。例如,BKT护腰垫的成功依赖于对“孕期妈妈”场景的精准捕捉,而多数企业可能难以找到类似“小人群大市场”的种子圈层;小米汽车的“热点持续制造”更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如雷军个人IP、达人矩阵、长期传播规划),中小品牌难以复制。这种“内容能力分化”可能导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玩家在“内容军备竞赛”中被边缘化。
二、过度依赖“达人/KOS”,可能削弱品牌自主经营能力
演讲中提到“品牌争夺流量”的关键是推动从业者转型KOS(如贝壳找房的经纪人IP化),这一模式虽能提升获客效率,但也隐含风险:若品牌过度依赖外部达人或内部KOS的个人IP,可能导致“用户认人不认牌”的局面。例如,部分MCN机构转向“达人即品牌”的DTC模式,虽能提高复购率,但一旦达人因负面事件或流量波动退出,品牌将面临用户流失的风险;而贝壳找房的经纪人IP化,若缺乏统一的品牌心智沉淀(如“真房源”的符号强化),可能导致用户仅记住某个经纪人,而非贝壳平台本身。此外,随着“越来越多服务业从业者转型KOS”,内容生态可能陷入“卷专业、卷场景”的同质化竞争,最终推高流量成本,削弱整体盈利空间。
三、AI技术的“效率陷阱”与伦理风险,需提前规避
AI对内容效率的提升(如智能体生成图文/视频、用户画像分析)虽被视为未来趋势,但其潜在问题不可忽视:一方面,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如模板化脚本、相似的情绪触发点),削弱内容的独特性和用户信任;另一方面,A2A模式下“个人智能体”与“企业智能体”的自动对接,可能因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引发用户抵触(如过度精准的“信息茧房”或“价格歧视”)。例如,演讲中提到的“用户专属智能体通过社交互动了解用户”,若数据采集边界模糊或算法不透明,可能引发隐私争议;而企业端AOS系统的“立体化协作”,若缺乏跨平台数据互通的标准,可能导致“数据孤岛”,反而降低效率。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用户-内容-技术”三角,在变化中构建核心壁垒
基于上述分析,创业者需在新商业逻辑下把握“用户深度运营、内容价值创造、技术合理应用”三大核心,具体建议如下:
一、用户运营:从“流量收割”到“关系沉淀”,聚焦“种子圈层+心智符号”
- 精准选择种子人群:避免盲目追求“大人群”,而是找到“高痛点、高传播力”的小圈层(如BKT的孕期妈妈)。可通过用户调研(如问卷、社群访谈)或平台工具(如巨量算数、灵犀洞察)挖掘“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并设计“场景化验证”(如小范围试销)确认种子人群的真实性。
- 构建心智符号:将产品功能点(如护腰垫的“矫正形体”)提炼为感性符号(如“为你撑腰”),并通过“名人背书+UGC传播”强化记忆点。需注意符号需与目标人群的价值观匹配(如孕期妈妈更关注“被支持”而非“矫正”),且需长期稳定(避免频繁更换导致心智混乱)。
二、内容创作:从“撩拨互动”到“激发行动”,平衡“专业深度”与“情绪共鸣”
- 提升内容“激发力”:内容需同时满足“真实(基于用户真实痛点)、共情(匹配用户情绪需求)、行动指引(如“点击购物车”“私信咨询”)”。可通过“用户共创”降低创作成本(如鼓励用户分享使用场景),或借助AI工具(如ChatGPT生成脚本、Midjourney生成视觉素材)提升效率,但需保留“人性化温度”(如达人真实口播而非完全AI合成)。
- 布局“小场景内容矩阵”:针对用户的细分场景(如冲锋衣的“山脚下穿脱”“室内保暖”),制作100-200个短平快的场景化内容,通过“周更+数据返工”(分析互动率、转化率优化内容)持续触达用户。避免追求“大而全”内容,而是通过“小而精”内容覆盖用户决策全链路(从认知到复购)。
三、技术应用:从“工具依赖”到“能力融合”,警惕“效率陷阱”
- 合理使用AI提效:优先将AI用于“重复性工作”(如图文/视频初剪、用户画像分析),保留“核心创意”由人工完成(如情绪价值设计、品牌故事打磨)。可尝试“人机协作”模式(如AI生成初稿,达人/运营优化),既提升效率又保证内容独特性。
- 提前规划全域布局:在主渠道(如抖音)种草的同时,同步布局外溢场景(如天猫货架、线下门店、O2O即时零售),避免“单渠道依赖”。需通过数据监测(如各渠道ROI、用户留存率)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确保“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四、组织能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构建“敏捷+专业”团队
- 培养“KOS型员工”:推动核心岗位(如销售、客服、技术)员工转型为“专业IP”(如贝壳经纪人的“真房源KOS”),通过“内容输出+线上获客+线下服务”形成闭环。需建立“选拔-培训-考核”机制(如内容质量评分、获客转化指标),避免“为做IP而做IP”的形式主义。
- 强化数据驱动能力:搭建“内容-用户-交易”的数据中台,实时监测内容互动率、用户搜索词、各渠道转化率等指标,通过数据反推产品优化(如冲锋衣的“两件套”设计)、内容调整(如热点话题跟进)和用户分层运营(如高价值用户的私域沉淀)。
结语
新商业逻辑的本质是“用户主权时代”的必然产物——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企业需从“流量猎手”转型为“价值共创者”。创业者需以“用户深度运营”为核心,以“内容激发力”为武器,以“技术合理应用”为杠杆,在变化中构建“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唯有如此,才能在“每几年经营方式革新、每年打法不同”的新商业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