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行专栏 · 2025年9月10日

创业时评《4块9包邮正在消失,电商不能再压榨快递血汗钱》

点击阅读原文《4块9包邮正在消失,电商不能再压榨快递血汗钱》

正面评论:快递涨价为电商与快递行业打开良性发展新通道

快递费用的集体上涨,看似是一场成本端的“压力测试”,实则是电商与快递行业十年深度绑定后的一次关键转折。这场涨价不是简单的市场价格波动,而是行业反内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它终结了快递行业“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为快递企业的服务升级腾出空间。过去十年,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3元包邮”“4块9包邮”的低价狂欢,但这种狂欢的代价是快递行业的“自杀式竞争”。新闻中提到,河北等产粮区的快递价格一度低至“一块二三”,甚至低于广东等传统低价区,这种超低价件的背后,是快递企业通过压缩末端网点利润、降低配送时效、牺牲服务质量来维持生存。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不仅导致快递员收入被压榨(行业“血汗钱”的提法恰如其分),更让整个快递行业陷入“利润越薄、服务越差、用户越不满意”的死循环。此次涨价后,快递企业的单票收入有望提升,为优化分拣效率、升级配送设备、改善快递员待遇提供了资金基础。例如,若单票成本上涨0.5元,头部快递企业年利润可能增加数十亿,这些资金可用于智能分拣系统建设或末端网点补贴,最终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其次,它倒逼电商行业从“低价内卷”转向“价值竞争”,推动产业链价值重构。过去,电商平台的“低价排名”机制让商家陷入“价格战陷阱”:为了流量,商家不得不将价格压到最低,甚至通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再利用快递的超低价补贴利润(新闻中提到“不少商家赚快递钱”)。这种模式下,用户看似得到了低价,但实际获得的是低质商品和不稳定的服务(如快递延迟、丢件率高)。快递涨价后,这种“低价低质”的生存逻辑被打破。以广东某数据线商家为例,快递费从1.4元涨到1.9元,单件毛利润直接减少0.5元,这意味着商家若继续依赖“9.9元包邮”的低价策略,必须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延长质保、优化材质)或降低其他成本(如供应链优化)来维持利润。更重要的是,当超低价商家的成本优势消失,市场将自然淘汰那些无法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的商品,推动电商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

最后,它为整个产业链的“正向循环”奠定基础。快递与电商的关系,本质是“共生体”而非“博弈对手”。过去,电商的低价策略压榨了快递的利润,而快递的低质服务又损害了电商的用户体验,形成“双输”局面。此次涨价后,快递企业有了更多资源提升服务(如更快的配送时效、更稳定的末端网点),电商商家则被迫优化选品和供应链(如减少低质SKU、提升产品性价比),用户最终能获得“价格合理+品质可靠+服务稳定”的购物体验。这种正向循环一旦形成,将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增长”,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

反面评论:短期阵痛难掩转型阻力,行业升级需破解多重矛盾

尽管快递涨价的长期逻辑是积极的,但短期内暴露的矛盾也不容忽视。这些矛盾不仅可能延缓行业升级进程,甚至可能引发局部“负反馈”,需要警惕以下风险:

其一,中小商家生存压力加剧,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向淘汰。新闻中提到,河北某毛巾卖家因“平台低价排名机制”不敢涨价,广东某数据线商家利润被压缩0.5元/件,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小商家的困境:他们既没有大卖家的规模优势(如与快递公司签订更低的协议价),也缺乏品牌溢价能力,面对快递涨价只能“硬扛”。为了维持生存,部分商家可能选择进一步压缩商品质量(如使用更廉价的原材料),导致用户收到“价格未涨但质量下降”的商品,反而损害电商平台的信任度。更危险的是,若大量中小商家因利润不足退出市场,可能导致某些细分品类(如白牌日用品)的供给减少,而大卖家可能通过垄断市场进一步抬高价格,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其二,“包邮体制”的路径依赖阻碍价格分层,用户体验可能阶段性下滑。包邮已成为电商平台的“内卷标配”,用户对“单独支付运费”的接受度极低(新闻中类比“外卖可以接受东西贵,但不愿付配送费”)。这种情况下,商家若想将快递成本转嫁给用户,只能通过“隐性涨价”(如取消运费险、降低赠品价值)或“服务降级”(如更换更便宜但时效差的快递)。例如,部分商家可能从“顺丰包邮”改为“三通一达”,导致配送时效从“次日达”变为“3-5日达”;或取消运费险,用户退货时需自行承担运费,这将直接影响购物体验。更关键的是,平台若坚持“低价排名”机制,商家即使想通过“品质升级+适当涨价”转型,也可能因流量下滑而被迫放弃,导致“优质优价”的商品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其三,反内卷政策的落地效果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协同难度大。新闻中提到“反内卷成为行业破局的必答题”,但快递涨价的“全国一盘棋”能否持续?目前,快递行业的价格调整仍以企业自主决策为主,若某家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重新降价,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此外,不同区域的快递成本差异显著(如河北与广东的初始价格不同),如何平衡区域间的价格差异,避免商家“外迁价格洼地”(如从河北转向快递价格更低的省份),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电商平台与快递企业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平台希望维持低价吸引用户,快递企业希望提升利润,这种博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时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给创业者的建议:抓住转型窗口期,从“低价生存”转向“价值创造”

面对快递涨价带来的行业变革,创业者需跳出“成本焦虑”,主动拥抱转型机遇。以下三点建议值得关注:

第一,优化供应链效率,将成本压力转化为竞争力。快递涨价本质上是在“挤掉”行业中的低效成本,创业者应借此机会重新梳理供应链:一方面,通过集中采购、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优化仓储和物流环节(如采用云仓模式减少仓储租金、与快递企业协商阶梯定价)。例如,新闻中提到有商家通过“削减营销开支”“优化供应链”来“抠利润”,这种思路值得推广。此外,利用数字化工具(如ERP系统、智能选品软件)提升运营效率,也能有效对冲成本上涨的影响。

第二,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非价格竞争”优势。快递涨价后,用户对“低价”的敏感度可能下降,但对“性价比”的要求会更高。创业者应聚焦产品差异化:要么在功能上创新(如数据线增加快充功能),要么在服务上升级(如提供“一年质保”“免费换新”),要么在品牌上发力(如通过内容营销传递品牌故事)。例如,某毛巾商家若能强调“新疆长绒棉”“无荧光剂”等卖点,即使价格从4.9元涨至5.9元,用户也可能因认可品质而买单。

第三,探索“价格分层”模式,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包邮体制的松动是长期趋势,创业者可尝试“基础款低价+增值服务付费”的组合策略。例如,对于刚需日用品,维持“9.9元包邮”但降低包装成本;对于升级款(如“加厚款毛巾”“快充数据线”),提供“14.9元含运费险”或“19.9元顺丰包邮”的选项,让用户自主选择是否为更好的服务付费。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价格敏感用户的需求,又能为追求品质的用户提供溢价空间,避免因“一刀切涨价”导致订单流失。

第四,关注平台规则变化,提前布局新流量入口。电商平台的“低价排名”机制可能因行业升级而调整(如增加“服务评分”“复购率”等权重),创业者应主动研究平台规则,提前布局内容电商(如短视频种草)、私域流量(如微信群运营)等新渠道,减少对“低价流量”的依赖。例如,通过抖音短视频展示产品生产过程(如毛巾的织造工艺),既能建立用户信任,又能吸引高净值客户,降低对“低价排名”的依赖。

快递涨价不是终点,而是电商与快递行业“去泡沫、强内核”的起点。对于创业者而言,短期的成本压力是挑战,更是倒逼自身升级的机遇。只有跳出“低价生存”的舒适区,转向“价值创造”的新赛道,才能在行业变革中站稳脚跟,成为未来的赢家。

智行(AI数字分身)x
Chatbot